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普勒效应是物理学在声、光学研究中的一大发现.然而,它体现的主客体相关连的基本格局及其相互作用的具体展开,却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的认识论意义.本文就效应所引发的认识主体的感性心理动势,由该动势推向的理性逻辑建构,以及两种认知形式作为历史过程的展开,作了由“内”至“外”、由“微观’”到“宏观”的阐释,并从中对惯常理解的所谓“现象”和“本质”给予新的界说.本文最后以主客体“相互作用”这一逻辑的始终点,从总体上对认识主体反映过程的基本逻辑机制加以剖析,指明主体所把握的“客观实在”的相对性质.  相似文献   

2.
德国古典哲学是反映十八世纪末期到十九世纪初期德国中小市民阶级向大资产阶级发展的要求的意识形态。德国资本主义的发达比大多数西欧国家都要迟。当时的市民阶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是软弱无力的。它因受英法等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工业的影响而跃跃欲试,但又震慑于无产阶级、劳动群众的武装斗争而犹豫徘徊;它因为需要发展科学而作了一定贡献,但又希望社会安定而竭力维护宗教势力。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这个市民阶级幻想依靠当时的德国封建统治者实行一种比较温和的、自上而下的改革。因此在政治思想上表现出进步与反动、革新与守旧的两重性;在哲学上表现为唯心论与唯物论、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的更替、混杂;主张科学与宗教并行不悖,让知识和信仰各守地盘。……总之是以折衷、妥协、调和为其主要特征的。  相似文献   

3.
在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和阐述上,不少哲学教科书和有关著述,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否定”和“否定之否定”的特征和作用等同起来,进而认为发展链条上的每一次否定都是“扬弃”,都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使事物进到了更高的阶段.这么一来,发展过程中许多自然要出现的“倒退”、“后退”、“偏离”和“逆转”的现象都被排除出否定之否定规律之外,人为地限制了这一规律的实际作用范围,无形中损害了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普遍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陷入了许多不可解决的矛盾之中.下面试图就这个问题谈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4.
墨经的解读与研究有其特殊性,前人对此已作出了不少成绩且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也有需要吸取的教训。对墨经的解读及研究的得失作一总结,以期在今后的研究中继承发扬成功经验而吸取失败教训,使墨经的解读及研究更加接近墨经真谛。  相似文献   

5.
墨学是探讨思维规律的,而语言与思维是对立统一的.文章梳理出墨经中关于语言的论述,以见其对语言理论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我国战国初期,出了一名科学家,即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他主张“兼爱”、“非攻”,墨子学说对当时思想界影响很大,逐渐形成了墨家学派。墨家学派所的《墨经》,记载了我国古代在物理学上的卓越成就,尤其在光学方面,是世界上最早的几何光学作。《墨经》中记载了对小孔或像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成像的详细观察和研究,提出了一些经验规则,并且提出了光的直线前进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钱宝琮先生主编的《中国数学史》列举了《墨经》中的数学概念共计20条(见该书16—18页).其中第三条是:[经]同长,以正相尽也.[说]同,捷与狂之同长也.编者对这条墨经解释说:第三条说二物相比,恰巧相尽必定是“同长”.[经说]“捷与狂”三字很难解释,似有误文,但难以校正.  相似文献   

8.
<墨经>中包含着丰富的语言学思想,参照现代语义学的研究成果,从语言的符号特性、意义的多维考察、词义的聚合与组合关系等几个方面,阐述<墨经>的语义学思想.  相似文献   

9.
乔俊杰 《天中学刊》2006,21(1):97-99
《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墨经》中蕴含丰富的现代语言哲学理论。《墨经》从语言哲学的角度对推类、时空、同异等概念作了科学的分析,对语言意义范畴进行了朴素的哲学探讨。  相似文献   

10.
信息科学的兴起使得从信息的视角解释人的认识过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信息认识论"随之得到普遍承认;信息认识论的"扩大化"也可能走向"认识论信息主义",即一种对认识过程、认识机制及认识本质的过度信息化解释。这种解释一方面加深了对认识现象的科学理解,另一方面也可能忽视情感、意志等非形式信息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从而淹没认识的人文方面。  相似文献   

11.
墨经定性不到位、经文复位混乱、文字训诂难以触及经意、体系解释优势未得发挥、历史解释运用难度大、文本译释与思想研究界限混淆,墨经译释面临困境种种,导致学界"百家争鸣"而读者莫衷一是。对此逐一分析,并提出经与经说协调、墨经与墨论一致、墨经与墨家思想统一的释义原则,参照墨论,对墨经进行体系解释,寻求结束墨经译释众说纷纭局面的方法论出路。  相似文献   

12.
教学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教学认识论的提出(一) 教学论通常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做它的方法论基础。为了提出教学认识论,要先略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主要论点。一是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是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自然界和社会是被认识的客体。主体作用于客观事物的活动叫做实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前人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世界观,在大脑中所积累的思维方法,便成方法论。马克思列宁主义教导人们要用世界观作为方法论去认识世界,所以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都列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后人如要正确地认识自然界和社会,就要把原属于主体的思维作为客体来学习。二是实践第一观点。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检验真  相似文献   

13.
老年认识论     
老年是大多数正常死亡的人都要经历的一段生命过程。由于在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逐步退化,老年人的认识表现出一些独有的特征,如认知场的转缩和认知态势的回落;心理、思维、认识的固化定格等。通过社会和老年人自身多方面的努力,实现老年人认识结构的优化、社会角色的重塑、认识主题的更新,使老有所为,老有所养,既是老年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也关乎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潘建中 《物理教师》2007,28(9):49-51
科学肩负着探索自然界运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重任,观察、实验是建立和检验科学理论的基础,也是学习科学、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之一,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理论的建立都有赖于实验.巴甫洛夫说过:“观察是搜集自然现象所提供的东西,而实验则是从自然现象中提取它愿望的东西.”[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昆仑是我国神话系统里的奥林普斯山,为群帝诸神之所居,是战国秦汉一种宇宙模式理论里天地之象征,是袖珍本的小宇宙.它的初型是我国西北部某一高山(看来祁连山跟昆仑关系最大).以后随着我国幅员的扩大、文化的广披,昆仑的地望有向西移动的趋势,到了秦代,已经用来指新疆之昆仑了(李斯《谏逐客书》“昆山之玉”便指和田美玉).  相似文献   

16.
《全唐诗》第五册《孟浩然二》载:“县城南面汉江流,江涨(一作嶂)开成南雍州.才子乘春来骋望,群公暇日坐销忧.楼台晚映青山郭,罗绮晴骄(一作娇)绿水洲.向夕波摇明月动,更疑神女弄珠游.”标题为《登安阳城楼》.(中华书局1985年第三次印刷本,1657页.下凡引解放后中华书局出版各书,皆只注明书名及页数.)查上海涵芬楼借江南图书馆藏明刊影印本《孟襄阳集》、上海中华书局据明刻校刊本《孟浩然集》、汲古阁藏《五唐人诗集·襄阳集》、光绪十三年(1887年)印行《唐四家集·孟襄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据明铜活字本影印《孟浩然集》(见《唐五十家诗集》)等版本孟诗集,皆录载是诗,其标题文字,均作“登安阳城楼”.明初高棅(1350——1423年)编选的“一部比较全面而有广泛影响的大型唐诗选本”  相似文献   

17.
《墨经》内容庞杂,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关于论辩的,人们一般把这一部分看作是逻辑学著作,给予很高的评价。而从修辞的角度看,这一部分又蕴涵着丰富的修辞思想。其论辩修辞思想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论辩修辞宗旨;论辩修辞方式;论辩方法。  相似文献   

18.
张晴 《红领巾》2005,(2):52-55
&lt;墨经&gt;中研究的推类,是根据两个对象在本质上相同,从一个对象具有某种属性推出另外一个对象也具有该种属性的推理.推类离不开对对象的具体分析,所以&lt;墨经&gt;的推类理论包括有关类的理论和认识论的内容于其中.&lt;墨经&gt;推类理论的主要特点是非形式的,其推理规则具有不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9.
《楚辞·九歌·东君》“思灵保兮贤姱.”王注:“灵谓巫.姱,好貌.言己思得贤好之巫,使与日神相保乐也.”洪补已知其注“灵保”之误,说:“古人云:诏灵保,召方相.说者曰:灵保,神巫也.”灵字从巫,在《楚辞》里多指神或扮神之巫.《离骚》:“百神翳其备降兮,九疑缤其并迎.皇剡剡其扬灵兮,告余以吉故.”古代神多有光.“皇剡剡”即状其光.《云中君》也说:“灵皇皇兮既降.”(皇读如辉煌之煌)所以《湘君》的“横大江扬灵”也是说神光飞扬,没有必要改读为“扬舲”.这样看来,《九歌》诸“灵”多指灵光显赫之神.但神往往要由巫来扮演,“身则巫而心则神”,神巫混一,灵保不分.《东皇太一》:“灵偃蹇兮姣服.”王注:“灵,巫也.楚子名巫为灵子.”春秋屈巫字子灵.《说文解字》卷一玉部:“灵(原小篆从玉),巫也,以玉事神.灵,或从巫.”《易林·小畜之渐》:“学灵三年,仁圣且神明,见善祥吉喜福庆.”王国维先生指出:“灵之为职,或偃蹇以象神,或婆娑以乐神,盖后世戏剧之萌芽,已有存焉者矣.”诸家俱言《楚辞》灵保即《诗》之神保.《小雅·楚茨》:“神保是飨.”“神保是格.”“神保聿归.”朱熹《诗集传》:“神保,盖尸之嘉号.《楚辞》所谓灵保,亦以巫降神之称也.”《克鼎铭》有“圣保”.王国维先生《克鼎铭考释》曰“圣保犹《诗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