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唱哭"是庐陵地区流传已久,至今仍广为盛行的丧葬仪式。庐陵地区的丧葬活动包括入殓礼、祭奠礼、出殡礼以及服葬礼等,"唱哭"在祭奠、出殡和路祭等环节均有着重要意义,既表现了生者希冀亡者羽化登仙的终极关怀,也体现着家族子孙慎终追远的孝道诉求,更表达了生者以死佑生的现世愿望。其繁复的仪式、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腔调不仅是多种社会关系在丧葬礼仪中的客观体现,还活态展现了唱哭民俗与地方戏曲的双向互动。在当今迅捷的城市化进程中,传统民俗文化日渐式微,"唱哭"这类传统丧葬习俗的留存显得尤为珍贵。  相似文献   

2.
郭艳春 《大观周刊》2012,(37):18-18,34
自丧葬制度改革以来,豫西农村丧葬经历了从消极反抗偷埋到被动接受火葬,到如今主动申请火葬的完整过程。其中丧葬仪式习俗也随着火葬而逐渐变更着,当然,其并不是随着葬改火葬而逐渐文明,而是愈变愈复杂、奢侈、浪费。丧事的操办也未能达到节俭环保、文明的效果。其改革现状也不甚乐观。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是没有传统文字的民族,通过神话传说的叙事与仪式的双重构建来显示其独特的民族特质。哈尼族"磕竹筒"仪式出现在哈尼族白宏人的丧葬活动中,解析其"磕竹筒"习俗,探讨哈尼族民族文化认同内涵,反思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李春沐 《文化遗产》2017,(1):147-152
《开光》是梅州客家佛教香花音乐仪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在丧葬度亡时履行驱邪纳吉的宗教内涵,成为整个仪式功能得以转换的中介仪式;而且在寺庙功德中用以张扬吉庆红火的民俗意象,是客家佛教民俗的礼仪表现。作为一套结合了器乐、声乐、舞蹈以及道具表演的仪式,《开光》分上、下水两派,其中上水派音乐独具特色,音乐中的羽调式、宫调式及徵调式色彩较突出,极能代表梅州客家佛教音乐的基本风格。由于地域流派的演绎,开光过程中所谓的"三开光",在梅州各地产生出多元的舞蹈形式,上水地区的男众表演,蕉岭地区的斋嫲表演,下水地区的铙钹表演,都显示出这段仪式独特的表演方式。  相似文献   

5.
王朝阳 《兰台世界》2012,(18):36-37
遣策是丧葬仪式中记录随葬器物、葬仪物品的清单。判断遣策的标准应根据内容,而不是形制。遣策长短宽窄与时代、墓主人身份、物品的重要程度有关。遣策具有私文书的基本特点:用于私人事务,现时性,原始记录性。  相似文献   

6.
《湖北档案》2006,(3):F0003-F0003
该献共20000余卷,保存在丽江东巴件研究所。东巴古籍是纳西族原始宗教祭司即东巴使用的宗教典籍,有近一千种古籍,它们分别应用于东巴教各种仪式。东巴教是自发地产生于纳西族先民原始社会阶段,并流传至今的原始宗教。根据东巴教仪式类别,东巴古籍可相应分作:a、祈福类。b、禳灾类。c、丧葬类。  相似文献   

7.
顾春军 《文化遗产》2015,(3):77-90,158
纸钱,即冥币,纸钱的源头是商代墓葬中的的随葬品瘗贝。随着造纸术的发展,纸钱在南北朝时期出现。丧葬、祭祀仪式中的纸钱,是鬼文化与巫文化的体现。纸钱与宗教关系密切:起源受到拜火教的影响,后被佛道两种宗教接受并发扬。文人士大夫对纸钱的反对,则反映了士大夫在守礼与从俗之间的矛盾心理,纸钱是真实货币的模仿。  相似文献   

8.
在德昂族丧葬文化传统中,奘房和坟地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受南传佛教影响,德昂族形成了"认奘不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但是近10年来,德昂族的丧葬文化发生剧烈变化,逐渐形成"认奘又认坟"的丧葬文化传统。在此过程中,德昂族主动借鉴主流政治话语及发掘本民族孝文化传统,赋予丧葬文化变迁以合理性,进而完成丧葬文化再生产,呈现出文化自觉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西夏丧葬文书就目前所见有冥契、祭文和发愿文三种共四件。研究发现,这些丧葬文书为我们呈现出较为完整的西夏丧葬过程,展示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多元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典籍史料和出土材料中发现的宋夏丧葬文书档案材料的整理,总结宋夏丧葬文书概况,梳理宋夏丧葬文书的种类及数量,分析其原因,进一步比较研究其行文范式及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1.
邹薇 《兰台世界》2012,(12):75-76
在历史长河中产生、演变和积淀而成的丧葬习俗,既表现为繁复多样的礼仪形式,又具有丰富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围绕死者而展开的各种丧葬活动,反映了现实社会的诸多方面。文章将对中国古代丧葬习俗中的出殡作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2.
王美翔 《兰台世界》2017,(12):114-117
晋中地区丧葬演出习俗由来已久,在山西地区乃至全国颇具代表性,对其古代方志文献的研究可以管窥中国古代丧葬礼仪的具体形态,其中关于丧葬演剧的记载包括了作佛事、鼓吹乐、戏曲演出、方相驱傩以及戏曲禁毁的史料,具有重要的民俗学、历史学和戏曲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佛教徒的丧葬方式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研究佛教徒的丧葬方式是深入了解佛教文化的重要途径。关于东晋高僧慧远的丧葬方式,曹虹《释慧远遗命“露骸松下”的意蕴》一文认为,慧远对葬式的选择有特殊意图和深远意蕴。但是曹文对“露骸松下”没有确切的解释和定义,对慧远丧葬方式的理解也是含糊的。本文作者认为慧远的“露骸松下”只是普通佛教徒的尸陀林法,没有必要过分强调慧远“露骸松下”的特殊意蕴。  相似文献   

14.
王计永  史冠琪 《兰台世界》2017,(14):108-111
中国古代丧葬制度蕴涵丰盈,形式繁琐复杂。至明朝时,封建制度几近顶峰,皇家贵族对于丧葬更是视为重中之重,每逢帝王驾崩,国内禁止一切婚娶和娱乐活动,全体臣民都要为之服丧戴孝,举国哀悼,称为国丧。这些丧葬制度,从初终礼仪到治丧治葬之礼,以及葬后的祭典,无一不显示着赫赫国威。  相似文献   

15.
詹姆斯·凯瑞的仪式观认为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通过信息的共享来达到在时间上对一个共同体的维系。杭州G20晚会从"包容"即作为解读传统文化的仪式观,"信仰"即作为解读和合融通文化的仪式观以及"融合"即作为建构社会认同的仪式观这三个层面作为文化叙述的政治仪式予以艺术化诠释,有效阐释了杭州峰会的"创新、活力、联动、包容"主题。  相似文献   

16.
媒介仪式是传播学和公共关系中的一个术语,电视作为现代技术媒介的一个最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是如今大众寄予期望、进行仪式的最为常用的途径。①本文分别从仪式前、仪式中、仪式后浅析了媒介仪式是如何呈现的,试图探析出媒介仪式呈现的普遍规律。  相似文献   

17.
张忠兰 《中国出版》2013,(17):44-47
2009年4月,贵州省紫云县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麻山地区苗族的一些歌师会在丧葬仪式上演唱"亚鲁"的故事。同年,"亚鲁王"被列入中国民族文化的十大发现。2010年5月18日,文化部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中,由贵州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申报的"亚鲁王",列入民间文学项目类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11年6月,国务院批准《亚鲁王》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10  相似文献   

18.
在徽州社会生活中,丧葬活动占据重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往往以方志、族谱、时人文集等史料为基本材料,存在资料不够完整、清晰、具体等问题.卷帙浩繁的徽州文书档案遗存为徽州世俗生活研究提供了大量翔实的实例资料,弥补了传世史籍文献的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徽州文书中的纸质冥契是一种特殊丧葬文书档案,对其进行著录分析,为考察清末民国时期徽州地区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的史料依据.作为买地券的一种重要形式,徽州地区纸质冥契的发现,说明从清代开始这一地区买地券的使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在文本和内涵上都反映出强烈的世俗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5,(23)
新闻性与艺术性,抑或强调信息传递与尊尚艺术审美之间,常常在电视创作实践中发生扭结与互渗。央视春晚的仪式节目恰是电视节目新闻性与艺术性扭结与互渗的产物,是深具仪式感的节目样态,是一台晚会情绪与情感的释放点,也是"电视的权力"在春晚中的施予与再现。通过文本细读,此类节目呈现出作为插叙短语的仪式套装、作为新闻事件的仪式再现、作为意义阐释的仪式展演等三种程式。  相似文献   

20.
隋璐 《兰台世界》2016,(6):132-134
作为宋元时期典型的随葬明器,皈依瓶以堆塑繁缛而著称,其堆塑不仅源于墓葬中的神煞俑,还受到吴晋时期谷仓罐的影响,它的产生与盛行体现了宋代丧葬文化中的"复古"之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