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图腾信仰与族群认同--以广西壮族族群蛙图腾信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族群是一个具有自身文化特征的群体,共同的文化特征体现了族群认同。不同族群的图腾信仰常常包含着该族群丰富的民族记忆和族群的身份认同,因为图腾信仰构成了族群整体性的纪念活动。文章以广西壮族族群中对蛙图腾的崇拜为例,结合文本分析和田野描述来说明图腾信仰和族群认同的密切关系,并进一步论证图腾信仰强化了族群成员的认同功能,加强了族群的凝聚力。  相似文献   

2.
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相似文献   

3.
信丰“三月三”乌饭节的“恢复”,一定程度具有凝聚畲族认同感、彰显畲族身份的功能,但它更多是一种由地方政府主导、畲族精英、畲民以及其他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博取社会资源和利益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运用人类学参与式观察的方法,研究生活在同一个村落里的两个族群之认同与族群特征,发现他们细致的差异,强调语言在族群认同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及族群特征的削弱与重构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越边民互市,带动边境地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依托边境市场缓解越南北部山区的贫困,提高了边民生活水平。中越边境地区的彝族边民参与到边民互市的场域,通过互市彝族边民搭建了更为稳定交易网络,双方彝族边民的接触,促进边界彝族文化交流和碰撞,促进彝族边民的文化及民族身份的认同,也增强了彝族边民的国家归属意识,有利于两国彝族边民的国家认同构建。  相似文献   

6.
族群建构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西方学者安德森(B.Anderson)的民族观为参照平台,通过展示前辈学者对"族群"概念的丰富多彩的解说,指出了族群建构的学理依据和实践价值,揭示了学术意义上的族群建构与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认同这二者之间的内在必然关联,强调了将它们并置关联在一起的现实意义,进而初步彰显了学术研究中固有的"政治倾向性",阐明了在学术研究中要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思想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辣椒是一种辛辣蔬菜,有开胃消食、御寒祛风湿之食疗作用,很多人嗜食成瘾。一些人将辣椒文化提升到族群精神的标志、地方文化的标志之地位,甚至有人还提出"湖南辣椒文化"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人在认识上弄错了"辣椒文化是族群认同的半标志物"的性质。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了行动上的尴尬。  相似文献   

8.
今天生活在苏拉宫村的满族人200余人,他们原是清朝时期从东北派驻新疆的满族官兵的后裔。由于政治的需要,他们迁徙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并与东北满族在地理上形成了较大的隔离。经过二百余年的居住、繁衍,其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受到当地民族文化的影响,发生了诸多变化,但他们却仍然保持着较强的满族族群认同意识。论文结合相关的节日展演,试对满族族群认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9.
通过田野访谈资料再现粤东饶平县饶洋镇蓝屋畲族村在1980年代申报民族成份变更的具体过程,展现蓝屋畲族村原有的客家文化底蕴和族籍变更后畲族文化与认同的建构过程,说明了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中族群认同的工具性延展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云南腾冲古永傈僳人的生活中,各类仪式非常丰富,构成了其生命过程和社会生活中的基本方面。"刀杆节"作为一种仪式展演和传播网络的节点,对于不同层次的族群认同建构、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一个分析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和集体认同是塑造当今世界面貌的两种基本力量。分析和梳理网络空间中的族群认同,对于我们理解当今世界全球化与集体认同之间交织、对抗的基本面貌,拓展网络社会和族群认同研究的理论视野,有着重要的价值。网络互动和集体记忆是解释网络空间中族群认同构建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网络互动是形塑族群认同的社会建构因素,而集体记忆则是促成族群认同形塑的实践机构。  相似文献   

12.
族群认同以历史记忆为基础要素,并通过文化表征加以巩固和维持族群边界。国家认同是多元族群国家中重要的国民意识,是安邦定国的思想纽带。作为南疆边陲的靖西壮族共同体,具有以真实的历史记忆作为基础的文化想象、基于传统文化表征的民族意象以及基于现实民族团结的国家形象,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当今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属于多族群国家,都面临着协调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问题。由于在认同的对象和来源方面存在着固有的差异,再加之经济与文化心理方面的因素,多族群国家不得不经常面对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失谐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成为多族群国家的一个重大课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关键应是在大力发展经济并促使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基础上,承认双重认同与文化多元,建构一元政治意识,从而实现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和谐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我所田野调查的这个社区当中,每个藏族的村落都有自己的山神,它们依次是:村落内各家族的山神、村落的山神和社区共同的山神,对它们的相关仪式活动在客观上凝聚了各边界内的族群,使他们结成一股内聚化的力量,共同面对外来的干扰;作为对此观点的支撑,在本文中我提出了山神与社会的同构关系,因为有了这种关系,不同层次的山神才能够对相关边界内的族群认同产生功能。  相似文献   

15.
客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群认同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作为一个具有自觉意识和文化认同的族群,客家族群自我认同意识的产生根源于其共同的历史记忆。主要包括自身为起源于中原的正统汉人,历经艰苦卓绝的迁徙和抗争,不为他族群所同化的文化坚守。共同历史记忆在客家族群认同中主要表现为中原意识、抗争的族群性和对文化的坚守。历史记忆渗透于客家文化之中,通过客家民居建筑、客家话和客家山歌等象征符号进行文化表述。共同历史记忆成为凝聚客家族群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客家族群认同是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长鼓舞是盘瑶支系的主要文化特征之一,蕴藏着有关盘瓠及祖先历史、生产生活的族群集体记忆。各地瑶族不同特色的长鼓舞文化内容是"多元",打鼓跳舞祭祖的共同内容是"一体",长鼓舞起到了增强瑶族族群认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杨垚 《甘肃高师学报》2011,16(3):135-139
认同是指在人与人、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所发现的差异、特征及其归属感。它既是一个社会群体借以证明自身合法性的依据,又是一个群体借以团结其成员的核心力量。族群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想象"。文县白马人是我国"藏彝走廊"中一支民俗独特的族群,他们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民间传说。这些民间传说构成了白马人最重要的"集体记忆",一代一代深深地镌刻在族民们的脑海中。白马人在对祖先历史的追忆中,延续并强化着"想象的共同体"意识和"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一个美国华人社区的田野材料分析,揭示“模范少数民族”社会话语如何与华人社区的思想认识与教育社会实践发生关联.研究发现,当地华人社区中的家长和学生一定程度上认同“模范少数民族”这一主流印象的正面意义,并努力促进自身群体的教育成就和社会上升性流动,在将这一印象内化的同时也为这一话语的维持和延续做出贡献.研究同时揭示了“模范少数民族”话语的另一面,对于作为话语指称对象的华人群体,在利用这一主流话语的同时也受困于包含其中的局限性.一方面,看似正面的“模范少数民族”对于华裔族群而言起着规定与“定位”的作用,制约和操弄着群体身份认同和族群关系;另一方面,这一主导话语还因其内在的片面性而将华裔少数群体他者化,以其单向度的形象成为主体群体构建身份认同的参照.  相似文献   

20.
基于"五服"的族群观,古代中国自战国起便延续着"边缘——中心"的族群结构,边缘族群对中心的认同也表现出离散错位式、矛盾式、依附式、抵制式和主体式五种认同模式。从历史看,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显然沿着一条较理想的路径前进。在这一路径中,"边缘——中心"的误解不断化解,边缘族群的国家认同不断加深,内涵不断丰富,进而促进了一个向心的边缘的形成与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