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赋予物象以鲜明的意识形态色彩,是早期普罗小说在物象运用方面最显著的特征。纯粹的兴象运用新意有限,而兴象的比象化运用则较为成功;借物说理、以物喻人因能有效地进行阶级意识的启蒙,表达作家的主观情感而成为一种突出的现象;人体物象也被意识形态化。  相似文献   

2.
当代西方哲学的生活理性转向,使作为生活的"活"的形式的语言成为研究的焦点.但是,生活一般的超时代、超现实的抽象性,使它无法解释语言与现实的关系.真正现实地诠释语言,需要超越生活哲学的大实践观和大理性观,需要实现理性形式与现实实践的彻底贯通.在这里,当代西方哲学停滞不前,并在生活哲学本身所蕴涵的抽象解构维度中,将语言无根化和相对化,甚至进一步将其抽象为符号.这种符号化,在西方发达社会,已超越文化的樊篱而向社会生活一切领域蔓延.实践与理性的全面、全息性质以及信息倍增的超循环互动特征,因这种符号化而被异化,并被模仿化、幻象化(simulacrum)、碎片化、即时化等符号化表象所掩盖.  相似文献   

3.
所谓赋,即一种以直观叙述、描写或议论的方式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的诗歌创作方法。它的形式是铺叙,目的是表达情志或营造意境;比是一种用与所要表达之物相关的物象来表达情感或意志的表现手法。其形式是用他物来言此物,目的是间接地表达此物,起到含蓄委婉、意在言外的作用;兴是一种先言"他物",以引起实际所言之词的表现手法,其中实际所言之词是由"他物"所感发的。兴的形式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能达到兴寄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4.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物有了人的属性,人由主体变为客体,物升格为主体支配着人,一切人际关系被物化了。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充斥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要靠一个阶级——无产阶级、一种方法——总体性辩证法来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物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正常化、非物性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诉求。这一理论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替代,物有了人的属性,人由主体变为客体,物升格为主体支配着人,一切人际关系被物化了。物化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必然现象,充斥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卢卡奇认为,扬弃物化要靠一个阶级——无产阶级、一种方法——总体性辩证法来实现。资本主义社会的扬弃物化,实现人与人关系的正常化、非物性化是生活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诉求。这一理论开启了现代性批判的先河,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电影<罗拉快跑>通过对同一事件的三种结局处理,力图表现人类在变幻莫测的现实世界和无法把握的命运面前的真实心态,通过变形扭曲的"超物象"来表现"现实的真实",从审美角度讲,这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更高的境界,是社会生活在制作者心中的独特反映.论文从影片制作的视听技术处理上进行分析,以展现电影在"超物象"表现方面的独特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千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物“——动物、植物、器物、景物等,由于它们的存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多种多样的画面镜头,但这些单一的画面镜头,给予我们的只是物体的形体、相貌、状态,也就是物象.不过这些物象一旦注入人们的主观意识、情感因子,就会“活”起来,渗出别样的意念、情致、气氛,这就是意象了.高明的作者往往妙笔点击瞩意的物象,使之内化升华为意象,表达丰饶的内蕴,一展灿然的文采.  相似文献   

8.
艺术语言是一种心灵化的语言 ,它最自然地展现了主体心灵的自由。在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 ,主体反映客体 ,并非理性的认知和评价 ,而是感性的体悟和描写。任何对象经过主体的以眼观物、以心感物、以情化物的全过程 ,都将形质尽变。这种变形的客体 ,是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双向变形的结果 ,是主体心灵化和审美化的显影。艺术语言的心物感应 ,是主体把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情感融注到客观物象中 ,使物象变形为审美对象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主体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对心物感应具有指向作用 ,它所整合出的变形客体是蕴含着主体的审美比较、审美选择和审美评价的心灵之物 ,它是主体心灵世界的最自然、最真实的投射  相似文献   

9.
美是人主观精神的物化,是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歌曲《太湖美》以独特的表现形式,表达了对太湖秀色风光的赞美,依托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在有限的容量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表象和艺术创造。探讨审美表象与精神物化的基本关系,是歌曲欣赏时需要注意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语境决定同义手段的选择和使用,同一个物象,在不同的语境中会体现不同的含义从而表达不同的效果.毛泽东诗词就是应时代性和社会性的特点,描绘物象,寄寓不同的情感,展现了特定时代的社会风貌.  相似文献   

11.
艺术语言以符号化的方式传递人的情感,由于人类情感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就必须将抽象的情感加以感性显现。艺术语言传情的感性形式是“语象”,它是用以表情的语言单位,是“心象”与一定的语言物质材料(语音或文字)结合而表现出来的一定的语言形式,也是语言表象。语象具有特定的语言形式和系统结构:语象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层级性。语象是表象化的语言符号:1.所指表象化———语词由概念还原为表象,使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形象;2.所指意蕴化———语象语义内涵是感性和理性、具象和抽象、思想和情感的结合,其语义信息是多元复合的;3.所指赋值化———为语词增添新值,不断赋予语词以具体的、临时的、附加的、新颖的、多方面的含义。  相似文献   

12.
在素描基础教学中作为基础的素描是用来熟悉、研究物体造型结构的一种艺术方法;作为素描的基础不是光线与明暗,而是物体的真实结构.素描基础训练的目的也并不只是在技巧上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正确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通的造型规律.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理性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3.
基于计算机网络媒介的网络语言因其沟通方式的非线性、去中心化特点而使其具有符号化、表意化、超越常规语法等特点,运用拼盘杂糅展现求新求趣心理、戏仿调侃宣泄自由表达,展示了后现代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4.
人文精神的衰落是由于物质创造与人文活动交互作用而不断造成社会物化和自然人化的循环往复的循环圈的结果.人文活动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审美活动使人走向自然,走向自我,协调物我关系.其实,人文精神的失落只是启蒙精神的衰萎.新时期文学创作的人文精神呈现出从启蒙到分化的状态,目前的当务之急在于对分化的人文精神进行整合,使之重放异彩.  相似文献   

15.
名词通过转化法转化为动词,能表达更复杂的概念。物象化动词是物象名词转化而来的动词。物象化动词语义范围内,表达相同语义时英语更多采用综合型表达法,而汉语常常用分析型表达法。充分利用英汉物象化动词词汇化差异,克服英汉语际负迁移,能够有效帮助词汇习得。  相似文献   

16.
李晓乒 《文教资料》2014,(20):13-14
《我弥留之际》通过一组人物对比展现了生活表象与真实之间的落差,探讨这种落差之下,直面真实人类真切的罪恶及应有的救赎方式。作品由此展现了一个独特而完整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7.
物象作为审美对象,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方向上展开自己的审美畅想,并将作为审美对象的物象向一种理想的方向提升。花的意象在不同的世界里有着不同的姿态。以花的意象为例,可比较中西方审美文化心理的差异:“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倾向;“诗性的生存方式”与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化学教科书呈现教学内容,其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文本描述的形式,二是通过图表视觉化的形式,第三是化学用语符号化的形式.这三种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功能.文本描述能较确切地阐明化学知识的内涵,但在表达较复杂、抽象、微观的知识或问题时,学生往往会难以理解,常常会有知文而不解其意的现象.化学用语是用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来表示物质的化学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符号系统,利用化  相似文献   

19.
大千世界,我们面对的是各种各样的“物“——动物、植物、器物、景物等,由于它们的存在,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多种多样的画面镜头,但这些单一的画面镜头,给予我们的只是物体的形体、相貌、状态,也就是物象。不过这些物象一旦注入人们的主观意识、情感因子,就会“活”起来,渗出别样的意念、情致、气氛,这就是意象了。高明的作者往往妙笔点击瞩意的物象,使之内化升华为意象,表达丰饶的内蕴,一展灿然的文采。华夏文库中有这样一副楹联: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飞此联,显然不是单纯地摹写  相似文献   

20.
赵砚 《考试周刊》2024,(9):109-112
分数与自然数具有相同的符号意义,都是用来表示具体数量,是对具体数量的符号化表示。有些量可以用自然数来表示,而分数就是用来表示无法用自然数度量的量,是通过分割产生的新的数,分数正是能够精确地表示这类数而引入的数学符号。从学生所熟悉并感兴趣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直观的方式,使学生通过折一折、涂一涂等动手操作的活动,逐渐形成分数的符号化表象,建立对分数的符号化形式的理解,而再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并将意义与符号统一。利用几何直观将学生已有的经验与知识,通过适当的操作活动展示出来,将数字符号用自己理解的图画体现出来,不仅拉近了数学符号与学习情境的距离,更让学生的思考有的放矢,有参照、有对比,这样才能建立比较清晰、准确的认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数字符号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