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麦克卢汉媒介技术的差异性视角揭示了媒介对于沟通与文化、个人感知之间的决定性影响,将其理论视角延伸至媒介权力,将有效地解决媒介权力研究缺乏媒介技术分析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恶搞”文化已在当今媒体刮起肆虐的风暴,社会各界为此展开激烈探讨。虽然观点分歧较大,但讨论大多仅侧重对“恶搞”文化自身文本的文体分析和道德评价,对造成“恶搞”文化泛滥的关键因素——大众传媒的权力之手却视而不见抑或有意回避。鉴于此,在媒介研究的视野下,透过“恶搞”文化现象审视媒介权力的异化。  相似文献   

3.
Web2.0环境下,新媒体将传播权完全交还给网民,极大地刺激了网民的参与热情,从而营造了新媒体的空前繁荣.但网民自主解构了传统的"把关人"权力,新媒体的多元技术瓦解了传统媒体的共有意见平台,新媒体呈现的海量信息又很容易湮没媒体的中心议程,新媒体的娱乐性和网民极致的娱乐化追求与媒体引导的严肃性产生对冲.这些特征使新媒体在其媒介权力塑造中面临二律背反.遭遇媒介权力取舍的悖论和路径选择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贵州大学潘雪在《试论媒介的权力及其异化》一文中指出:随着传播手段和技术的日趋现代化,媒介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然而,媒介权力的范围及运用等方面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异化。异化的主要表现有:权利滥用、角色错位、权力越位和媒介化生存导致受众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不喜欢上作文课,一是传统的作文教学教师对学生的作文约束多,学生缺乏应有的自由,难以产生兴趣,二是由于围着高考指挥棒转,教师过分强调写作套路,学生难以喜欢作文。要想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就要给学生自主表达的机会。国家语文课程改革也一再强调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随笔能有效调动写的学习兴趣和写作欲望,并在随笔练习中提高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6.
大众媒介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与思维活动以及形成普遍社会心理,来产生一种对个体支配性的媒介权力。在这种媒介权力的背后,我们不仅能看到技术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能看到这种权力往往与意识形态联系在一起。这种媒介权力如果运用得当,可以成为一股有益于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运用不当,也可能走向异化。  相似文献   

7.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笔写作促进了学生"自能读书",引导学生学会了"怎样获得完美的原料",建构了自己的"素材库""语言库""思想库",懂得了"怎样把完美的原料写作成文字",促成学生"自能写作"。  相似文献   

8.
本文想结合自己近几年在教学中对学生随笔写作指导的实践,从学生随笔写作的内容选择、格式要求、批改方式等方面,谈谈具体的一些做法与尝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传播政治经济学正日渐成为颇具活力的学术思潮。该学派重视对文化生产与传播背后的政治与经济力量的分析。它给当前的媒介文化研究带来了丰富的启示。梳理西方传播政治经济学演进逻辑,从传播政治经济的核心概念“权力”出发,揭示媒介产品的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权力的运作机制,以及由此给公众的“权利”带来的侵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的形象是思考教育问题的逻辑起点,在以电子媒介交流为主导的当代,电子媒介人已成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人形象。电子媒介人的出现使儿童教育不得不直面如下遭遇:合法性危机、童年的消逝、自然缺失症。为更好地挽救儿童教育,我们要以学习共同体来应对学校合法性危机,以儿童是社会行动者理论重估儿童教育中的童年消逝现象,将身体生活作为儿童成长的基点,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相似文献   

11.
在校园文化建设越来越丰富多彩的今天,其宣传媒介也起了重大变化,从传统的海报、宣传栏逐渐显示出电子化、多媒体的趋势。网络媒体在当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既拓展了校园文化建设的空间,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挑战。本文在把握当今高校校园中利用网络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同时,研究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宣传文化活动,推广文化品牌,发动学生参与,营造多元、灵动、雅致的和谐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以上海市松江区建筑工程质量监督工作现状为依据,分析了当前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主要问题之成因,并基于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体系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3.
高质量的口译服务是国际会议、展览、节庆和赛事成功举办的重要保障。在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海南会展业的国际化程度稳步提升,对口译的需求量激增。海南本土高校应根据市场需求,明确定位并优化教学方法、师资力量、教学设施和考核制度,培养多类型的口译人才,为海南建成重要的国际会展赛事目的地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新区的功能结构、自然环境条件及发展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龙岩市新区城市设计在尊重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将新区环境与城市传统特色进行沟通,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突出城市的易识性和凝聚力,又体现时代个性,考虑城市的多元化功能,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创造一个具有浓郁的传统地域文化特色和强烈的时代精神的综合性、生态型的新城市空间.  相似文献   

15.
学校规模布局调整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自2005年以来,西部部分省份(如西藏、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城市初中与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加;农村初中与小学的在校生人数逐年减少。2010年,全国城市、县镇和农村初中和小学大班额与超大班额比例较2009年有所下降。而宁夏城市和县镇的大班额(或超大班额)比例却逐年增长,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旨在了解不同规模学校的办学效益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调整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规模的建议及提高宁夏义务教育阶段办学效益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考据的效度是指考据过程是否有效实现考据目标。字词考据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很多是因为对考据效度没有足够的理性认识。清代是小学考据的巅峰,藉由清人的考据实践,可以看到影响考据效度的诸多因素:发疑是考据的动因,关系到考据的价值;预设的准确性影响考据的方向;取证的准确性、适切性和充足性影响考据结论是否准确、论证是否透彻;释理沟通证据和结论,可为考据结论提供可能性和可行性支持;考据结构的完整与否则会影响考据结论的可信度。今人的字词考据,可在充分吸收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高考据效度。  相似文献   

17.
以龙岩市教育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用地布局为实证,基于市域和城市两个层面,通过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在交通网络体系作用下的空间结构分析,指出新型网络联通体系将教育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集聚与扩散”新模式,医疗卫生公共服务空间扩展为“点状与网状”新形态,提出以“智慧城”为载体的“教育城”与”健康城”等城市公共服务用地空间扩展模式新理念,为城乡建设管理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大纲的改革发展,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时也应改革要求减少。另一方面,新词和新表达伴随时代发展不断产生,教师与学生面临着学时随缩短而教学内容反增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以河北工业大学为例研究基于微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基础日语B的应用意义和设计方式。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利用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工程管理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在此基础上,确定利益相关者利益诉求、合作内容及保障体系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框架,以期为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orld Bank and the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 between the 1960s and the 1980s. It focuses on the Co-operative Program (CP) between the two organizations, which was established in 1964 and lasted officially until 1989.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operative Program, the Education Financing Division (EFD) was established, a joint unit located in UNESCO, with the purpose of carrying out technical missions to assist governments in the identific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educational projects and the formulation of funding requests to the World Bank. Drawing on archival research and interviews with former UNESCO and World Bank officials, the paper traces the history of the Co-operative Program, which was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power struggles exacerbated by Cold War tensions. During the 25 years of the dur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rogram, the World Bank developed into the most influential policy shaper for edu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while the influence of UNESCO, created in the post-World War II order as the United Nations’ designated organization for education, declined. Using Bourdieu’s concept of fields and DiMaggio and Powell’s concept of isomorphism as analytical lenses, the World Bank’s expansion to a development agency will be explained by its greater autonomy as a field, endowed with more capital based on the rational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isomorphic processes of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field of power” of educational planning. To the detriment of UNESCO, the World Bank became the powerhouse of a global governance structure that was built with suppor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and furthered by the rise of econom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