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最不容易协调,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旅美学者方绍伟先生提出的“中国人读不懂马克思的《资本论》”的议题展开辩论.指出:方先生的论点缺乏“实证”根据,逻辑思维异常,不符合事实,无中生有,简单肤浅.最后对方先生提出的西方宪政民主的抽象原则进行了反驳.指出,群众路线是民主精神的最好体现,只有民主精神才具有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3.
作者认为,蓝玉党案是燕王朱棣利用朱元璋雄猜好杀的心理特点而发动地铲除篡位道路上异已力量的政治事件。朱棣虽不是直接操刀者,却是积极的磨刀者,蓝玉成了皇位之争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4.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 “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曰:“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削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  相似文献   

5.
我不是人     
余生 《学语文》2005,(3):25-25
“人”,多么庄严而神圣的词儿!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呢?作者叙写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由。不是人”到“是人”的转弯过程,而获得了。真善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为他人活着,生活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人”。本文除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如“人就像一只鼎”,“真是骨骼,善是内体”等)和是不是人的前后对比写法外,最突出特点在于巧妙构思——假托初恋的失败和成功,从而讴歌真、善、美!  相似文献   

6.
棘刺母猴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曰:“能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官,不饮酒食肉,雨雾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郑有台下之冶者谓燕王日:“臣为削者也,诸微物必以创削之:而所削必大于削。今棘刺之端不容削锋,难以治棘刺之端。  相似文献   

7.
燕王征巧术人,卫人请以棘刺之端为母猴。燕王说之,养之以五乘之奉。王曰:“吾试观客为棘刺之母猴。”客曰:“人主欲观之,必半岁不入宫,不饮酒食肉,雨霁日出,视之晏阴之间。而棘刺之母猴乃可见也。”燕王因养卫人,不能观其母猴。  相似文献   

8.
姚伟胜  陈慧 《教师》2013,(1):58-58
“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政治家,算不得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商人,只能算一台赚钱的机器:而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教师只能是一个教书匠.一个从事教育的简单劳动力。作为知识分子,一个优秀教师的全部尊严在于拥有思想。如果说身体是躯体的存在,那么文字所承载的思想是精神的存在。而且作为思考和思想的物化,这是一种永恒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存在”。  相似文献   

9.
沉默的树     
写“树”字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横平竖直。否则,树字就会写得很难看了,而我喜欢树,也犹如写他的本性——正直。对于梨树、柳树、迎春树……这类树,  相似文献   

10.
方孝孺乃明初大儒宋濂之门生,字希直,又字希古,浙江宁海人。曾以“逊志”名其书斋,后蜀献王将该书斋易名为“正学”,故世称“正学先生”。其著作今存《逊志斋集》及《方正学先生集》等。洪武时任汉中府教授,惠帝时任翰林侍讲,颇受器重。燕王朱棣谋反夺得皇位后,令方孝孺投降并起草诏书,他却写了“燕贼篡位”四字,并写下著名的《绝命词》,以声讨奸臣贼子谋国罪行,于是被杀,并株连亲友达数百人之多,“文字狱”自此更趋升级,故钱谦益于《列朝诗集小传》记述曰:“正学殁后,文学之禁甚严 ” 作为历史人物的方孝孺,其耿直品德久闻于世,而其文论主张及文学思想却鲜为人知,实有必要加以整理和阐述。  相似文献   

11.
吴玲 《文教资料》2011,(27):53-54
要让学生对待作文的态度从“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强化交往功能,真正把中学作文教学“为写而指导写”的观念,转变为使学生作文“因为有用才要写好,因为有思想、想写才写,因为做才写’,_——使作文教学过程真正成为一种“真实的书面语言的交际环境”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内容简介作者是近年来中国推广阅读的“第一人”。他提出了“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旗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会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共读共写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学而篇中的三句话所蕴含的深刻道理包含了整个《论语》“活学”的精神。真正的学使人进入一个自觉而欢娱的境界,真正的朋友能内心相融相通,真正的君子为学单纯而简单。从学而到有朋再到人不知最后回归学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轮回,最终符合了孔子一生“好学活学乐学”的中心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4.
无所为而为     
正我是从旧时代过来的人。我坚信情感比理智重要,要洗涤人心,一定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一定要于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较高尚、较纯洁的追求。要求人心净化,先要求人生美化。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业。现世是一个密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出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  相似文献   

15.
阅读2009年第2期的《人民教育》,看到了王春燕老师这样的观点:只有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怎么说、怎么写的形式,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水平。旨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语文课,不能只重内容,而轻视甚至忽视形式;恰恰相反,应当由重“内容”转变到重“形式”,由关注课文“写什么”转移到关注课文“怎么写”……我以为,语文教学的确要关注写什么,也的确要注重形式,但并非需要由重“内容”转变到重“形式”,语文教学应注重形式还是内容,我们不能刻板地做规定,应该视文本特点而定。  相似文献   

16.
在出版于1987年的《中国新文学整体观》一书中,陈思和讨论了中国新时期文学中的特殊精神现象:虚无和忏悔意识。新文学以来虚无内含的积极面是对绝望的反抗,但它内含的消极面则是对希望的放弃。而忏悔的话题由“人的忏悔”变异为“忏悔的人”,发展到“为忏悔而忏悔”,均包蕴着特定时代内容。唯有正视这些精神异化现象的存在,才有可能确立起真正的自信。  相似文献   

17.
人生无草稿     
有位书法家对一位用废纸练字的人说:“如果用最好的纸来练,你的字会写得更好。”那人很奇怪,问原因,书法家笑而不答,只写了一个“逼”字。那个人顿悟,这是让他惜纸,逼迫自己写好字。有谚语说:如果你想翻墙,请先把帽子扔过去。因为你的帽子在那边,你已经别无选择,就要想方设法翻过去。正是有了逼迫,才会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青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最值得珍惜的,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黄金时代。事实上,多数人不是不能认识到“青春不再来”,而是缺乏一个“逼”字。练字的人不能珍惜一张张草稿纸,延误了把字写得更好的时机。有许多…  相似文献   

18.
方圆     
方先生单讳一个原字,六十好几,长方脸配上黑框圆眼镜,爱穿深蓝色咔叽布中山装,他既不驼背也不挺拔,两眼不似有神,往那一站倒觉得几分肃穆。方先生是一个“大革命”时代的人,他和任何一个同时代的人  相似文献   

19.
感谢《中史参》的创新精神与举措 ,把一本版面全新的《中史参》“商榷与正误”专辑呈现给广大读者。可以说 ,这一举措本身就具有“不盲从 ,不附和 ,只问是非 ,不计利害 ,虚怀若谷 ,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读着作者们经过反复思考 ,旁征博引而提出和论述的问题 ,确实十分感动。古人写史重在“秉笔直书” ,要“才”、“学”、“识”兼备。今人学史虽重在“以史为鉴 ,学以致用” ,但如果教材出现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史实 ,出现过时的观点 ,必将严重影响历史教学。对教材提出《商榷与正误》的作者多数为教学一线的教师 ,他们直接面对学生 ,面对教…  相似文献   

20.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本人是一个伊斯兰教徒。明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出生。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里,郑和一家共有兄弟姐妹六人,其生活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家人迫于无奈,将他送到北平,成为北平燕王朱棣家的一名宦官。在封建统治下,宦官是被人鄙视的。但郑和在做宦官期间,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因而取得了燕王的信任。此时,明朝皇室内发生了一场争夺皇位的斗争。从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到1402年攻破南京,这期间的争斗史称“靖难之役”。在此期间,郑和跟燕王朱棣南征北战,建立了不少战功。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