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 毫秒
1.
马兰 《华夏文化》2008,(2):22-23
我们的先民关于死的观念是很质朴的,这一点从“死”字本身可见一斑。《说文解字》:“死,澌也。人所离也。从歺人。”段玉裁注:“形体与魂魄相离,故其字从歺人。”死的甲骨文字形为 ,左边是残骨之形,右边是一个人在凭吊。  相似文献   

2.
王伟萍 《寻根》2014,(2):18-25
都邑与田园的分野 古代典籍中,田园的概念是相对都邑而提出的。许慎《说文解字》中释“都”“邑”二字字义曰:“邑,国也,从口。  相似文献   

3.
“角”是何物?就是古代军旅中使用的号角。因最初都是用兽角做成,故以“角”来命名。有关它的记载,不见于汉以前的文献,从东汉末起,典籍中屡见不鲜。最早提及者是公孙瓒的《告子读书》,内有“袁氏之攻,状若鬼神,梯冲舞台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后汉书》本传)数语。其次是《三国志》,其中《陆逊传》《吴贺齐传》《虞翻传》诸篇,均说到它。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生育文化有明显的道教因素,有着丰富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求子、孕育、分娩、坐月、洗儿等生育文化中都带有鲜明的道教烙印,如求子文化与道教禁忌,孕育文化与胎神信仰,分娩文化与"安产图"等。生育文化中的道教情怀在《妇人大全良方》中主要表现在"术"的层面,如果提升到"道"的层面,对现代生育文化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使臻  王使璋 《寻根》2010,(5):41-49
<正>我国古代的书信多称"书"或"尺牍"。在先秦时期,《左传》等历史文献中就已经记载了春秋时期大夫们以"书"用于通信往来,如"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在秦汉时期,将书写在长度约一尺的简牍上的用于往来传递信息的文字泛称为"尺牍"。秦汉时的"尺牍"既包括官曹文书,也包括私人书信。魏晋以后,"尺牍"一词渐指代私人间往来的书信。但无论是官府的公  相似文献   

6.
西安古称“长安”,是道教的发祥地,是道教祖庭楼观台的所在地(周至县),亦为历代道教的主要活动地和道教学术成就的编集地。被道家奉为教主的老子,晚年来到楼观,将平生学说整理为《老子》一书,逝世后就葬于楼观附近。在道教正式形成之前,具有道教雏形的神仙方术在关中地区十分盛行。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对山东齐人的神仙之说和道家方仙之说的长生方术深信不疑,  相似文献   

7.
王小盾  金溪 《中国文化》2012,(2):134-157
《中国文化》第33期(2011年春季号)刊登了两篇有关曹植创鱼山梵暝之传说的论文:范子哗先生的《鱼山声明与佛经转读:中古时代善声沙门的喉音咏唱艺术》和K.P.K.Whitaker先生的《曹植与梵瞋之进入中国》。两篇文章都富於启发意义;但其观点颇不相同。  相似文献   

8.
刘洁 《华夏文化》2008,(3):26-28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中,并与中国儒家文化和佛教外来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善”、“恶”观,影响着儒释道三教在善恶伦理观方面的发展。但道教的“善”、“恶”观已不仅仅是简单的伦理观念,道教已经将“善”、“恶”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去思考。《道德经》第二十章就提出“善之与恶,相去若何”的问题。《太上感应篇》作为现存最早的劝善书,其中也包含了深刻的道教劝善思想,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以便在民间广泛传播。  相似文献   

9.
居所是人的生活、休憩之所,也是文人的读书之所。明朝人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吾侪纵不能栖岩止谷,追绮园之踪而混迹廛市,要须门庭雅洁,室庐清靓,亭台具旷士之怀,斋阁有幽人之致,又当种佳木怪箨,陈金石图书,令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归,游之者忘倦,蕴隆则飒然而寒,凛冽则煦然而燠。若徒侈土木、尚丹垩,真同桎梏樊槛而已。”  相似文献   

10.
黎跃进 《世界文化》2009,(9):26-26,27
说到“史诗”,人们最为熟悉的是古代希腊的荷马史诗。其实,世界最早的史诗是古代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而古代最宏大的史诗,则是印度的僻诃婆罗多》。它计有10万颂,每颂分双行排列,其诗行总量相当于荷马两部史诗总和的8倍,不少印度和西方学者称之为“史诗中的史诗”。  相似文献   

11.
宋蕾 《华夏文化》2008,(1):50-51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养蚕、缫丝、织绸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史记》中有“嫘祖始蚕”一句,据说黄帝娶嫘祖为妻,是她发明了养蚕。其实,同世界上其他许多伟大的发明一样,丝绸的发明不可能是一人所为,而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史记》所说的“嫘祖养蚕取丝”是把嫘祖当成古代劳动妇女的化身。“嫘”这个汉字从丝,  相似文献   

12.
潘春华 《寻根》2020,(2):4-8
传统史籍对流行病记载时所用的名称有疫、疾疫、疫病、疠等,而一般统称为疫,合称疾疫。明代传染病学家吴有性的《瘟疫论》说:“疫者,以其延门合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由此可知,在中国古代,凡是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都被归为疫类。《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疾疫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两千多年前的医著《黄帝内经》中就有预防疫病的记载。  相似文献   

13.
《重玄之思——成玄英的重玄方法和认识论研究》是一部系统探索成玄英重玄思维与认识论思想研究的专著.本书将重玄学置于社会转型与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加以考察,在历史脉络和学术交融中挖掘其重玄之思的哲学蕴涵;作者着重从方法、境智、智慧、境界四个方面,深入勾勒了成玄英的认识思想精髓及其特质;最后,作者还从思维方法与思维模式的向度,对成玄英重玄思想的现代性意义尤其是认知理论的价值进行了独到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14.
关于《灌顶历名》与颜真卿书法的关系,中外学者多有涉及。但这些研究只确定了《灌顶历名》具有浓厚的“颜体”意味,对空海法师继承了颜真卿书法的具体方面罕有涉及。本文试从颜真卿特殊的笔法、字法入手,对《灌顶历名》与颜真卿行书的代表作《祭侄稿》、《争座位帖》进行全面对比和研究。权为引玉之砖,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5.
16.
《乐府传声》是我国古代声乐论著中"成体系、完整、全面、细致而高级"的一部专门著作,远有渊流溯源,大有音乐概览,宽有曲情宫调、深有喉中上下,细有单字解析。这洋洋三十五篇却以"咬字"一纲贯串起来,不仅有"咬字"问题的文化性解释,也有不压其细的技术性说明,不仅有个案性的单篇讲解,也有关联性的交叉叙述,不仅有见诸字面的行文,也有隐于字后的寓意,因此,有称它是一部关于歌唱咬字问题的技术性专著,对"发声"与"咬字"、"唱曲"与"咬字"、"唱情"与"咬字"歌唱技法的重点叙述进行认知,使徐大椿"咬字"诸多理论的深刻阐述能为当今民族声乐演唱与教学提供可借鉴意义的技术指导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讽谏作为诗歌的一大社会功用,从<诗经>时代就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正是<诗经>中大量的讽谏诗开启了中国讽谏诗之端,对后世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其中屈原便是一继承者.屈原的作品特别是<离骚>所流露出来的讽谏意味正是继承和发展<诗经>中这种讽谏传统而来的,同时这种讽谏特质在经过屈原的发展后,随着时代的变化又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与完善,逐渐形成了我国文学史上讽喻、批判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