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寓言的文体特征《现代汉语词典》这样定义"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深得小学生喜欢,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中都有。苏教版教材在各个年段都有安排,低年级有《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中年级有《揠苗助长》《鹬蚌相争》等,高年级有《寓言三则》《螳螂捕蝉》。寓言的文体特征非常明显。1.故事短小。寓言起源于民间,最早是  相似文献   

2.
寓言漫谈     
翻看小学六年级全部的课本,我们会发现,每一册书里总有几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们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寓言的定义和特点是什么呢?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意义的短小故事。"寓言"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的解释是:①有所寄托的话。②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3.
李艳芳 《新高考》2010,(12):11-11
所谓寓言就是用假托的故事或对自然的拟人表现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一般具有讽刺或训诫的性质。它具有三个特点:隐喻性(借用虚构的故事情境,而不直接说明道理)、多义性(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一,对于同一个事物往往见仁见智)、哲理性(寓言意在讽喻、劝诫、启迪人们,寄寓深刻道理)。所谓寓言类材料作文,就是先提供一则或几则寓言材料,然后要求考生自选角度,联系实际,展开议论。正因为这类材料有以上特点,所以这类作文题审题难度较大,往往有  相似文献   

4.
所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中“寓”,是寄托、假托,“言”,是道理或教训。由此看来,所言道理与教训必假托于故事与自然物之中,反之就不能称其为寓言了。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与盛行,应当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它应是  相似文献   

5.
所谓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其中“寓”,是寄托、假托,“言”,是道理或教训。由此看来,所言道理与教训必假托于故事与自然物之中,反之就不能称其为寓言了。任何文学样式的产生与盛行,应当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它篇幅短小,以述说的故事为喻体,以阐述的教训和哲理为本体,具有明显的讽刺或劝诫意味和极大的思想启示力量。借助寓言故事考查哲学道理,是近年来高考的一大亮点。  相似文献   

7.
教材分析:本课选自世界名著《伊索寓言》。寓言这类题材作品,常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化手法,来说明一个道理,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故事短小精悍,在结构上往往分为两部分,先叙写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点名寓意。  相似文献   

8.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故事虽简单短小,道理却深奥难懂,加之学生年纪小,生活阅历浅,寓言的寓意更难弄懂。《揠苗助长》和《守株待兔》两则寓言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语第五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学习本课,教师应着...  相似文献   

9.
于国方 《教育艺术》2000,(3):38-39,33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蕴涵着丰富的哲学道理。它具有生动、具体、形象等特点,能够使人们潜移默化地理解并接受某个哲学道理,使之服务于授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将深邃的哲理讲得深入浅出,  相似文献   

10.
一、文体辨正《愚公移山》节选自《列子》。《列子》一书共八卷,相传是周朝郑国人列御寇所作。书中保存了许多优秀的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如《杞人忧天》《歧路亡羊》《愚公移山》等。《愚公移山》是寓言故事还是神话传说?比较流行的说法是:“《愚公移山》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又带有神话色彩。”此说值得商榷。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寓言的篇幅一般比较短小,故事的主人公绝大多数是人格化了的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正是由于拟人化,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  相似文献   

11.
概说寓言,是指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或劝戒的性质。因其一般具有哲理性,因而审题难度较大。但是,经常练习这类文题,既能开拓思路,培养分析事物的能力,又可以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分辨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2.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寓言故事是浅显的、活泼的、生动的,但其寓意是深刻的、庄重的、警示的。它往往在浅显易懂的故事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道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它往往既  相似文献   

13.
说明:本学习内容适用于学写寓言故事。《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这样解释"寓言":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某种道理,达到劝诫、教育或者讽刺目的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解释中,"说明"一词还可以换成"点明"或者"寄寓"等。通过这个解释,我们可以明白寓言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4.
寓言是一种古老的文体,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寓言这种文体,短小精悍,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孩子喜爱,而其中又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很多对现实生活仍有指导意义,适合学生阅读感悟。在寓言教学中,首先要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寓言的学习,使学生在语文的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有哪些提高,再寻找适合的方法和策略去实施,最终发挥寓言最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15.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小学课本中的寓言较多,可借助电教这一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  相似文献   

16.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和《叶公好龙》这三则寓言,都以假托的故事说明道理,给人以哲理性的启迪和教育。我根据寓言的特点,在有机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还重视了思维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一、让学生从故事情节的变化上,分析存在于故事本身中的逻辑关系。三则寓言,篇幅虽短,但它们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不过从故事情节的内在联系上来看,存在于这三个故事中的逻辑关系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教师先引导学生拎出故事情节,然后再让学生分析情节之间的关系。例如《拔苗助长》,先写古时候有个人巴望禾  相似文献   

17.
王军 《小学生》2011,(6):25-25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的文学体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在小学语文教材里,尽管岁月流转,但寓言就像一道永不退色的风景,渐渐地彰显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一些寓言,你还记得这些寓言的题目吗?生:记得。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等。师:说得很好。请想一想:寓言是什么意思?则是什么词?生:寓言就是假托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的小文章。生:寓是寄托、假托的意思。生:则是表示量的词。师:同学们答得很好。这节课我请同学们先看一幅图片。(出示投影:一个汗流满面的人正在一棵一棵地拔禾苗。)谁来说说图片的内容?生:一个人正在干活。生:一个人往高拔禾苗。师: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寓言《揠苗助长》。(板书课题)〔评:投影放图片,有…  相似文献   

19.
陈舟游 《贵州教育》2012,(11):31-33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种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以达到劝诫、教育或讽刺的目的。它用生动的情节构成故事,抽象的概括凝成寓意,被人盛誉为“理智的诗”、“是穿着外衣的真理”。教学中唯一追求对寓意的理解似乎成了寓言阅读教学的不二法门,“联系生活简单谈谈对人对事的评价”,“生活中的我们该怎么做”等等问题形式让寓言教学草草收场也数见不鲜。如此这般,牢牢地禁锢了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浪费了课程资源。把一切的道理或教训演变为语言的戏法,学生所得只是浮萍似的轻薄、茅檐般的浅陋、缺失沉淀的思维,对生活理性的思考未能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20.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和比喻相比,寓言的结构和表现形式相对单一,但在某种情形下,借喻与寓言的合一,使两者互为一体,密不可分。希望在此能同大家做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