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与郭沫若相爱后飘摇不定的生活 郭沫若早年留学日本,先从医,后从文。1916年8月与安娜在圣路加医院相识,同年年底在同山结婚。1918年郭沫若由同山的六高(相当大学预科)毕业,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读书,全家离开了同山搬到九州北部城市福同。那时长子和夫已出生,他们一家人住在福同质屋(相当于中国的当铺)仓库的楼上,房间很小,她说:“有点像监狱。”  相似文献   

2.
"又当投笔请缨时,别妇抛雏断藕丝."1937年7月下旬,郭沫若出于民族大义,在抗战爆发仅仅半个月之后,冒着杀身之祸,从亡命十年之久的日本秘密返回祖国,郭沫若与安娜的悲剧就此铸定.此后,于立群作为郭沫若的夫人,与这位集诗人、学者与战士于一身的"文化界的班头"(周恩来语)同呼吸、共命运,长达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3.
战后携子寻夫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流亡日本多年的郭沫若决心回国参加抗战.7月25日凌晨,他告别了日本妻子安娜和五个孩子,冒着生命危险登上了驶向祖国的海轮.7月27日下午,顺利到达上海.  相似文献   

4.
珍藏丈夫手稿慷慨捐献积蓄 从1928年至1937年,郭沫若旅居日本整整十年,这十年是郭沫若在艰苦环境下从事写作、研究、翻译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在这方面成就最大、最丰富的时期。1937年7月,郭沫若只身仓促离日回国参加抗战时,其大量的著述、手稿、信件、图书等都留在了日本。这些珍贵的资料中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相似文献   

5.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他一生喜爱读书,最早以其文学成就闻名国内外。图书馆对郭沫若的思想、生活及创作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作为中国长期从事科教文化建设的卓越领导者,郭沫若对中国的图书馆事业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与图书馆的渊源1892年1月,郭沫若出生在四川省乐山市观峨乡沙湾镇,5岁开始接受教育,1914年1月份,郭沫若开始了为期10年的东京留学生涯,并多次在图书馆学习和写作。  相似文献   

6.
郭沫若著作在人文社的出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洪治 《出版史料》2008,(4):113-119
郭沫若是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杰出的诗人和学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学和文字学上,有多方面卓越的建树。同时,他还编过刊物、办过杂志、创办过出版社。郭老发表著作、译作,和进行编辑出版活动的地区,1949年以前,先是在上海,抗战期间到了重庆,抗战胜利后,重又回到上海;1949年以后,则主要是在北京,而且,几乎都是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正>一年前的9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政府在此隆重地举行纪念抗战胜利69周年活动。活动开始前,习近平主席等领导人亲切会见部分抗战老战士、烈士亲属、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的国际友人遗属代表。在老同志中,有一位日本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她叫中村京子,1945年从日本福冈来到中国,后来参加了八路军、解放军,新中国成立后定居中国。1991年中村京子从北京积水潭医院离休,是一位日本籍的局级离休干部,如今在北京一所四合院的家中安享幸福的晚年。展览中有五件展品出自她的捐献,那是她的丈夫——汉斯·米勒一直珍藏着的抗战纪念品。  相似文献   

8.
《少女日记》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默默无闻的犹太小姑娘安娜·弗兰克在被占领的荷兰写的日记。她和家人为免遭德国法西斯的迫害,躲进一幢楼房的后屋达两年之久。一个人如果失去了最起码的人身自由,即使只是一天,那也将是黑暗而漫长的。在漫长的失去自由的日子里,只有日记是最亲密的朋友,安娜给她的日记取名叫“吉蒂”,吉蒂无私地陪伴着安娜,安娜也坦率地把自己的忧虑、欢乐、爱情和失望毫无保留地向吉蒂倾诉。据说,后来一个苏联女学生柳芭读了安娜的日记后大受感  相似文献   

9.
今年11月24日是著名的美国新闻记者、中国人民的好朋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诞生一百周年。特摘译了《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一生》一书中的一章,以表示对她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10.
黄霞 《出版史料》2005,(2):108-110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1885~1970 年),是美国著名进步记者和作家,也是中国人民诚挚的朋友。她一生追求进步,坚持真理,以犀利的笔为武器,始终不渝地支持世界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解放事业,尤其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和建设成就。她的一生,为增进中美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作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