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威远县河北街小学付革新在《一来一去,孰是孰非》的来信中问:杠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船究竟是采自东吴的船,还是待往东吴之船?教参中理解为“采自东吴的船只”,我认为应该是“要到东吴去的船只”似乎更合理。因为古代行船,田于当时技术所限,往往朝发暮旧,而“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绘的正是草堂清晨的景色,因此,该船应是在待发之时,不知吕老师以为然否? 主持人(特级教师吕谦)答:从《一来一去,孰是孰非》,看出您很爱思考,讲得也不无道理。其买,来来去去,停停走走本身就是生活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两个黄鸸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是饮誉诗坛的脍炙人口之作。有趣的是,它还曾被人巧妙借用,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三则有趣的佳话。  相似文献   

3.
当下《金瓶梅》作序者东吴弄珠客是谁有四种说法,但均没有获得学界的承认。考索东吴弄珠客《金瓶梅》序及相关文献中可得出东吴弄珠客很有可能为明代人李目华(1565—1635)。《金瓶梅》序中的“褚孝秀”中“孝秀”不是人名而是“孝廉与秀才”的并称,当为李日华的友人“褚工部”。沈德符说“陋儒补以入刻”其实暗示了补刻人的身份。  相似文献   

4.
1.(望庐山纪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中的“三千尺”和“九天”的含义和用法。2.(绝句》“富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部”两句中的“含”、“千秋零”、“万里船”等词语的含义。二、难点分析古代诗文中常用的数字有确指和泛指之分,其含义和用法也有所不同。这给学生理解诗意带来一定的难度。三、难点突破1.教学《望庐山田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句诗时,可以引导学生先疏通诗意,用现代汉语试着拥译这两句诗,然后进一步讲解“三千尺”和“九天”的含义和用法。“飞奔的水流直泻而下达三千…  相似文献   

5.
从相似点入手突破教学难点─—谈《白杨》一课的教学广东吴素芳一、生长环境与生活环境相似文章一开始即展现了“茫茫的大戈壁”的景象,朗读之余,教师应有侧重地让学生展开想象,“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与地“浑黄一体”的画面会是怎样的?并进一步体会出这...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一年第四期载《“恐为躁所先”究竟何指》(以下简称《何指》)一文,提出:‘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意即说东吴方面若不先于曹操联合刘备,而被曹操拉拢走了刘备,则与东吴就更为不利”。这个新的见解,于历史事实不符,于文理不合。对刘备,曹操一向视为“有雄才”“必为后患”的“人杰”。击垮争天下的对手刘备,对于曹操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大事,惟其如此,八月间刘表一死,曹操九月便进军新野。荆州唾手而得之后,曹操仍亲率骑兵五千,日夜兼程三百里,对节节败退的刘备,穷追不舍,在当阳长坂,把备军打得七零八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初开始,小学语文教材中就选入了不少古代诗歌,其中大部分是唐诗。用普通话语音来诵读这些唐诗,有些仍是押韵的。例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又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两首诗的韵脚字分别是“间”“还”“山”与“天”“船”,今天读来都是押韵的。  相似文献   

8.
作者是谁     
老师问小刚:“两个黄鹂鸣翠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刚高声答道:“是诸葛亮。”“为什么是诸葛亮?”“诗最后一句是‘门泊东吴万里船’,诸葛亮把船都停泊在东吴门前了,怎么不是他写的呢?”  相似文献   

9.
时下,不少教师争购特级教师教案,有的甚至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结果,教学效果却事倍功半。这使我不禁想起了《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故事。《三国演义》中“锦囊妙计”的描述层见叠出。如刘备招亲这一节里就是一个典型。诸葛亮为去东吴护卫主人的赵云设计了三个计策,装于锦囊中,在招亲过程中,每出现“山重水尽疑无路”时,只要拆开锦囊,依计而行,就会“柳暗花明”。以上看似神奇,实际上包含着诸葛亮对当时天时、地理、人情风俗的详尽调查和透彻分析。当然,教师在编写教案时所设计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教学设计的种种教学法,这就…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口膨胀,住宅面积日益拥挤,应注重在室内设计中营造出一种文化氛围,使身心在家中得以放松。我国古来就有“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借景,这种“虽为人作,宛自天成”的设计文化是我们今天所要借鉴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11.
《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塑造了一系列英雄人物形象,不管是文官还是武将,以其谋智和英勇在《三国演义》中争得一席地位。其中孙权作为一名君侯,有其英明的决策,如对陆逊的大胆任用,大败蜀军;应时而变,降受九锡。也有其失策的时候,如痛失庞统;错杀关羽。其错误的决策给东吴带来的战祸对东吴的损失难以估计,对东吴的国力也是一个挑战。这样的孙权,与"生子当如孙仲谋"、"气吞万里如虎"并不相配。  相似文献   

12.
古诗绝句的对仗有四种情况:第一是前两句,即诗的第一联对仗,如“熏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苏轼《望湖楼醉书》)第二是后两句,即诗的第二联对仗。如“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李白《军行》)第三是全诗两联都对仗,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第四是全诗两联都不对仗,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这种  相似文献   

13.
《四川教育》2001,(3):86
威远县河北街小学付革新在&;lt;一来一去,孰是孰非&;gt;的来信中问:杜甫“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之船究竟是来自东吴的船,还是待往东吴之船?教参中理解为“来自东吴的船只“,我认为应该是“要到东吴去的船只“似乎更合理.……  相似文献   

14.
杜甫的这首《绝句》我们通常都是这样解释的:黄鹂在翠柳上鸣叫,白鹭飞上青天。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细想起来,这样的解释似有不妥之处。首先,“从窗里看到西山上的雪”与“门口停着去东吴的船”这两者之间没有什么意境上的联系。如果说是时间与空间的联系,那么,船停在门口,在这有限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簿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是一首描绘浇花溪草堂前明媚春光和祖国壮丽河山的优美诗篇。诗中色彩艳丽,情境优美,是美育的好教材。然而学生学习古诗起步不久,学习上有一定难度。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通过投影画面的情境再现,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挥想象,体会诗句的意境美,从而较深刻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并体会诗中用词、构思的巧妙,激起学习、欣赏古诗的兴趣,进行美的陶冶。在教学安排上,我采取整体一局部一整体的学习方法,先运用课文配乐录音和自制的复合投影片整体显示…  相似文献   

16.
诗,当能给人以美感。怎样才能把诗的美感讲出来,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讲出诗的色彩美,是传达诗意美感的关键。如讲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教师就要通过诗句本身色彩的  相似文献   

17.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是饮誉诗坛的脍炙人口之作。有趣的是,它还曾被人巧妙借用,从而为我们留下了三则有趣的佳话。  相似文献   

18.
杜甫的一首《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被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选编,可谓经典。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总让我有些疑惑不解,杜甫为什么不说“两只黄鹂鸣翠柳”呢?“个”比“只”到底好在哪?这让我想起了文学巨匠——鲁迅。他在《秋夜》中有这么一句,说天空“闪闪地眨着几十个星星的眼”。难道文学大师就可以不顾语法,随心所欲地用词吗?还是里面包含着什么深刻的用意呢?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堂必须有作为语文“文化”的氛围、底蕴、品位,只有这样,听、说、读、写,才能以此为依傍次第展开。笔者分别从课始导人、课中重点、课尾拓展三个方面来简述。方式一:课始导入文化引领笔者曾经执教古诗《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从课前谈话开始,浓浓的文化味就在教室里、在学生...  相似文献   

20.
小溪为何能泊“吴船”杜甫曾写过“门泊东吴万里船”的诗句,但杜甫所居住的成都草堂门外,现在仅有小小的浣花溪,它怎么能停泊那些经岷江、穿三峡、直达“东吴”的大船呢?60年代中期,这个谜终于被解开。当时,成都市自来水公司在青羊宫修贮水池时,发现了一处古代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