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进入千家万户.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剧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式,网络剧产生适应了新时代网民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迎合了新时期受众的口味.研究网络剧,以及网络剧受欢迎的原因成为一项迫切的工作,分析网络剧的文化意义也变得更加紧迫.  相似文献   

2.
邓思思 《视听》2016,(7):13-14
近年来,网络剧作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的产物,在市场及政策的双重支持与驱动下,逐渐成为"互联网+"大潮中的佼佼者。依托互联网平台,网络剧发挥其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等特点,商业模式不断发展、优化。本文对大数据环境下中国网络剧商业模式新特征进行研究,为网络剧产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网络剧是随着互联网发展产生的,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并通过互联网平台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网络剧的出现给人们的影视休闲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人们可以在网站选择自己所喜爱的剧集进行观看,网络剧类型化也给人们看剧带来了更多的选择性。由于近年来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和网络平台的多样化,网络剧的出现和发展已经成为现代影视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人从电视转向互联网,网络剧的探索和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在内容题材和类型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进步和发展。本文以网络剧《薛定谔的猫》为例看网络剧类型化的创新策略,从而为新媒体语境下网络剧的未来发展实践寻找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4.
杨雪  刘娜 《编辑学刊》2021,(2):37-43
文章从产业、政策和技术三个层面,锚定现阶段我国网络剧的发展状况.在新需求、新政策、新技术的影响下,网络剧的精品化转型是必然趋势.不同于传统电视剧,网络剧的精品化发展有其独特的逻辑,商业属性与社会价值相统一、内容与服务相协调、生产与推荐一体化的融合趋势,和多元的视频形态、多样的视频平台、传统影视模式与互联网原生文化“和而不同”的共生趋势,共同构成了当前网络剧精品化的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5.
冯宗泽 《传媒》2016,(16):63-64
网络剧是专门为电脑网络制作的、通过互联网播放的一类网络连续剧。互联网时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产生于数字网络化媒介生态中的网络剧更是注入了互联网基因,它正在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典型文化样态。网络剧的盛行并非流行媒介文化现象的一时狂欢,也非传统电视剧的数字网络化改造和简单的二度编码,伴随其兴起的是媒介信息的融合和多渠道资源的整合,互联网构筑的虚拟平台正全方位渗透于日常生活,人类社会及传播样式、生产方式、话语模式正经历全面调整,话语权重心偏移带来创作理念的变革,网络剧将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接受信息的媒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使得传统媒介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基于互联网传播信息的快速,相对的自由,在2003年,"媒介融合"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近几年来看,信息传播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了中国传媒行业发展的必经阶段.而就影视方面而言,"网络剧"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本文通过分析网络剧的发展背景,发展历程,详细阐述网络剧的现状,并结合影视市场现状,提出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注意加速产业链建设,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净化网络环境,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丰富题材,提升思想内容,来占据更大的市场等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梁福春 《传媒》2019,(2):53-56
自优酷首部网络剧《嘻哈四重奏》出品以来,国产网络剧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崭露头角”到“遍地开花”的发展嬗变,“互联网+网络剧”产业融合发展局面应运而生。随着“BAT入局”,网络剧政策红利支持,传统影视公司大举进军国产网络剧产业,以《太子妃升职记》《白夜追凶》《延禧攻略》《双世宠妃》为代表的国产网络剧及以《如懿传》为代表的电视发行转网络发行,纷纷取得了成功,市场与口碑双丰收。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思维观念和消费习惯。传统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转型。本文论述媒介融合的内涵和动因并分析树立互联网思维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关键,提出要运用互联网思维,在产品生产,用户参与,跨界经营,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推动电视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9.
蔡青 《传媒》2017,(19)
近年来,随着我国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剧"这一新兴事物备受关注,俨然已成为信息化时代典型的文化传播样本.然而关于"网络剧"还缺乏一个严谨、科学的定义,笼统地将其视为"基于新媒介平台播放及互联网传播而制作的剧种",是一种脱离现实社会联系的说法,它忽视了互联网所构建虚拟世界与"三次元空间"的渗透性.新媒介背景下形成的新语境正在改变现实社会的交流方式,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也加入了"互联网基因".因此,"网络剧"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是对当前传统视听系统和传播效果的一种调整.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彻底改变了人们的传播方式、思维观念和消费习惯。传统媒体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加快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转型,在产品生产、用户参与、跨界经营、技术支持等多方面推动电视媒体融合。  相似文献   

11.
尤达 《传媒观察》2023,(9):102-110
当下,随着海外传播力的不断提升,网络剧已经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锐力量。基于此,本文从“传播力”的概念着手,以国际视频平台YouTube为观测点建立研究路径,对网络剧海外传播力的变化趋势、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强化主动型思维的主体策略、坚持融合化思维的内容策略和开拓共事实思维的受众策略。  相似文献   

12.
2014年以来,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推动,我国网络电视剧在量和质上都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突破,逐渐形成以IP为主要内容来源、各大视频网站自制割据为营的趋势。但从产品经济角度看,目前我国网络剧的营销仍存在内容原创性不足、制作模式落后、营销循环性差等问题。本文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以2016上半年收视率最高的网络剧《最好的我们》为具体研究对象,依托于产品经济视角来分析我国目前网剧的营销手段,试图探究适用于我国特殊网络环境,具备可持续性的网剧营销模式。  相似文献   

13.
<正>不论是互联网巨头,还是科技企业,依托互联网的产品思维或互联网思维的产品观,正在携"用户"以令诸侯,进入"全民客服"模式。产品经理这个伴随着互联网而诞生的伟大职业,正在被奉为圭臬。他们信奉技术与产品的力量,并尝试通过互联网的产品思维创造更广泛的改变,给这个世界以惊喜。从媒体融合1.0时代,到4.0时代,短短几年里,中国传媒业经历了数次巨变,传媒老兵面临如何转型的难题。都说传统媒体的编辑要转型为产品经理,都说互联网思维要靠产  相似文献   

14.
人们通常所说的网络剧一般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在网络上看到的电视台播放过的电视剧,另外一种是专门为网络制作、通过互联网播放的视频作品,是一种网络与影视艺术相结合的新兴艺术品种。从本质上看,前者只是把网络当作电视信号的接收终端,在网络上看到的电视剧和在家里电视机上看到的电视剧并无不同,因此,这里所提及  相似文献   

15.
刘瑞红  杨博 《传媒》2016,(11):71-72
网络剧是指利用传统电视剧的生产技术,由受众个体、新媒体或视频门户网站出品,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PC等为接收终端,并且受众能够随时参与互动甚至左右剧情发展的新型剧种。自2014年“网络自制剧元年”以来,《屌丝男士》《废柴兄弟》《万万没想到》《灵魂摆渡》《太子妃升职记》等网络剧纷纷涌现,一时间,网络剧凭借其内容的草根化、传播的碎片化、受众的互动化等优势,成为各大网络媒体重点开发的对象,也赢得了广大网络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相似文献   

16.
网络广告定制剧的兴起 随着网络剧的兴起,广告商试图对传统营销模式进行创新,比如:网络广告定制剧就是一种新形式.其作为网络剧的一个重要分支,既具有网络剧的艺术形式,也有其作为广告片特有的商业性.它不同于以往生硬的植入式广告,是一种更为灵活和隐晦的营销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的逐步发展,网络空间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近年来网络剧以迅速的态势发展了起来。新疆少数民族题材的民族语言的网络剧也从无到有,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发展。新疆本土网络剧和其它网络剧一样,在盈利方面有着与传统电视剧不同的模式。本篇文章将在这样的背景下,分析新疆民族语言网络剧的产生、种类、主体思想、制作方式,从而找出当今新疆民语网络剧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杨锐冰 《视听》2022,(2):57-59
近年来,悬疑网络剧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一度占据了类型化网络剧的头部地位,赢得大量观众喜爱.但其在尺度把控、社会价值引导、专业严谨性方面存在责任缺失,且依附互联网的病毒式传播对以青少年为代表的年轻受众的社会认知、价值观树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形成涵化效果.直到2020年,现实主义题材的悬疑网络剧口碑与品质双丰收,利用...  相似文献   

19.
网络剧作为新兴的综合艺术,已深深融入大众的生活.它以其制作快、观看随性、接地气、网站自制等特点而风靡视频领域,尽管如此,网络剧在审核政策与制作质量中出现了诸多问题,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网络剧何以调整与权衡利弊,以此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媒介融合的传播背景下,高校校园媒体运营呈现工具理性趋向。为规避这种对互联网技术的表层运用,对"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进行剖析,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说明互联网思维中所包含的用户思维、平台思维、融合思维、产品思维如何在高校校园媒体运营中得到运用。高校这一传播主体只有超越原有的媒体运营逻辑和传播惯性,打造成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的全媒体,才能有效推进各个校园媒体平台间的融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