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林甸方言属于东北官话区黑松片的站话小片,迄今为止,没有专门研究林甸方言后缀的论文。林甸方言后缀的数量和用法都十分丰富,运用描写和对比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林甸方言后缀与辽宁方言后缀进行比较,分析林甸方言词缀与辽宁方言后缀的异同,力求全面地描写林甸方言后缀,从单功能后缀、多功能后缀与辽宁方言后缀对比的异同三方面进行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2.
徐州方言动词形态变化丰富,尤其是动词后缀,形式特殊,与普通话有较大差异.本文对徐州方言中15个构词能力很强、出现频率很高的动词后缀进行了讨论,涉及到这些词缀的性质认定、附加色彩、读音变化等问题,进而探讨动词后缀语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唐山市区范围内使用的一些方言词从读音、词义、用法等方面进行了考察和诠释。  相似文献   

4.
指出仙游话中的"哥"已虚化为词缀,随组合词语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语义特征,有的表动物性别,有的表某类人或事物,还有的作女性名字标记,显示出鲜明的方言特色。并同汉语其他方言做了一些比较,说明"哥"在仙游话中的语义演变过程以及其受到的限制。  相似文献   

5.
首先简单介绍了陈保亚的"平行周遍原则",而后借用"平行周遍原则"描述了邵阳(南路)话的几个典型的名词后缀"子"、"几"、"崽崽"、"手"、"场"。  相似文献   

6.
唐山话中的"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山话中的“着”字有与普通话不同的特殊用法:一是作为语气助词,表示“叮嘱,命令”等语气;二是作为时态助词,表示发生在近时过去的行为、动作。  相似文献   

7.
绩溪话中出现“子”后缀的名词有三种类型:名词性语素+子、形容词性语素+子、动词性语素+子。因为绩溪话中保留了较多的古汉语成分,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常用功能是表示人,其次表示时间和方位.在普通话里常用的表示事物名称的功能,在绩溪话中却极少用到。名词后缀“子”在绩溪话中的读音也不像普通话那样都读成轻声。  相似文献   

8.
唐山话属于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分支,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普通话有许多共同之处,也有地方特色,语音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本文从声母、韵母、声调和句调四个方面比较唐山话和普通话的语音差异。  相似文献   

9.
“家伙”在四川苍溪话中可以跟在某些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本文暂时将它视为形容词后缀。文章除谈到“家伙”的特殊意义外,还介绍了“A家伙”形容词的语法特点,并探讨了形容词后缀“家伙”的来源。  相似文献   

10.
"玉环话"是玉环市内三种主要方言中的优势方言。对玉环话的研究,十分欠缺且集中于语音方面。本文探讨玉环话动词重叠的各类形式,基本形式有"VV+X""VBVB""VV/VVV/VVVV"(单音节动词多次重叠)三种。有表尝试、突然、短时、持续、有间隔的持续等意思。  相似文献   

11.
镇安云镇方言的“子”尾词非常丰富。本文着重分析了它的结构类型、语义特征和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12.
四川话形容词是四川方言中最能体现四川方言特点的语言成分。其结构形式的丰富多彩,体现了造词者对表达效果的刻意追求。这些表达效果主要包括:生动形象的表现力量,好恶分明的感情色彩,铿锵和谐的节奏美感,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经常涉及的动词、出现的格式、语法作用的认定三个方面论证了唐山方言中动词儿化与动态变化的关系,分析了唐山方言中动词儿化体现完成和进行的动态变化这一特殊语言现象。  相似文献   

14.
在唐山方言中,存在一个特殊的虚词"着",附着于表示先行动作、行为或先行条件的词语之后,是一个表示动作、行为的有序性的助词,我们这里称之为有序助词。  相似文献   

15.
列举了唐山市区两字组连读变调的三种情况和第二音节变为轻声的分布情况,阐述了唐山话连读变调的规则。  相似文献   

16.
在对《聊斋志异》中有代表性的山东方言词作出诠释的基础上,探讨了这部分方言词语在历史发展中保存古音古义的方言特征,以期发现这部分词语在历史变迁中语义和语音上的变异状况,借此发现方言词与共同语在传承与变异的竞争中沉淀下来的山东方言词。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安康方言产生了明显的变异现象,突出表现在语音、词汇两方面。这种语言变异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化的变革发展,以及语言使用的年龄、职业、性别、化修养、知识水平、个性爱好、社会心理状态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本字”是指与口语中的“字”音义相合的“本来的字”,考本字一般是考求某个方言词在宋代以前的文献中的字形、字义、字音。在遵循音、义双合的原则下,通过历时溯源和共时比较、印证,对濉溪方言本字进行考证,从而弄清其中一些词汇的写法和特点,这对于濉溪方言的整体研究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