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建星采访山西省委书记王茂林张建星称干记者是出于一种难以拒绝的诱惑。说这话时他的态度绝对虔诚。于是他那片刻难宁的内心翻腾着无尽的渴望:渴望创造,渴望交流,渴望当一个特色与个性俱佳的名记者。为此他写得极苦。时至1990年之夏,天津日报二版套红加圈、推出个人专栏《今早相会》,天津人又多了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专栏主笔张建星也成了新闻人物。人们很快发  相似文献   

2.
张建星称干记者是出于一种难以拒绝的诱惑。说这话时他的态度绝对虔诚。于是他那片刻难宁的内心翻腾着无尽的渴望:渴望创造,渴望交流,渴望当一个特色与个性俱佳的名记者。为此他写得极苦。时至1990年之夏,天津日报二版套红加圈、推出个人专栏《今早相会》,天津人又多了一个津津乐道的话题。专栏主笔张建星也成了新闻人物。人们很快发现,这个张建星仿佛如影随形地出没于他们生活中间,那一个个推心置腹般的诸多话题以其特有的磁力,侃侃道出了他们的种种隐衷、忧思、呼唤和期待。如同作者在一篇回答读者问询的《相会》文章所说:“记者也好,作家也好;报纸也罢,刊物也罢,只要能和读者对话,并引起——或愉快、或沉重、或忧忧郁郁、或痛快淋漓的感情,就能成为读者的朋友。而只有在朋友的位置上,才能沟通,才能交流,才能共鸣!居高临下,或板起人师的面孔首先失去的是交流的真  相似文献   

3.
博客的语境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普及和使用,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流类型。从印刷术到报纸、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每一次的技术进步都浸透着人类关于交流的渴望。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Blog,以一种最新潮的网络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4.
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渴望温馨美好的情谊和强有力的支持,建立真诚友好的人际关系。“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紧张劳累之余,渴望排遣放松,调整张驰。“热线点歌”便是这种社会需求的反映。它象一段小快板,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宏大交响乐章中,欢快流畅地跳动。如何在“热线”的两端,注入“情感交流”的凝聚剂、清新剂,构筑真正意义上的“空中心桥”,使之常办常新,笔者想结合自身的经历谈点体会。1、摆正位置,放下架子,营造一种平等、亲切、诚挚、友好的气氛,这是进行情感交流的先决条件。“热线点歌”节目主持…  相似文献   

5.
安徽巢湖人民广播电台《青春旋律》节目开办“我写我说”栏目,一改过去“我说你听”、“你打我通”,缺少听众参与的局面,既有城市电台“电话交流”、直抒胸臆、表现自我的效果,又满足了农村及部分城市听众无电话交流但又急欲交流的渴望,是广播改革的良好尝试。“我写”即由听众自己去自由写作,内容只要是健康的,可以无所不包,以反映当代青年人理想  相似文献   

6.
几乎没有哪个时代的人,像现代人这样如此地渴望对谈和交流,于是,仅仅几年,各种各样的谈话类(包括访谈、交谈、聊天等)节目(如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实话实说》、北京电视台的《元元谈话》、专栏(如文汇报的“独家采访”)、文章以至书籍在国际国内流行了起来,成为传媒中涌动的一种新潮流。  相似文献   

7.
宋丽 《河北广播》2001,(5):16-17
有人说:这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时会比一颗星星到另一颗星星的距离还要远。在日趋多元化的社会中,在纷繁复杂的工作生活中。心与心的交流成为许多人的渴望。面对这种状况。如何通过空中电波.让听众有一个诉心声叙真情的空间。成为摆在我们广播人面前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8.
刘芙蓉 《新闻传播》2012,(6):155-156
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盖奥尔格·齐美尔曾说过:"大多数现代人都在希望他人了解自己、也渴望理解他人的同时,更害怕在与他人接触时受到伤害"。为了满足人与人交流的需要,大多数人们往往选择与他人进行无关紧要式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仅凭声音来作为传播中介的广播热线参与类节目,在当今以"空中"交往方式为主的人际沟通情境中,获得了大多数现代都市人的认可。一、热线参与类节目的魅力广播热线参与类节目之所以具有其炙手可热的魅力,是其满足了马斯洛人类需求的五层次,即: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感情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突破人类交流困境的努力--从媒介技术演进看博客的兴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构型。  相似文献   

10.
人与人之间需要了解和沟通.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可以.带给人无穷的乐趣.特别是针对一些特殊的群体一名人或明星,大多数人更有一种了解的渴望。因此,这种渴望,也就催生了一种节目类型,人物专访类节目。  相似文献   

11.
应波 《视听纵横》2001,(4):38-39
近一两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随着我国加入WTO的临近,随着出国热、留学热、旅游热的兴起,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扩大,世界正在变得像个“地球村”,人们渴望与外界交流沟通,了解这个不断变化、日新月异的大千世界,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是人们渴望的。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电视谈话节目以星火燎原之势占据了电视节目的半壁江山,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那些时而轻松融洽、时而睿智幽默的谈话节目,总能使观众的情绪起伏跌宕,让人有畅快淋漓之感。认真想来,做好一档成功的电视谈话节目要把握的因素很多,但是笔者发现,主持人的现场把握及引导是最重要的,而现场把握与引导来自主持人有效、得当的倾听。那么,如何培养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有效、得当的倾听呢?认识倾听的重要性每个人都有倾诉的欲望,都渴望别人能倾听我们说话,当我们的讲话没有人倾听或根本就引不起别人的注意时,我们的内心就会失落,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甚至会引发焦虑情绪。因此,学会倾听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倾听是人与人交流的开始,是言语循环中的第一个环节,它是交流的基础,有  相似文献   

13.
何庆平 《新闻世界》2013,(5):315-316
"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①那么是技术决定了传播媒介的发展,还是人决定了传播媒介的进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图景?凯文·凯利说:"生命已经征服了地球上大多数非活性物质,接下来它就会去征服技术,并使之接受它那不断进化、常变常新且不受我们掌控的进程安排。"真的会是如此?本文以"媒介技术决定论"学者的观点为依托,探究技术、媒介与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一、题材主题走向—注重交流 老年节目,尤其是人物类老年节目,最初在题材选取上受其它对象性节目影响较大,多以表现典型人物为主。这一节目取向强调的是电视的宣传教化功能。这类题材过多,不利于充分反映老年人心理的总体特征。 近几年来,随着电视人文精神的提倡,对百姓生存环境和心理状态的关注,在电视节目中,人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强调。受其影响,电视老年节目也有了较大改观,从而引起了众多观众特别是老年观众的共鸣。 渴望交流几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主题,相信随着老龄问题的日益突出、全球经济的高度发展,人际交流方式的不断转…  相似文献   

15.
孙凌  邓瑶 《新闻前哨》2009,(10):76-77
一、“播客”的诞生 哈罗德伊尼斯曾经说过。一种新媒介的产生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当今,媒介技术日益成为社会瞩目的焦点。媒介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浸透着人类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而每一种新的媒介技术的使用和普及,都在其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交流构型。  相似文献   

16.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全国电视谈话节目有将近200个,内容相当广泛,这说明,身置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渴望通过这类节目获取信息,在感情上得到交流。但是如今谈话节目一哄而起、一拥而上的情况,造成了严重的良莠不齐,有些节目重复、虚假、低俗到使人谈“谈话”而色变。同时随着观众的审美情趣的不断提高,有的谈话节目依然因袭老套,观众就有些不耐烦了。我认为,谈话类节目要脱颖而出,必须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相似文献   

17.
2001年年底前后,在位于湘潭市河西东坪镇一带的大街小巷里,人们不时会遇到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的年纪都不大,平时多为两人一块儿,与人交谈操的是要么标准要么叫人听不懂的普通话,他们之间则通过四川、河南、陕西等地的方言进行交流。衣着并不寒酸,有的男生女生看上去还很时尚。他们一般都行色匆匆,但经常在IC电话亭前驻足。他们不是在这儿为别人打工,他们有着自己的事业电子商务或者叫中国直复营销,这种听上去与21世纪网络时代密切相关的产业让他们每个人都充满对成功的渴望……一日,湘潭晚报接到线报,称东坪镇一带有人在从事非法营  相似文献   

18.
专副刊与读者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苹 《新闻前哨》2007,(5):40-41
一、媒体与读者互动,是时代发展的一种趋势这是一个渴望表达的年代。现在的中国人都渴望表达自己,他们需要用最直接、快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愿。每天,打开电视,观众参与制作的新闻节目比比皆是。从中央电视台的《讲述》、《对话》、《超市大赢家》,到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冷暖人生》,每个人都是观众,每个人又是节目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渴望环境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呈现一派勃勃生机。然而,春天也不总是风和日丽,当沙尘扬起的时候,我们便生出一种强烈的渴望,渴望城市周围有一道屏障,阻挡沙尘的侵袭。实在不行,就用作家原野笔下的蒙古族儿童阿斯汗想出的法儿——在城市四周安上无数大型鼓风机,把沙漠刮来的沙尘再吹回原地去——无论如何,就是渴望有一个清明的环境。人对自然环境的渴望是如此强烈,它关系到生存的质量,生活的质量,生命的质量。那么,人对成长环境,成才环境,成功环境不也是异常渴望吗!谁不想遇到一个求才若渴,爱才如命,用才有胆的领导?谁不想走进一个提掖后进,奖掖先进,人…  相似文献   

20.
上海作为一个日益发展的国际大都市,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上海现在有七八万居住在此的外国人以及每年几百万的外国游客。这些外国人可能并不是全部来自英语国家,但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就是多数人能用英语进行交流。他们渴望了解这个城市,由于语言的障碍,他们只能依赖于英文媒体,这样一个庞大群体就构成了上海英语媒体《上海日报》的基本目标受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