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节前,我到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城和儿子团聚.除夕当天,儿子和儿媳妇说要带我去看"春晚",我好奇地问:"看春晚不是在电视里看的吗?怎么还要出去?"我那黄头发的儿媳妇用夹生的汉语说:"我们要去看的不是中国的春晚,而是加拿大的 '中国春晚'."  相似文献   

2.
现在看报纸、看电视、上网看新闻,常常见到不少"过头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很好的一条新闻,被一些"过头话"拔高了,说过头了,人家反而不相信了,甚至还会心生厌恶.  相似文献   

3.
再现"媒介真实"--"真实再现"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视作为一种技术手段,确实具有"再现现实"的性质,但它绝不是现实的原貌,而是现实与非现实辩证的统一.电视纪录片中的现实,主要是通过我们的视觉器官去"观察"的现实,实际生活中我们对于各种各样生活的体验则是一般意义上的"体验的现实",二者之间存在着差异.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某种程度上是编导的主观反映,具有主观规定性.但我们必须承认,根据一定主观意识截取的部分,仍然要受到包含这部分外界全体法则的控制.这就是电视纪实类栏目、电视纪录片中"真实再现"得以生存的原因."真实再现"并非是对于"真实"的"再现",而是对于已经消失在镜头前的"真实"提供历史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报林求索》2012,(12):28-28
<正>在电视从业人员感叹一个型号生产几年、卖几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也让人不禁要问上一句:电视还能变啥样?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平面到2D再到3D,从"看电视"到"用电视"再到"玩电视"……日新月异的电视技术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在电视从业人员感叹一个型号生产几年、卖几年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的同时,也让人不禁要问上一句:电视还能变啥样?  相似文献   

5.
从黑白到彩色,从无线到有线,从免费到收费,从模拟到数字,中国的电视产业在历史的舞台上不断更新发展.随着电视数字化在神州大地上风起云涌般推广,我们不禁试问:它是一路凯歌,前景一片大好,还是山重水复,如履薄冰?老百姓看电视,还能不收费吗?  相似文献   

6.
电视的"真实性",皆因为电视符号的能指不仅与所指有着相似性,而且与所指事物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使观者认为看到了能指就看到了所指事物,从而获得了一种在场感、亲历感.然而,电视符号创造的"看的真实",并非客观真实,而是"技术真实". 其中,促使观者把画面当作引得符号来理解是电视制造真实的一个重要手段.不过,这种"眼见为实"的亲历感同时限制了其图像符号所指的丰富性、多义性,反之可以说图像符号的直观性、在场感限制了想象力.  相似文献   

7.
电视像一本百科书,告诉我们许多知识;也像一个令大家快乐的小丑,送给人们笑声与欢乐;它更像一个身世凄凉的小孩儿,用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赚取大家的热泪。电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如同镜子一般把社会和人类生活的真、善、美反映得淋漓尽致。人们之所以愿意看电视,是因为电视的制作和播放能让自己获得想要的信息。受众能很直观地从电视中了解某些信息:不管是新闻类的、访谈类的、少儿类的还是娱乐类的,都会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一个频道的发展也是和观众密不可分的。频道的收视率越高,频道的节目创收就越大。电视工作者不断别出心裁地…  相似文献   

8.
体育节目具有很强的情感性,不论是节目的采写和播出都应注重情感的把握,做到"以情拆墙".作为四年一度的重大体育赛事,奥运会对于体育电视工作者来说是一次重要的实战和练兵机会,从中我们也能体会到情感把握的重要性,并学习到正确把握情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电视"说"新闻是新生事物,它的出现给电视界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活跃了荧屏,这也是经济发展带动上层建筑变化的一个体现."播"新闻是中国电视自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的一种状态,从它自身发展的规律来看,适应了我国新闻发展各阶段的不同要求,但其不足之处也是很显而易见的.综合来讲,我们不能单一地认为是"说"好还是"播"好,根据不同事件、不同的新闻背景的需求,二者的共存是必然的.我们要用辩证的眼光具体分析、具体对待,充分发挥"说"新闻和"播"新闻各自的优势,让我们的电视荧屏更加精彩.  相似文献   

10.
一场"电视家宴"能够演变成"电视盛宴","做饭"也能做出个大市场.这里所说的"电视家宴"指的是陕西电视台家庭生活频道<好管家>栏目主打的由普通百姓参与的以"做家常饭(菜)"为主的电视内容."电视盛宴"指的是栏目播出后创造的收视等逐渐加大的市场,已一举跨人陕西电视台自办栏目类收视率、市场份额等诸项考核指标的前茅.  相似文献   

11.
正媒体转型、跨界融合,这是包括电视在内的传统媒体越来越心心念念的话题。一切来得太快,忽然之间,有电视从业人员开始坦言自己也不看电视了。"连你自己都不看,还怎么指望观众看?"这句大实话让电视人慌乱,收视率已经救不了市场,我们还能做什么?观众消失了,电视还有吗?伴随而来的还有这样一句"危言"——"不变是死,变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找死,兴许能活。"于是突围呐喊四起,腔调态度纷  相似文献   

12.
"看电视"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往往成为一种生活背景,伴随聊天、接电话、做家务等活动同时进行.观众舒服地歪在客厅沙发上,或者靠在床头看电视,一切都是自由和随意的,没有人能够要求你应该怎样严肃庄重地看电视,遥控器就在手里,可以随时更改频道.这个时候没有人愿意请一位德育导师到家里来,所以,电视节目要吸引观众,就要"好看".[1]要做到好看,就要有悬念,悬念是艺术创作中造成受众某种急切期待和热烈关切的心理状态的一种手法.[2]因为悬念是兴趣不断地向前延伸和欲知后事如何的迫切要求,悬念设置得好,就能收到吸引受众始终怀着紧张情绪或关切心情看下去的艺术效果.在电视叙事越来越注重故事性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叙事方式也被电视人所关注,并成为电视叙事的一个重要元素.叙事过程很重要,而叙事过程的关键因素就是悬念,笔者以<走进科学>为样本分析一下电视叙事的悬念设置.  相似文献   

13.
陈茜 《当代传播》2007,(6):111-112
近几年,电视荧屏掀起了一股读报之风,为电视媒介增添了一些活力."电视读报"节目以"报纸"为主要信息来源,依托"电视"为传播媒介,以新闻"二传手"角色出现,给受众带来了一次"新闻消费的革命".作为一种新型电视节目形式,一方面,"电视读报"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电视读报"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在分析"电视读报"现存缺陷的基础上,探究其成功途径.  相似文献   

14.
彭涛  陈月异 《传媒》2016,(13):39-41
从2005年兰州电视台创办的《一把手上电视》栏目中所展现的问政雏形,到2011年武汉电视台首度推出的"电视问政"栏目的问政小高潮,再到2012年国内各地争相模仿武汉电视台而掀起的问政大高潮,经过几年的发展,"电视问政"节目已经以不同的形式与版本在各地出现.分析"电视问政"节目中由符号所体现出的显隐性权力及其惩戒性特征,对促进"电视问政"节目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05年到2006年,"真人秀"节目在中国电视市场上可谓出尽了风头,从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到2006年"梦想中国"与"超女"的火拼,"真人秀"成了各电视媒体炙手可热的节目形式.尽管研究者对"真人秀"冠以"娱乐化"的帽子,对它的批判之声不绝于耳,但这些新兴的电视表现形式不仅没有消失,反而成为更多电视台争相模仿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一、一些电视媒体"疯"了? 1998年,<新周刊>杂志策划了一个很著名的专栏选题--"弱智的中国电视",还列出了中国电视的"八大病",并发出了"砸烂电视"的呼喊.笔者当时也是电视人,认为此刊此举纯属危言耸听,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7.
女性主持人这一社会群体有其独特的群体特点.作为节目的传播主体,她们直接向受众传播信息.这是她们运用女性的眼光、角度与立场"看"世界,发挥传播功能的过程.同时,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被看"的过程.她们的"被看"是被媒介议程设置的为了满足有窥视欲的人去众说纷纭的.在"看"与"被看"之间,女性主持人应如何把握自身的角色定位,给我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索空间.  相似文献   

18.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电视竞争"的时代.不是我要看电视片,而是我要看"好的"电视片.有人形象地把这描述为:今天的电视观众就是一群手拿遥控的人--更换频道,随时随地,任由我心.  相似文献   

19.
殷俊  殷瑜 《今传媒》2007,(6):33-34
2006年3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栏目--"赢在中国",它创造性地融合了大型选拔赛、电视访谈、电视专题等节目形态到真人秀节目中,辅之以现场直播,贯穿"励志、创业"主题,在全国广受好评.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我已经在我们村生活了将近50年,从广播、收音机到彩色电视机,我切身体会到了社会的进步,从电视里学到了许多新鲜的东西,让我足不出村也能知天下。如今,有了农家书屋,我亲身感受到了知而后能变。有了农家书屋,我们村才是有了新气象。请看我村"三变"。一变:天天吆喝声不断的茶馆安静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