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明文 《当代传播》2013,(4):105-107
随着我国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和社会对她们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进入大众传媒报道视域。由于她们兼具"女性"和"大学生"双重角色,也使女大学生们比一般的社会群体更具新闻价值而成为媒体热衷的报道对象。但是,随着消费社会的到来,受商业利益的驱使,当前有些媒体特别是一部分网络媒体和都市报,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偏差性报道,不仅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舆论氛围不合拍,还可能营造出不利于她们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环境。大众传媒对女大学生群体应该给予全面、真实、客观地报道,建构健康、公正的女大学生形象。  相似文献   

2.
2014——2016年,"女大学生失联"事件一度成为社会舆论的中心.本文对百度新闻中"女大学生失联"报道的样本进行统计,从报道总量和样本内容两方面建构,分析发现"女大学生失联"报道时间持久且集中,以"事件性"短消息为主,内容煽情.因此,报道应以如何避免类似事件发生为落脚点,将事件准确地呈现给受众.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新浪网在2006年12月至2007年11月中,对于女大学生这个群体的报道,并与国家教育部2007年关于大学生思想状况的调查报告和<中国青年报>中有关女大学生报道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网络媒体中存在着对女大学生这个群体大量的负面报道,涉及性、犯罪、自杀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与国家机构和主流媒体呈现的女大学生形象有很大的偏差,使这个群体形象被"异化".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新闻报道中女大学生媒介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量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等方法对新闻报道中的女大学生形象进行描述,分析媒体是如何建构女大学生形象以及女大学生媒体形象的成因。  相似文献   

5.
《无形的话语霸权》一文,针对媒体对女大学生的报道过分热情的现象,进行了深层次分析。认为:这类报道缺乏对女大学生应有的尊重、存在着无形的话语霸权。文章分析了媒体话语霸权的种种表现及其产生话语霸权的多方面原因,并就如何应对话语霸权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6.
在男性霸权的传统文化下,女大学生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她们缺乏表达诉求的平台,其生活方式或问题被有意规避.而发生在女大学生身边的个别事件因与男性霸权的某些欲望相关,被媒体话语权操纵,肆意渲染,歪曲报道.如同整个女性群体,她们及其利益被媒体忽略或贬低,女性主义学者塔奇曼对此形象地比喻"女性被象征性地歼灭".  相似文献   

7.
郭婷 《新闻世界》2010,(8):188-189
本文主要研究了通过百度网搜索出的对于女大学生群体的报道,发现媒介倾向于选择女大学生负面新闻,造成负面报道比重过高,丑化了女大学生的媒介形象。由此提出了改进女大学生媒介形象的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8.
马兵 《青年记者》2010,(16):38-39
在男性霸权的传统文化下,女大学生群体媒介话语权缺失,她们缺乏表达诉求的平台,其生活方式或问题被有意规避。而发生在女大学生身边的个别事件因与男性霸权的某些欲望相关,被媒体话语权操纵,肆意渲染,歪曲报道。  相似文献   

9.
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新闻如今成了媒体的长效话题,而且浮出水面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杭州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图)《》暗访调查重庆女大学生的性交易》《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实录》《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一系列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重磅新闻”被隆重推出和争相转载,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逐渐被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并取代。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卖淫女”、“三陪”、“没有好女孩”等画上了等号。至于武汉、重庆和杭州等几个“重磅新闻”的发生地,也在媒体营造“拟态环境”的作用下,成了女大…  相似文献   

10.
陆高峰 《今传媒》2006,(4X):20-20
关于女大学生“卖淫”的新闻如今成了媒体的长效话题。而且浮出水面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杭州女大学生卖淫案调查:卖身钱多被挥霍(图)》《暗访调查重庆女大学生的性交易》《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实录》《高校将成为中国最大妓院》等一系列有关女大学生“卖淫”的“重磅新闻”被隆重推出和争相转载,女大学生群体的真实形象逐渐被媒体营造的“拟态形象”所扭曲并取代。女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与“卖淫女”、“三陪”、“没有好女孩”等画上了等号。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年至2010年《中国青年报》上以"女大学生"为标题的105个文本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主流媒体对女大学生的关注度很高,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女大学生形象,注重树立典型,以正面宣传为主。  相似文献   

12.
在网络媒体的相关报道中,女大学生的群体形象被较为严重地扭曲,这种扭曲既有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意识降低原因,同时也与社会中存在的性别成见有较大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媒体应增强社会责任意识,而社会所存在的性别成见也应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13.
舒环 《新闻世界》2011,(1):131-132
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呈现作为女性刻板印象研究在媒体上的延伸和扩展,最近几年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具体研究中却逐渐流于模式化。本文通过内容分析法,对不同受众定位的两家媒体——《人民日报》和《华商报》进行比较,对两家媒体上所呈现出的女大学生群体的形象进行对比评析,通过比较2009年《人民日报》与《华商报》有关"女大学...  相似文献   

14.
郭小平 《今传媒》2003,(6):47-48
“大学生卖淫”的话题像是沉渣一样,隔一段时间总会泛起一次。《中国青年报》旗下的《青年参考》,于5月21日在头版刊出中青报记者采写的《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随即引起网民之声如潮涌动。因为有“8%—10%”、“25%”这样惊人的数字,所以各网站纷纷转载,国外媒体也有多家报道。 5月24日,《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刊出致歉声明,承认“该篇报道内容严重失实,特别是关于‘湖北高校女生8%—10%存在卖淫现象,25%从事陪侍活动’的内容,没有任何根据,这严重伤害了湖北省高校女大学生的感情,损害了大学生形象”。与致歉同时  相似文献   

15.
被"凝视"与被"驱逐"--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韩贺南 《现代传播》2004,(3):99-100
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针对辅助教学片《熟视无睹的性别偏差--媒体中的性别》进行了特定情境下的受众研究.发现被访的女大学生对媒体中女性形象的负面评价主要是"变形"与"定格",认为媒体中的女性美是对女性的一种新的压迫形式.文中揭示了媒体与女性群体的矛盾关系作为媒体形象的女性是被凝视的对象,而作为观众的女性又是被驱逐的客体.  相似文献   

16.
刘燕 《青年记者》2008,(14):48-49
重大新闻事件历来是舆论研究的焦点.国内外媒体对"西藏3·14事件"大面积、焦点式的报道,使"西藏问题"成为近期大学生关注点最高的时事新闻. 面对众说纷纭的国际国内媒体,大学生对"西藏事件"、"藏独活动"的独立判断及立场如何?哪些媒介对大学生了解"西藏事件"、达赖起着关键作用?少数民族又是如何看待达赖及"藏独活动"的?媒体的报道在认知、态度和行动中哪个维度对大学生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7.
"被火车轧死的女大学生家属可能获赔17万元"。在"韩国冷库爆炸案赔偿达成协议,人均赔偿195万"被国内一些媒体争相转载并引发一场关于死亡赔偿标准的讨论之后,这条关于"女大学生乘火车回家被挤下站台轧死"的死亡赔偿问题报道,又成了许多媒体报道的"热点"。如今,国内一些媒体在报道遇难  相似文献   

18.
袁妙彧 《大观周刊》2012,(15):108-109
与男大学生对比,女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功利性突显;女大学生及其家庭在就业问题上心理压力更大;女大学生社会性别意识模糊。国家在制定与执行就业政策时,应考虑就业政策对两性的差异化的影响,避免政策层面的性别歧视或性别偏向,高校应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就业促进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就业意识存在的问题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19.
当代青年女大学生,怀揣着历史的责任感与使命,面对当前社会与教育景观,倾吐出无数激奋人心的校园旋律,富含着对社会与爱情的向往,寄寓着对故乡与亲人的盼望和思念。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女大学生抒情散文100篇》收录了我国各族的女大学生谱写的动人篇章,真实全面地展现了她们的生活风貌。读罢掩卷沉思,眼前仿佛总闪现着当代女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坎坷奋进的身姿。着力反映大学校园生活是当代女大学生散文创作的一大特色。不少刚跨入高校门槛的学生,带着一个多彩的梦幻,怀着一颗向智慧之林探险的心而放声歌唱。曾几何时,冷静的观察与思考终于代替了原先热情洋溢的赞  相似文献   

20.
赵昕 《大观周刊》2012,(14):137-138
大学生幸福观问题是近年来教育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针对女大学生幸福观问题的研究却相对较少。女大学生作为接受国家高等教育的女性群体,她们的幸福现是中国女性幸福观的主流和方向。然而目前在我国,专门针对女大学生的幸福观问题的研究和开展却是少数,值得投入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回顾,主要从当代女大学生幸福观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教育对策等方面着手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