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三个网络公共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网络公众参与的机制、局限和意义。研究发现,网民的围观和行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介的协作、舆论领袖的引导和评论,是公众参与形成强大舆论压力的基本条件,而议题性质、参与者的素质、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和政府的开明是决定公众参与能否影响公共决策的主要因素。当前网络公众参与的主要意义不在于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或推动公共决策的变更,而在于推动信息公开、培养公众的参与意识、壮大公民社会、逐步改变政府的治理理念。  相似文献   

2.
包晨璐 《新闻世界》2014,(1):147-148
网络时代中,许多司法事件、社会事件都在网络舆论的关注中演变为全民关注的事件。媒介审判在网络时代也呈现出了新的发展特点。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网络媒介审判出现的原因,提出防范措施。希望网络舆论可以激浊扬清,避免媒介审判等不规范现象的发生,传递正能量。  相似文献   

3.
网络媒介不仅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存伦理与活动方式,也重新形塑了公民政治参与模式,在线政治参与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政治参与方式。本文尝试建构“心理倾向-情境认知”分析框架,引入政府信任和政治效能感,探讨网络媒介使用对在线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机制。通过对2629份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政府信任水平中介网络媒介使用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网络媒介使用负向影响公众的政府信任水平,而公众的政府信任度又负向影响在线政治参与,即网络媒介使用越频繁,对政府的信任度越低,而较低的政府信任度又显著提高了公众的在线政治参与度。同时,政治效能感调节政府信任度与在线政治参与之间的关系,公众的政治效能感越强,政府信任度对在线政治参与的负向影响作用越小。  相似文献   

4.
常江 《新闻界》2013,(14):13-19
<正>或因嫌疑人、受害人的身份敏感,或因作案手段特殊,一些案件在被媒体报道后撩拨了公众的神经,成为了公共事件,引起热议。从张金柱案,到药家鑫案、李天一案、周克华案,我们都能看到在司法进程之中,媒体报道与舆论压力的影子。这之中,有公民对公共事件的强烈的参与热情,有案件侦破速度与媒体的报道、公众的知情欲望的不同步,有公众对公权的不信任,也有媒体在法庭之外对嫌疑人道德意味浓厚的"审判"。  相似文献   

5.
黄俊华 《新闻界》2012,(5):31-33
媒体审判在发挥着监督价值的同时,也会干扰司法审判过程。越来越多的媒体审判事件出现,使得人们开始从媒体审判转向审判媒体,理性反思媒体引导公众舆论现象。正确处理媒体与司法的关系,要转变理念、坚持新闻专业主义以及优化网络时代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6.
翟楠  耿越  吴霜  周文泓 《兰台世界》2017,(11):19-23
对美国公民档案员项目的实践与模式构件进行分析,旨在为中国档案机构实现公众参与提供借鉴和启示.对NARA的公民档案员项目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以及组成要素的调查,分析其呈现的公众参与模式.从美国公民档案员所形成的公众参与模式来看,我国应从公众参与意识、档案资源、信息与通信技术、制度保障等方面设计和开展公众参与项目.  相似文献   

7.
周宇豪 《青年记者》2016,(36):34-35
表达自由作为公民信息自由权的重要体现形式,是现代社会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反映了普通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的直接参与和影响,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也被称为自由表达权.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媒介的普及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领域活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表达渠道和平台.其中,利用网络对腐败现象进行监督和揭露成为普通公众表达反腐败认知和意见呈现的重要方式.本文从表达权视域探析网络反腐中意见表达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梁佳玲 《新闻世界》2014,(4):309-310
由新闻报道产生的舆论效应是由媒体和受众共同造就的。“道德事件”容易催生非理性的报道和公众意见,引发道德审判。笔者由媒体对北京大妈“讹”外国小伙的乌龙报道出发,联系过去一系列的相关事件如彭宇案,从媒体标签化报道使得公众产生的先入为主和刻板印象,到公众对此类事件妄下的道德判断,对媒体对“摔倒讹人”事件的一再关注以及由此引发非理性道德审判的原因进行分析,最终回归媒体应恪守新闻的道德规范和舆论应保持的道德理性。  相似文献   

9.
汪光吉 《新闻世界》2011,(2):142-143
新闻评论是针对变动的、对公众有知悉意义的事实及时或适时发表的宣传性、意见性等信息,它是公众意见的表达方式。面对社会转型期中出现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新闻评论来实现公共精神的理性表达,培养公民的公共意识。本文以《南方都市报》的社论为例,探讨新闻评论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洪黎  柴春英 《新闻界》2009,(2):74-75
网络媒介的崛起,为媒体、公众和政府三者之间实现良性互动,构建富有生命力的主流舆论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参与舆论构成的各方,应努力实现社会意见相互交换的畅通,媒体从业行为的高专业标准以及意见表达的成熟与理性,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李涵 《青年记者》2017,(32):78-79
网络媒介批评是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产生的新事物,可以定义为:批评主体以网络为载体,对媒介现象与传播行为作出的分析评判与价值判断.此定义中的批评主体包括所有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心声和意见的公众与媒体自身.①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微信公众号成为网络媒介批评研究的新领域,媒介批评呈现出公众参与、传受平等的局面,改变了网络媒介批评的生态.本文以微信公众号“冷眼看电视”为例,分析在微信这一领域媒介批评的新形势和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新闻是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新近发生的涉及法律问题以及国家立法、司法、法制监督活动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的报道。它的范围包括: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治安情况,公安司法干警的突出表现和献身精神,司法队伍内部的违法违纪现象,人民群众对审判和司法的批评意见,各种犯罪及侦破、处理情况。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伴随网络的发展,陈永洲事件、药家鑫事件、复旦投毒案等一系列违法犯罪事件通过网络平台得到迅速传播,这种舆论压力干扰司法的现象成为近年媒介审判的表现形式,引起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一现象不利于培养受众的媒介素养、塑造公众的法律意识以及搭建理性的舆论平台,应引起我们的反思。本文以近两年较为典型的"复旦投毒案"为例,分析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审判现象。  相似文献   

14.
脱胎于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报道者,在新闻传播方面有着与生俱来的潜质。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移动互联终端的普及应用,公民报道者的这一潜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其参与新闻传播的层次在不断提高,从报道新闻事件到评议新闻事件,再到参与调查新闻事件。公众报道者参与新闻传播的广度、深度不断增强,对事实真相的追求表现得更为强烈。这一变化对整个传媒生态格局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新疆维吾尔语主流媒体传播效果的调查数据初步探究了新疆维吾尔族受众的网络媒介依赖情况。研究发现,受众与网络媒介已经建立起依赖关系,他们通过使用网络媒介满足需求,与此同时,他们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会在认知和感情等方面受到影响。对于及时报道热点事件的网络媒介,受众会给予较高的注意力。目前网络媒介对他们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民生方面。  相似文献   

16.
潘蕃 《新闻世界》2012,(11):140-141
近年来,很多案件在审理过程中受到了以微博舆论为代表的网络民间舆论的影响,使独立、理性、公正的司法审判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本文试从网络媒介及网络社会角度探寻“媒介审判”产生的原因以及规避方法,为有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调查网络媒介事件传播周期和文本信息,分析其传播特征,对专业媒体的新闻编辑如何更有效地参与网络媒介事件的报道提出建议,指出新闻编辑应做到由单纯传播者向传受兼备的角色转变,由普通报道者向解决问题的谏言者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18.
微博的出现催生了舆论监督的新时代,就现状分析,微博舆论监督具有表达方式与手段的多样化。一是公众对公共利益委托对象的信息披露直接实现了舆论监督;二是公民利用微博策划公共事件进行舆论监督;三是公众通过转发与评论微博的方式参与舆论监督;四是名人充当"意见领袖"引导微博舆论监督;五是微博中的传言亦有舆论监督的功能;六是微博舆论监督成为一种双向互动式的舆论监督。文章认为,随着微博的不断完善,微博舆论监督还将会出现更多更新的方式与手段。  相似文献   

19.
媒介审判可能对社会造成的影响1.媒介审判可能影响司法审判,司法活动的威严受到影响,司法机构威信降低。由于公众和司法机构两者对案件所掌握信息不对称,大众媒体自然而然成了一个告知公众案件信息的中介者。因而媒体对案件的报道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司法的审判。如果媒介的负面影响成为一种常态的话,那么司法活动的威严就会受到影响,司法机构的威信就会降低。  相似文献   

20.
郭美美因炫富涉及红十字会而卷入舆论漩涡。她的炫富行为本质上属于自我炫耀性信息传播,其中备受公众质疑和谴责的是权势因素。在红会信息透明度不高的情况下,媒体对事件的调查乏力,导致红会信任危机持续发酵。郭美美在因涉嫌赌博犯罪被刑拘后,媒介报道在解开事件谜团,公开事件真相,消除事件对红十字会及慈善事业的不利影响方面做了不懈努力,但存在对犯罪嫌疑人个人隐私的过度曝光和媒介审判影响犯罪嫌疑人探讨公平审判权利的倾向,凸显了媒体的采访报道权同公民(包括犯罪嫌疑人)人格权的权利冲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