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坚 《四川教育》2009,(2):70-71
2005年,数学教育界有一个非常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新课程到底是提高还是降低了学生对数学的基本理解与计算技能,新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数学表达与交流以及应用意识,新课程是否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数学素养,新课程是否缩小了来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促进了学生发展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2.
<正>图形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载体。2020年江苏省小学数学学业质量监测设计了与图形的认识相关的测试题,以考查学生数学抽象能力的发展水平。一、四年级学生图形的认识测评的总体情况2020年江苏省小学数学学业质量监测设计了三道测试题,考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3.
郑美玲 《教育》2014,(9):79
正数学能力一般是指创新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纠错能力、应用数学的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数学语言与符号表达能力等。数学能力是人们认识数学、学习数学、使用数学必不可少的能力。新课标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也一直是广大教师共同关心的问题,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为,数学教师至少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以下几方面的能力。创新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的教学中,忽视了学生问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学低年段数学是培养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的基础课程,对小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数学审题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理解数学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审题能力 的培养。本文探究了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措施,以便提高小学低年段数学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5.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标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充当探索者、思考者、参与者.如何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为课堂教学设计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数学活动,实现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就显得尤为重要.《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这一理念体现了学生是数学课堂  相似文献   

6.
<正>《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落实"双基"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数学基本思想方法),提出了"四基"的要求,其中把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也作为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学生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数学、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之一,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实质上是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得到深度体验的过程。回顾、反思日常的  相似文献   

7.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指出:"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这凸显了数学活动经验在学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而数学活动经验是一种内隐、原生、可变的经验性认识,它需要教师及时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适当的提炼与升华,使它们成为具有科学意义的数学活动经验。  相似文献   

8.
<正>自2013年秋季开始,内地西藏班普通高中学制由3年延长为4年,增加一年预科学习。此次学制改革的目的是使学生尽快适应内地班高中阶段的学习,重点补习初中的汉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课程,使学生基本达到当地初中毕业生水平,夯实学生知识基础,顺利进入高中学习。为了充分利用预科一年的时间提升学生的数学基础与数学学习能力,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我校数学老师共同努力编写了《高中部预科数学校本教材》,以期为预科学生  相似文献   

9.
我国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数学…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又在2003年出台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陈述课程目标时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数学交流能力就是通过数学语言,利用数学概念、关系、问题、方法、思想来传递信息、情感和观念的能力.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呢?  相似文献   

10.
杨文芳 《青海教育》2005,(12):44-44
一、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长期以来,作为数学教学活动主要媒体的课本,一直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来源,是教师备课的主要依据。然而,现在使用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相对滞后,教材中的例习题有许多与学生实际生活脱节,以至于在学生头脑中数学与实际生活经验构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认识空间,妨碍了学生数学素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清晰地记得: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在中国北京拉开帷幕,我有幸在全国政协礼堂参加了"走进美妙的数学世界"的主题论坛。数学家、院士、数百位中小学生开始了一场有关数学学习的讨论。我不止一次地问学生:"你们心中的数学什么样?""数学在你们学习的经历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记?"学生坦言"学数学就是没完没了地做题""数学太难学了""我看到数学就头疼"……提起数学,学生满脸愁容。难道充满魅力的数学给学生  相似文献   

12.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语言,数学学习也同样离不开阅读.笔者在十几年的数学教学生涯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缺失问题,也深切地体会到提高学生数学阅读能力对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性.笔者就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缺失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李小双 《学子》2013,(9):53
无论是200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还是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都始终如一地提出这样一个理念:我们数学的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应关注学生的终生成长,应指向学生的数学发展。从这一点看来,我们的数学教学只有循着学生情感的基点,关注学生生命的体验,把握学生数学的发展,才能更好地呈现数学的精神。一、数学氛围的营造,应能诱发出学生的情感认同根据建构主义理论:每个成长过程的儿童,他们的脑海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构成了整个数学教学的主干,这对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由此可见,解决问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载体。解决问题侧重于对学生复杂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对高年级学生来说是挑战和难点。本文总结了当前高年级“解决问题”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46~49页。二、设计理念1.有效的数学课堂需要认真对待学生的认知基础;2.有效的数学课堂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感受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3.有效的数学课堂要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了解新知,掌握新知,运用新知。三、教材分析年、月、日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对时间单位学习的继续和延伸,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主题图,展现了一些十分有意义的日子,利用这些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接着教材  相似文献   

16.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学生不断经历、体验各种数学活动过程的结果。"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是学生个人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数学素养的  相似文献   

17.
正新课程标准将数学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规整,使得数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让更多的学生掌握数学内涵,全面系统地学习数学,成为数学教学的新标准。但由于学生存在基础差异、学习能力差异等,对小学数学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分层教学针对学生个体差异,能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并为培育学生数学能力而提出的学习方法。一、分层教学的研究背景1.分层教学的必要性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影响,如家庭、朋友、社会等。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虽然年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实施三年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自己产生了如下反思。一、新课程可喜变化1.学生更喜欢数学了。新课程比传统教材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经验,更关注学生的现实世界,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自我需求",  相似文献   

19.
<正>2011年新《数学课程标准》把积累"基本活动经验"列入了课程总目标,把"基本数学知识"、"数学基本技能"、"数学基本思想"以及"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并称"四基"。课程目标的变化,引起了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对数学活动经验相关问题的思索和探究。怎样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活动经验,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以下四个策略:一、让精彩的生活教育,滋润学生的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  相似文献   

20.
数学素质是二十一世纪接班人所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数学教育必须立足于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近年来,我们以九年义务教育一、二、三年级数学教材(人教版)为依据,注重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既重视抓好双基,又重视数学意识、动手能力、计算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空间观念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以同步发展,学生所必须具备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