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平原枪声》的英雄叙事具有独特性。这主要体现在对马英的英雄叙事上,叙述主体通过对于其所包蕴的美学意蕴的展示,揭示了抗日战争这样的二元对立的文化语境下,个体在进行二难抉择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嬗变过程。马英在对于现实的抗争中,高扬人的主体性,从而完成了自我英雄形象的铸造,具有着独特的美学意蕴。这一切,标明了《平原枪声》这一文本在“十七年”文学叙事中具有着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七年"文学英雄叙事的审美范式主要是以一元独尊、凸现政治性为特点,这强化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规范下所塑造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更成为"十七年"文学的中心任务,这赋予了英雄叙事规范理性的美学特质.在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的规定下,强调了"新的人民的文艺"营构的美学目标,并在这一美学目标的规范下,英雄叙事获得了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从修辞论的角度重读影片《英雄》,可以发现张艺谋艺术追求上的一个明显的转变:即从“变叙事”、和“寓言体”向“大叙事”和。象征体”的回归.而引发这一转变的动因,则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现代性焦虑。这是一种处于西方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下的矛盾心理,影片运用艺术的手法为缝合这一心理缝隙提供了一个想象性的修辞方案,但依然还是露出了力不从心的缺口.  相似文献   

4.
"文革"时期的文学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激进派是指江青一类的极左派。他们追求纯粹的世界,容不得一点灰尘和杂质。在意识形态方面,要求舆论一律,不允许有半点不同的声音。在文艺创作方法上,他们要求“样板化”:风格统一、手法一致,不许有个性的追求和创造。在文艺理论方面,只允许一元、一维,容不得异端的声音存在。文化激进派由于受到最高权力机构的支持,故他们的文学主张居主流地位。但也有不甘随波逐流者,不时对主流文学主张提出质疑乃至批评。这种质疑和批评,有“地下”和“地上”之分、公开发表和民间流行之别。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裔作家赵建秀和汤亭亭由于意见分歧而产生摩擦,演变成规模宏大的文化论战。赵建秀痛恨“白人至上主义”、“种族主义之爱”和“种族主义之恨”。而汤亭亭的“美国神话”等表明,只有继承发扬中国文化,将其与美国文化和华裔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创造出扎根于东西方文化、反映华裔真实生活的上乘作品,从而打破白人对华人/华裔的“静音”,从另一渠道让华裔文学进入美国主流文化的殿堂。因此,他们殊途同归,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编和利用,在美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树立起华裔的正面形象。  相似文献   

6.
在“十七年”文学中,“红色传奇”小说是一个曾经产生过巨大社会反响的小说支脉。作为一种以意识形态言说为叙事宗旨的小说,“红色传奇”小说在作家(文化)结构、叙事理念等方面都体现出独特性。这些特异性影响了“红色传奇”小说的叙事建构,并由之产生了“红色传奇”小说意识形态的表述困境。  相似文献   

7.
“文革”主流文学的现代性根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文革”主流文学置放于世界文明和现代性发展的宏观背景中予以审视,我们发现,“民族国家”与“共产主义”之“宏大叙事”的诉求,“革命”的“新型主体”的建构,“合理性”之“价值理性”的膨胀,所有这一切,都给“文革”主流文学打上了深深的现代性烙印,标示着“文革”主流文学有其深刻的现代性根源。  相似文献   

8.
“十七年”时期,受主流意识形态和时代审美风尚等的综合影响,文学领域形成许多叙事伦理的“风俗化”现象。与显性的主流意识形态以文艺政策、领导权等形式形成的规范性影响不同,“风俗化”叙事伦理是以隐性的潜规则形式影响文学的书写与发展的。作为共和国文坛第一个公案,《我们夫妇之间》的被批颇具代表性,小说的知识分子道德叙事非正当性、日常生活的非“斗争”伦理,和在“城市”与“乡土”对比书写中作家对“乡土”道德优越性的漠视,是其获罪的根源。“风俗化”叙事伦理对文学的影响是潜隐的,往往显得更深刻。从“风俗化”叙事伦理对文学的影响和形塑中,可以看到当代文学史结构性转换的某些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9.
“国民性”改造是五四时期众多启蒙先驱者共同探讨的话题,周作人和林语堂也以“国民性”改造作为他们反抗封建制度与封建文化的思想武器。他们改造“国民性”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对“人”的觉醒问题的关注、还表现在对“民主”的欢呼和对“科学”的诉求以及他们的文学观念与实践上。对此问题的研究也为我们研究资产阶级自由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的传媒语境下,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一跃成为思想、文化以及艺术领域的霸权话语。物欲、性欲、权欲和隐私等欲望能指,曾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严厉看管的反动对象,在传媒参与建构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笼罩下,它们一举获得了合法性的历史身份,并由此开始了大规模的文化征服。在文学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不期而遇中,大众文学因其自身的商品性、娱乐性和消遣性,率先与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欲望能指演绎了历史空前的叙事狂欢。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同时开始了对精英文学的能指征服,精英文学也在欲望叙事里,走向了身份遗忘与未来混沌的双重迷失。  相似文献   

11.
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是日本全面侵略的文化应对,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着民族危亡,在全国的抗日热潮的推动下,一切进步的爱国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组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进行广泛的争取民族的解放与独立的文化活动。中国共产党通过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文化统一战线,团结了广大文化人士,有力地推动了抗战文化运动的开展,培养了大批抗日文化新生力量,改变了一些地方文化落后的面貌,为我党开辟了一条动员广大群众的最基本的和最重要的途径,有力地推动了大后方抗日文化的发展,促进抗战文化的繁荣。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英雌"话语演变为民族国家振兴、女权振兴的典型话语形态之一。与之相呼应,小说拟构的"英雌"纷纷涌现。由此,"想象英雌"构成了此类小说叙事的一条主脉。一般而言,"英雌形象"都具有相同的拟构方式和手段:即应"引"而生的英雌速成途径,英雌能量的乌托邦狂想和英雌人物的"演说"性。  相似文献   

13.
“台湾民主国”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产物,它的成立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首先,侵占台湾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略目标,甲午战争为其割占台湾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其次,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为标杆,对日本侵台给予默许或支持,为日本侵台提供有利的国际形势;其三,清延过分倚重外援,忽视自身革新与自强,武备松弛,将才非人,三者的合力共同促成日本割台的成功及中国反割台斗争的失败。  相似文献   

14.
论抗战时期周恩来对三民主义认识的逻辑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由于抗日救亡思想战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大力研究三民主义,周恩来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周恩来对三民主义的研究成果,其逻辑起点是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三民主义的基本态度;其逻辑展开之一是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基本态度的历史根据;其逻辑展开之二是逻辑与现实辩证统一:研究三民主义是抗日救亡的迫切需要;其逻辑归宿:实践层面是为抗日救亡服务,思想文化层面是体现与发展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兼容品格,并推动中国共产党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5.
"英雄无父"母题是古代民间叙事史诗中的一个共享性的母题。它在中国叙事文学中被大量运用。从远古时期的历史记载到当代的电视剧创作中,都能看到它的身影。而且它不只是叙述着故事,同时也对塑造中国文化经验起着重要作用。文章试图从"英雄无父"母题在中国叙事文学的发生与演变中,找出中国民间文本被规约的过程与结果。  相似文献   

16.
近代以来,中国民族主义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维护民族独立和促进社会进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承继了这种意义上的民族主义思想,为抗Et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Et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安徽农村合作运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省是民国时期农村合作运动先进省份之一。1926年以后,安徽农村经济走向破产,特别是遭受1931年的特大水灾,使之成为慈善团体救济和进行合作实验的重要对象。从1934年至抗战前夕,在省合作委员会的主导之下,合作运动发展迅速,收效显著。抗日战争时期,运动服从和服务于抗战的大局,发挥了战时稳定农村经济的重要作用。盛行30年,遍布全省60余县的农村合作运动是安徽农业近代化的一次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是总人口仅次于维吾尔族的新疆第二大少数民族,拥有深厚广博的文化传统。根据传播学"意见领袖"的相关理论,通过重点访谈和亲身体验的研究方法对具有代表性的新疆哈萨克族乡——托斯特乡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托斯特乡的环境实情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证明了"意见领袖"在哈萨克人际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对我国进行疯狂侵略,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的引领下,积淀在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民族精神重新聚合,重新生成,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中华民族精神得到了全面提升。今天,在全国为实施“十一五规划”和实现伟大民族复兴而努力之时,进一步弘扬抗日民族精神,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元代戏曲《窦娥冤》与《赵氏孤儿》皆为世上一流悲剧作品。它们又异同分明:都有恶人交构其间,都表现了主人翁之意志,都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之特色。但两者取材渠道不同,主人公复仇的方式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