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体育赛事等搭建“无国界”平台,通过建构科技发展、气候变化等“无国界”议题并通过社交媒体促进“无国界”传播,是当下破除西方信息“铁幕”、向世界说明中国的重要路径。北京冬奥会作为超级媒介事件,为疫情下的中德互动提供了一个富有成效的交流平台。借助这一“无国界”平台的搭建、无国界议题的建构和社交媒体无国界的“破圈”传播,向不在场的德国公众展现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为中国的国际传播提供了一个足资借鉴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是集中观察国外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报道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政府也以此为契机采取措施树立正面国家形象。本文对德国大众化报纸《图片报》奥运前后的中国报道作了主题词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德国媒体报道特色,认为中国政府和媒体应根据奥运会前后国外媒体的报道来整合国家形象传播,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唐婧 《今传媒》2016,(7):52-56
通过研究国外传统媒体的网络版对中国社会重要议题的反馈来研究中国国家形象,是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领域的重要课题.随着媒体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德国民众对中国近年来全面深化改革这一重要议题的认知也不仅停留在德国媒体报道的层面和深度.论文主要分析《时代》周报和《明镜》周刊网络版中2013年11月1日至2015年4月31日关于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各层面报道后网络读者跟帖,并以此为基础比较网络读者跟帖与媒体报道中中国形象的异同.最后,从对外传播内容、方式、途径需更注重针对性的角度,提出精准塑造中国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中德双方高层互访频繁,双方都把彼此作为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特别是"2013/2014中德语言年"的举办,是中德双方在文化合作与交流方面的又一盛事。本文利用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对《人民日报》2014年涉及德国的报道进行分析,旨在研究2014上半年即"2013/2014中德语言年"期间以及2014下半年即"非语言年"期间报道的差异,以及这一年的报道是如何建构德国国家形象的。  相似文献   

5.
城市形象,作为国家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中国各城市在国际媒体中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也直接影响着国际对中国的认知。英美媒体凭借其国家强大的综合国力,先进的传播手段和经验、较高的媒介使用率以及英语语言优势,在他国媒介形象塑造和国际传播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泰晤士报》、《纽约时报》等英美主流报刊关于桂林的新闻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反映桂林这一国际旅游城市在国际传播中被赋予的媒介形象,并针对旅游城市媒介形象的构建与国际传播提出策略。  相似文献   

6.
7.
在全球信息环境中,媒体培养并影响着受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态度。媒体对新闻素材的目的性选择和解码方式对国家形象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本文以德国主流媒体之一《南德意志报》为研究对象,对该报2016年以中国经济为主题的报道进行内容和话语分析,在此基础上勾勒该报视角下的中国经济形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中国青年报》为个案,通过对该报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2月31日两年间,以俄罗斯为主要报道内容的263篇文章的主题、报道倾向、篇幅和报道形式等指标进行分析,对《中国青年报》塑造的俄罗斯国家形象、"俄罗斯年"(2006年)与非"俄罗斯年"(2005年)等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并给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3·14西藏事件既是对我国治安稳定的一次重大考验,更是对我国捍卫和塑造自身真实媒体形象的一次重大考验.本文剖析了西方一些媒体有关3·14西藏事件的歪曲报道,从我国应对策略等角度对国家传播策略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不断加强对外叙事话语体系的构建过程中,网络综艺作为国际传播的重要媒体,是国家加强国家形象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网络综艺《种地吧》通过设置双重叙事主题,打造全新叙事结构,以媒介、视觉和农业多方面的符号编码为世界观众构建了一幅中国式现代化农业景观,展现了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不断追求时代进步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经有70年的历史,在此期间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我国的经济建设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渐成长为世界强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政治符号的国庆纪念日扮演了重要角色。强化了民众的政治意识,并使之深刻感受到国家的在场。仪式展现符号、符号借仪式的权威性和庄严性强化形象。  相似文献   

12.
13.
本文通过对西方媒体关于2006年"中非峰会"的报道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从议程设置、彰显真实和隐蔽控制等角度,剖析了西方媒体对华报道的策略和特点.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家形象塑造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除政府、企业和国民等塑造者外,官方媒体形象与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为此,本研究以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电视台为案例,从两个电视台开播50年的变迁入手,阐释国家媒体,其自身形象对本国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和影响。此外,本研究还通过对CCTV和Doordashan的对比分析,回答中国国家媒体有哪些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的女足世界杯、各种奥运选拔赛和2008奥运,让今后一两年变成了体育营销年。这对于电视媒体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电视体育营销能否设身处地从客户购买行为、心理和特点出发,尽量消除客户购买和投放中的一切障碍,千方百计给客户购买广告提供便捷,决定着电视能否在即将到来的媒体大战中拔得头筹。  相似文献   

16.
官健英 《视听》2021,(2):156-158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掌握传播话语权,中国的主流媒体纷纷抓住机遇利用海外社交媒体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本文以中国驻美国大使馆的推文内容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料库话语分析的方法探究大使馆对国家形象的塑造情况,发现大使馆所塑造的国家形象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即国家主权坚定捍卫者、国际公平正义的忠实维护者和世界合作与发展的积极促进者....  相似文献   

17.
杨瑶 《声屏世界》2016,(3):14-16
总理记者招待会作为“两会”休止符,历年累计邀请数百家中外媒体与中国总理进行对话,是中国国家形象呈现的重要舞台。本文通过对23年总理“两会”记者招待会上,不同国家媒体的提问数量、类型结构等数据分析以及总理的回答应对,来研究“两会”记者招待会媒体公共空间下中国国家形象的呈现。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舆论场"外的"妖魔化"到"刻板"形象的塑造,"中国议程"的主动权经常掌握在西方传媒的手中.在国际传播中,国家形象塑造的背后,是媒介权力的争夺."中国舆论场"影响力的扩大,以及积极主动地介入国家形象的传播,会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7,(9):2-7
受地缘政治、领土争端及潜在军事威胁等因素激发、裹挟,处于东北亚共同体内的民众在建构彼此国家形象时始终弥漫着一种固定偏狭的线性思维模式,集中表征为冲动的情绪宣泄取代理性的价值判断,将对彼此的认知紧紧围绕在本国政府和传播媒介制造的"政治共识"上面,以对他者某种领域的狭隘识见冠之于对他国形象的整体评价。特别是在最近两年,随着韩国逐步实现对"萨德"反导系统的部署与朝鲜半岛危机持续恶化,民众认知机制的政治与媒体偏向更加白热化。这种非理性趋势不仅严重威胁着本地区的和平稳定,而且从长远来看也极其不利于"一带一路"的宏伟建设。  相似文献   

20.
对外传播的有效性对中国国际形象的建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何找准媒体定位,有效报道国内外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中国媒体的传播能力。本文以《中国日报》为研究对象,从话语体系、新闻题材、传播主体三个方面,重点探讨我国英文媒体对外传播过程中的有效策略,以期为树立良好国家形象、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