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受众满足理论视域下微电影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云 《新闻世界》2012,(7):244-245
微电影不是普通DV拍摄的短片,也非制作精美的MV,它是具有微型性、商业性、多元性、艺术性等特征的电影形式,微电影受众主要为80、90后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及目标广告受众。从受众满足角度出发,微电影怎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它的制作主体应具备以下观念:剧本第一,创意为王;艺术先于营销;多媒体平台拓展建设。  相似文献   

2.
李万军 《视听》2016,(7):64-65
网络微电影是新媒体迅速发展的产物,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需要,弥补了传统电影的不足,拓展了艺术审美领域,完成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融合。其艺术特性根据受众的接受习惯,倾向于文本碎片化、叙事微型化、创作精确化、传播指向化的特点。新媒体时代给微电影的创作提供了新的理论发展思路与实践创作路径,使微电影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并能传播更多的艺术及经济价值。网络微电影的艺术渲染力也将逐渐充满文本,作为弥补传统电影的角色,开始影视艺术的"文艺启蒙"。  相似文献   

3.
在近几年时间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众在微博、微信、微小说的引领下跨入了一种"微时代"。由于各个网络视频网站的商业需要,以及受众闲暇时间的碎片化消费,从而催生了微电影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微电影以碎片化的传播方式,方便快捷的传播特点,并且拥有广泛的传播平台等优势,在新媒体时代引起了广泛关注,得到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本文以微电影这种新兴的碎片化传播形式为例,分析碎片化传播在微电影领域的传播特征、传播价值,以及传播过程中与受众人群的粘合关系。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屡屡摘获大奖,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追捧与认可,民族文化风情也得以传播与交流.本文将对当前这些优秀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作品进行研究,总结与提炼,以期为今后少数民族题材微电影艺术探索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泰国微电影广告为例,探讨微电影艺术在广告美学中的应用问题。微电影艺术体现了广告审美中的视听美、情感美及意蕴美,能够让受众在感动、共鸣中对企业品牌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泰国微电影广告以平民化、抒情化、诙谐化为特色,在广告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风格,本文从广告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借以观照中国微电影广告的不足之处,并为其发展提出了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6.
微电影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婷 《青年记者》2016,(11):80-81
微电影弘扬主流价值观的优势 1.借助亲民性引导受众产生共鸣.同其他艺术形式相比,亲民性是微电影的一大优势.微电影的亲民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微电影讲述的故事往往是日常生活里真实存在的,这些逼真的故事能让受众在影片里发现与自己生活或内心中相似的部分,以此获得心理上的广泛共鸣.例如《双闪》《温情停顿》等优秀微电影作品都是根据现实生活中的感人事迹改编的,那些普通、朴实却又伟大的小人物带给人们阵阵感动,更传递出人间大爱.第二,很多微电影将视角锁定在日常生活中的市井人物、普通事件上,展现他们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这些都满足了受众的接受心理,与影片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相似文献   

7.
微电影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兴网络传播媒体,受众趋于年轻化,微电影正是抓住了网络受众的特点,并且了解网络受众的现状,拍摄了一系列以年轻人为主题的微电影。本文以立志创业类、青春爱情类微电影为例,分析了青春类微电影的主要内容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现象,以及青春类微电影在传播过程中体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微电影借助网络视频平台和手机终端,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不着痕迹地与受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随着大众传播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广告的呈现形式与投放方式也日益多样,微电影植入式广告作为电影和广告两项艺术的结合而博得制作方及广告商的共同青睐.本文试图对微电影作为植入式广告载体的优势进行探究,通过案例研究其运作模式,并反思这类新型的广告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亚林 《今传媒》2016,(6):108-109
受众心理和微电影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对微电影的受众心理进行研究,有助于更清晰地把握微电影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走向。以受众接收信息的主被动、内外向状态作为依据,将其划分为传播者心理、半传播者心理、主动接受者心理和边缘者心理,以此为基础来探析受众心理对微电影的内容创新、流通发行和产业受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并进一步提出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0.
李旭 《传媒》2021,(2):75-77
微电影广告是以品牌或产品的商业推广为目的,最终是为了让受众认可广告片中的产品,而微电影广告是否与受众心理特征相符直接决定了受众对微电影广告的接受效果.诞生于2019年春节季的《啥是佩奇》的微电影广告片就凭借着对受众心理的精准把握成为当时刷爆朋友圈的"爆款"短视频.微电影广告只有基于受众的心理来进行创作,"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提升受众的"使用"效果,才能在"贴满墙纸"的屋子里脱颖而出.  相似文献   

11.
王东 《传媒》2015,(7):59-6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兼具商业与艺术双重特性的微电影广告逐渐发展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将品牌理念融入影片中,于无形中对受众产生影响,是微电影广告常用的表现手段.本文主要就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微电影广告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创意创新、内容组构与拓宽渠道三方面阐述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以深入挖掘微电影这一新型广告营销模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进入web2.0时代,碎片化已经成为网络产品的一种社会消费诉求。微电影的流行一方面迎合了时代和受众的需求,另一方面,微电影与广告的深度结合又使公众对其本质产生了疑问。论文基于微电影兴盛的社会语境,通过具体案例探究微电影的本质究竟是传统电影艺术的微缩,还是沦为了商家广告的附庸,并对其发展前景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3.
代靓 《新闻知识》2012,(9):81-83
在"微"时代背景下,微电影借微博之力迅速发展起来,是电影艺术与品牌传播的一次完美结合,是一种全新的营销模式。本文从社会传播环境、市场竞争、受众心理需求等方面论述了微电影发展的必然趋势,并进一步从创意、内容建构、制作要求、商业模式、监管机制五个方面深入探讨,挖掘微电影现实以及未来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4.
纪博 《声屏世界》2013,(10):146
什么是微电影整合营销传播?以微电影作为企业长线营销的发起点,通过传统媒介让更多的受众获取信息,以新媒体作为主要播出平台引发受众共鸣,运用社交媒体传播的力量引发受众的评论和分享,利用相关线下活动让更多的受众参与互动亲身体验。银鹃年生产影视相关产品在五十部以上,2011年开始涉足商业微电影行业,微电影至今拍摄超过50余部,已然成为华东地区最大最专业的影视梦工厂。在不断提升制作水平和创意内容的同时,整合集团内资源,依靠地面频道媒介资源、聚力互动新媒体资源,打造以微电影为核心的整合营销。  相似文献   

15.
时间碎片化带来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快餐式网络文化,微电影广告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诞生并迅速得到广告主和受众的青睐。成功的微电影广告关键在于对叙事的把握,具体表现为叙事结构以线性为主,非线性为辅;叙事情节以感性为主,理性为辅;叙事时空以连续为主,跳跃为辅。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叙事打动受众,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有效传达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16.
对于微电影,已经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各方面的研究。本文将从心理学方面,运用心理学原理探析微电影,不仅可以了解当下微电影受众对微电影的心理解读方式,还可以了解微电影在心理学层面上的流行原因,以便于促进微电影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微电影的成长及其悖论——市场与受众的双重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洪长晖 《现代视听》2011,(12):49-51
如今,"微"时代俨然已经到来,微电影也应运而生,并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发展趋势。其背后的动因就有技术、市场、受众等力量的推动,而与此相伴的则是市场与受众的双重悖论。破解这一悖论,将是微电影未来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赵艳明 《青年记者》2016,(20):68-69
高校微电影指主要创作群体和目标受众为在校大学生,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梦想、成长、情感等校园题材的微电影类型.本文对高校微电影的创作形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微电影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新媒体的发展为微电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传播平台,微电影优良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得益于它的传播方式,于是“话题”成为了让微电影取得良好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微电影的营销是多种营销方式的整合营销,其中话题营销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在眼球经济的背景下,吸引注意力,博得眼球,无疑成为了生产商获得效益的最好途径,“话题”遍成为获得“眼球效益”的最好手段。话题营销便成为了微电影营销中最常见的营销方式和最有效的营销方式之一。本文试图通过话题营销对微电影的受众关注度,传播效果以及艺术价值等方面带来的价值,对话题营销对微电影所产生的价值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腾飞,新媒体平台发展迅速,受众不再停留在物质生活的满足上,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迅速提高,微电影对于引导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着重对微电影的制作技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