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有多种表现形式,本文主要揭示当前我国新闻报道中几种比较突出的表现,如:故意夸大事实、捕风捉影、"巧用图片"、以个人情感代替客观公正等.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应当确保新闻真实性,对此,业界是达成了共识的。但是,虚假新闻仍时有发生。 虚假新闻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纯粹作假的报道,即报道者凭空捏造事实然后加以报道,或故意改变事实原貌加以报道。另一类是有所失实的报道,也就是指与事实原貌不完全吻合的报道。 根据失实的显隐程度,可区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是指传媒刊播新闻信息时出现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失实。这种失实或隐伏得比较深(是深层次的失实),或出现在隐微处(并不引人注目),因而不易为大多数受众所识别。惟其如此,这种失实就更具危害性。当然,隐性失实的隐蔽性是相对的。具有广阔知识面和很高综合素质的受众,总是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发现报道中的隐性失实,此时,隐性失实也就无隐蔽性可言了。例如,经  相似文献   

4.
《新闻导刊》2005,(1):15-15
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传播中的显性失实比较警惕.也很注意防范;受众对于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业界和学界对此多有研究,已形成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相对而言,业界人士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缺少防范意思;受众往往不予深究且予以认可;业界和学界对此也少有研究。  相似文献   

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失实是新闻的大忌。从新闻的采写主体即记者、编辑的角度看,新闻失实可分为显性失实和隐性失实两种。显性失实主要是极少数职业操守低下的记者、编辑,出于名利等方面考虑,故意炮制无中生有的新闻,或者故意隐瞒一  相似文献   

6.
新闻传播中的失实有显隐之分。隐性失实有一定的隐蔽性,较之显性失实更具危害性。有责任感的业界人士对新闻报道中的显性失实较为警惕,而对隐性失实则认识不足。对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不可掉以轻心。形成新闻传播中隐性失实的原因大致有:第一,在报道中由于缺乏对事实本质的正确认识和深刻把握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二,在报道中由于由果溯因的不恰当造成隐性失实;第三,在根据事实加以判断时因思想方法不当造成隐性失实;第四,报道者由于对内容进行了不恰当的舍却而造成隐性失实;第五,对事实的报道由于违背客观规律、法律法规而形成隐性失实。规避新闻传播中的隐性失实,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要有防止隐性失实的自觉意识;其次,要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掌握有关新闻事实方方面面的真实情况;再次,报道者必须扩大知识面和储备丰富的知识;复次,要增强分析和辨别能力;最后,借助于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  相似文献   

7.
新闻报道的核心就是要真实可信,根据当前新闻报道过程中不真实新闻屡出不穷、读者表现出强烈不满的情况,本文对非真实性新闻的各种表现、出现原因以及要采取的解决办法作了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8.
《新闻前哨》2008,(11):8-8
黄建国在2008年第9期《传媒观察》中撰文说,新闻的显性失实比较容易被发现,在新闻实践中较多发生的另一种新闻隐性失实,由于其具有非主观性、隐蔽性等特点,其发生的几率较之显性失实要多得多。新闻的隐性失实主要表现有:  相似文献   

9.
在现实工作中往往会有一些“隐性失实”新闻在各种媒体上“露脸”,直接影响了媒体的公信力和形象,必须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  相似文献   

10.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报道失实,不仅有损于党和政府的声誉,有损于新闻单位的声誉,也有损于作者个人的声誉。要做到不失实,就必须严格遵循新闻真实性原则,坚持“三贴近”,摒弃有水份的报道。特别是作为党报,更应该杜绝虚假新闻见报,以维护党报在社会上的信誉高度。  相似文献   

11.
新闻摄影在实践中,即使使用了来自于现场的真实照片,也仍然有失实的可能,这可被称为新闻摄影中的隐性失实现象。文中列举了隐性失实的3种表现形式:移花接木、信息缺损和文字误导,并归于3种主要原因:新闻传播者的主观故意、技术失误和与受众的共同文化错位。文中讨论了如何避免新闻摄影报道隐性失实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一、新闻失实如何界定 新闻失实主要指由于主观或者客观原因而导致的新闻报道不能准确反映事件的实际情况的现象。主观原因一般包括个人的文化结构、修养、喜好、性格以及世界观的异同;而客观原因则有两部分,一部分由于时间、空间以及文化跨度过大,另一部分是由于生活或者事件发生地的政治和社会生态等短期内不可更改的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闻隐性失实指的就是有关从业人员的非主观故意,因为采访不够深入,相应的理论水平不高,没有真正了解作者的真实含义,进而将新闻事件中的相关个别事实提升到了一般性事实,进而在无形当中提升了事件消息的程度,导致出现了失实情况。因为具备一定的隐蔽性、非主观性等特点,出现失实性的几率也就增大了,因此,一定要加强新闻的真实性,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大众,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谢常青 《新闻界》2005,(3):104-105
新闻故事化是新闻写作中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美国新闻学者的这一新闻理念,使“新闻故事化”成为众多记者在新闻写作中频繁使用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以符合绝大多数人的喜好,容易与受众形成情感互动以至达到共鸣等显著优势同样引起中国记者的兴趣并付诸于广泛实践,在新闻界兴起别样的新闻表现风格。这种新鲜、生动、细腻的新闻叙述方法改变了我国新闻报道中长期以来存在的单调、僵化、枯燥乏味的状态,使新闻作品的可读性大幅度提升。但随之而来的是,  相似文献   

15.
浅析新闻报道中的隐性负面信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飞 《声屏世界》2003,(9):25-26
新闻报道中的信息有显性和隐性之分。从功能上来看,隐性信息可分为在传播效果上起积极作用的正面隐性信息和产生消极影响的负面隐性信息。实际上由于新闻中的一些隐性信息而产生的负面效应,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使有些报道实际  相似文献   

16.
韦中华 《青年记者》2010,(13):64-67
突发新闻是最能令读者激动的内容之一,往往是媒体最具卖点的部分。突发新闻事件一般指那些不可预料、毫无预兆或征兆下发生的意外事件。一方面,在竞争日趋激烈、追求抢发大新闻的媒体大环境中,时效性成为决定报道成败的一大关键。另一方面,由于事发突然,情况复杂,采编过程中常常遭遇诸多不确定因素,要短时间内确保信息的精准无误,有相当的难度。  相似文献   

17.
18.
19.
刘志国 《新闻界》2000,(4):44-45
据报载 ,1999年9月13日的《齐鲁晚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这里的公务员不坐公车》的正面报道 ,意在宣传淄博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开展廉政建设 ,向公车私用开刀的新闻事实。按说这是一篇对当前反腐倡廉 ,树立“公仆”形象的好新闻。然而消息见报后 ,不但没有起到好的反响 ,相反 ,群众对报纸的宣传十分反感 ,并投书报社揭露其真相。真相是 :一、1992年该高新区建立 ,6年来平均每年购车11部 ,年购车经费高达183万元。1998年底车辆总数达67部 ,开发区平均4人一部车。不断增加的公车以及驾驶员工资、保险费等使财政负…  相似文献   

20.
这个问题可以分几个方面来谈。在观念上要避免先入为主,一定要有一种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的愿望否则,带着观点找例子,很可能会不同程度地造成新闻失实。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多面了解情况,不能只听一而之词;不能只报道有利于“我”的一面或自己感兴趣的一面;报道方法也不能过于简单。当年关于步鑫生的报道,就由于记者只报道他的创新精神的一面,而对他独断专行的一面子以回避,结果步氏垮台,媒介也很尴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