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者多认为《九歌》中的《河伯》因祀河而产生。但其是否源于楚人祀河,却历来有争论。考订文献,楚人至少三次至河或涉河,并由楚"以祀代战"之宗教习惯,结合《左传》"楚人祀河"的记载而推定,楚人每至河必祀河神而求佑护,祀河神时必歌舞以娱之,因而产生了《河伯》。而切盼楚国强盛的屈原,对楚庄王为"问鼎中原"而胜晋祀河,与对蓝田大战楚惨败而失去"问鼎中原"能力之事件,同样刻骨铭心,故在整理《九歌》时特意将胜晋祀河产生的《河伯》,与祭祀蓝田大战楚军士亡灵而产生的《国殇》一同收录。  相似文献   

2.
对于"荆""楚"称号及其关系问题,前人多有探讨,清华简《楚居》的公布,使我们在此问题的认识上更进一步。文章认为,在"荆""楚"通用之前,文献中的"楚"与"荆""荆蛮"是指代不同的族群的。由于楚人活动于"荆蛮"之中,故"楚为荆蛮"是中原诸夏的文化认识,而"楚蛮"一词只是太史公在《楚世家》中对"荆蛮"的代称而已,其在历史上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3.
楚国发祥于湖南。这可以从商周王朝对“楚”的别称中得到证实。先秦史籍中称楚国,有时义称“荆楚”,或称“荆”。其原因是什么?这是涉及楚国发祥地的历史重大问题,所以史家和注家众说纷纭。如:1、《说文》:“楚,丛木,一名荆也,从林,正声。2、杜预在《左传·僖公元年》“秋,楚人伐郑”后注:“荆始改号为楚。”3、孔颖达《左传正义》云:“荆楚,一木两名,故以为国号,亦得二名。4、沈括《梦溪笔谈》曰:“荆州宜荆……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5、俞樾《释荆楚》说:“是荆楚为当时之通称。”上述说法,表面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楚人都城是随着楚国的发展、繁荣、衰败而不断迁徙的。楚人多有迁徙,故楚都地望历来多有争议。清华简《楚居》篇为楚国都城及城市文化研究带来更多可供研究的信息和线索。明确了商代楚族迁徙情况以及季连的定性、时代与世系问题,史书中楚先祖季连的迁徙路线也得以明了。清华简《楚居》对楚国早期城市的史实也提供了很多线索和史料。  相似文献   

5.
楚人自称"江、汉、睢、漳,楚之望也",表明楚的兴起与江汉楚蛮之地密不可分。楚人南迁,建立"始都郢",标志着楚民族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偏处荆山一隅的格局,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楚的"始都郢"是王国的象征,它建于何时何地,古往今来,史学界作过不少考证,但见解不同,分歧较大。根据《左传》及历年来的考古材料相佐证,楚"始都郢"的建立时间当在楚武王之时,位置应在今沮漳水中下游一带。  相似文献   

6.
<正>晋秦围郑,却围而不攻,其目的是以武力威慑的手段逼迫郑国调整外交政策:与楚国断交,只保持与晋的外交关系,即迫使郑国加入晋秦军事集团;晋秦并非真的要灭郑国,郑国有惊无险,这是《左传》中的"史";而对烛之武的言行及其结果的记载,做了符合人物角色和性格特点的文学性夸饰和虚拟,这是《左传》中的  相似文献   

7.
《山海经》在对日神神话的处理上表现出来的崇日倾向,与楚人源自对先祖祝融的崇拜而形成的崇日风俗相吻。在对神性人物的处理上,《山海经》把高辛和楚人远祖颛顼推到至尊地位,也表现出对楚族祖先的崇拜。《山海经》所表现出来的尊凤贬龙现象,也是楚族特有习俗的反映。因此,从祖先崇拜和楚俗两方面考察,楚人作《山海经》之说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8.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修订本)载,楚国是“苗族的楚国”。《战国策》、《韩非子》、《说苑》、《史记》、《通典》等古籍,都有楚国和苗族的关系记述。今学者撰文,如《屈原族属再探》、《楚辞在艺术形式上的地方特点》、《苗族历史概述》等,从侧面论证上述记叙,客观上认定苗族和楚族同祖同源,楚族即苗族。长沙马王堆女尸出土,研究家群起,最有影响的是中山大学人类学容观教授认为女尸是“苗瑶族中苗族人民的先世。”为研究楚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苗族史载:苗族绝大部价居住楚国内,建立楚国的楚人,在历史、文化、习俗、语言等方面与苗族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楚乐和楚舞     
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在先秦时代 ,楚国不仅有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屈原 ,还有耀眼夺目的乐舞艺术。在汉唐乐中 ,楚声还不绝于耳。楚乐楚舞都是激活人民心灵美的事物 ,是当时的楚人审美观念的一种体现 ,一种基于这之上的想象和挥发。楚乐楚地自古就是音乐之乡。生活在先秦时代的楚人 ,以其浪漫的气质和奔放的才华 ,创造了独步一时的音乐文化。1 .楚乐发达的基础。楚乐的发展首先得益于楚国的强盛。楚国鼎盛时期曾东并吴越 ,北则“问鼎周室” ,楚国政治、经济的强盛为乐舞提供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从而为楚国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利…  相似文献   

10.
芦苇 《宁夏教育》2007,(9):22-23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述"晋楚邲之战",有一段文字非常精彩。晋为救郑,出兵渡河;两军对峙,楚有修好之意。偏是晋军将帅有隙,中有两员将领生出事端,要与楚军单车挑战。先有叫魏錡者败退被逐,后有叫赵旃者帐前  相似文献   

11.
富有浪漫情趣的楚人,是酷爱音乐和舞蹈的人民。与中原地区乐舞相比,楚人乐舞无疑具有地方特色。而它们的起源应该与娱神用的巫音巫舞有关。楚人重淫祀,而凡祀必载歌载舞。因此,楚地就成了歌舞之乡。楚歌楚舞,可以说是从楚国民间祭祀神鬼的艺术土壤里萌芽、发展起来的。楚人是有较高的音乐秉赋的。《文选》录宋玉《对楚王问》中说:有到郢都来唱歌的外来人,开始唱的歌是《下里》和《巴人》,国中附和而唱的有数千人。楚辞《九歌》中提到的楚人所用的乐器大多都从出土文物中得到了印证。特别值得一提的  相似文献   

12.
“荆尸”,是春秋时期楚国特有的一个名事之词,它始见于《左传》庄公四年:“春,王正月,楚武王荆尸,授师孑焉,以伐随。”复见于《左传》宣公十二年晋随武子称楚庄王“荆尸而举”。杜注前条云:“尸,陈也,荆亦楚也,更为楚陈兵之法。”孔颖达疏曰:“楚本小国,地狭民少,虽时复出师,未自为法式。今始言荆尸,则武王初为此楚国陈兵之法,名曰荆尸,使后人用之。宣十二年传称‘荆尸而举’,是遵行之  相似文献   

13.
在秦末反秦战争中,楚国之所以能够首举义旗,成为六国反秦的领头羊,乃在于楚国百姓参与的政治热情远高于其他关东五国,这当然是因为楚怀王客死秦国之事件激起了楚国人民广泛的复仇情绪;但这种仇秦情绪的长时期保持,又与楚南公借助于楚国民间普遍盛行的政治谣谚和屈原利用楚人喜欢歌舞,因而以楚地民歌为基础创造出的"楚辞"有重大关系.楚政治谣谚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易于流传;而"楚辞"擅长抒情,尤其长干抒发带有悲情色彩的重大主题.这两种方式深深地植根于楚国传统文化之中,因而能够起到激发楚国人民的政治参与意识,使其积极地投入到反秦斗争中去.  相似文献   

14.
吴楚之分界,说法不一,该文认为,其疆界并非固定不变。而江西北部经历了由越族繁衍、后为楚国占据再由吴国占据、最后仍为楚国占据的过程,春秋时期处于"吴头楚尾"的时候不多。春秋前期,江西北部(其时江西中南部尚未开发)为楚国所有,引《左传》与地下出土文物为证。春秋后期,据《史记·吴太伯世家》载,楚昭王十二年,"吴王使太子夫差伐楚,取番。"说明番处于楚国东端,彭蠡湖之东。此战之后,即公元前504年至前475年,江西北部彭蠡湖周边地区为吴国所占有,吴公子光出居于艾邑可证。后来越国灭吴国。战国初期,楚灭越,江西北部仍为楚所占据。直至战国末,楚为秦所灭。"吴头楚尾"之说,是后人追缅上古历史所形成的地理概念,难免含混不准确。  相似文献   

15.
屈原自沉以后,他的事迹和作品在楚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王逸所谓“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便是明证。但秦灭六国之后,数十年间,“楚辞”却典籍不载,似乎声息寂然。大概是由于秦、楚两国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的政治原因,秦始皇虽好《仙真人诗》,却不喜欢楚人的辞作,故“楚辞”便只能在民间,尤其是故楚地区流传。  相似文献   

16.
一 古楚国有效行政期为411年,历20位君主而终。其文化区域涵括甚广,远远超过其行政区域。楚国疆域宽阔辽远,春秋中期后拓疆并土,灭国安民,形成了“楚地千里”的地理优势。具体地说:“昔者楚人地南卷沆湘,北绕颖泗,西包巴蜀,东裹郯邳。颍汝以为洫,江汉以为池。垣之以邓林,绵之以方城,山高寻云,豁肆无景。”大有中分天下之势。秦顷襄王二十年,攻取郢、鄢两都,楚政治势力东移,偏安淮南寿春一带,直至灭国(公元前223年),未能振兴。  相似文献   

17.
三楚     
<正>三楚是指先秦时期楚国的疆域,分为南楚、东楚、西楚。南楚是最早形成的,春秋时期,由于楚国位于中原南部,所以中原各国称其为"南楚""南蛮"。春秋末期,吴、越争霸后,越国胜利,占领江苏、浙江两省(徐州除外),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占领吴越地区。由于这块新的领土,在故地东面,所以称为"东楚"。楚国衰落后,首都郢都被秦朝攻克、毁坏,为了躲避锋芒,楚人东迁,其时南楚故地已经不  相似文献   

18.
对于《左传》"例"的研究构成了杜预左传学中的重要内容。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和《春秋释例》中提出了"三体五例"及"五十凡皆周公旧法"的说法,在经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使得《左传》的地位一跃超过今文经公羊、穀梁学派。从经学发展的角度看,杜预定"例"的学术实践源自古文经学的治学传统,其《春秋释例》显示了他对前代学术成果的继承;从西晋的政治现实出发,提高左传学的地位不但抬升了古文学派影响力,更满足了司马氏的政治需要,杜预运用其学说保证了司马氏政权的合法性并维护了其稳定,实现了经世致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季连是芈姓楚人的始祖,从来没有异议。清华简《楚居》叙述楚先公先王的世系和居处迁徙,始于季连,从出土文献的角度印证了这一点。但是,在战国时期楚人的祀典系统"三楚先"(老童、祝融、鬻熊)里,却没有季连的影子。这一现象一直得不到合理的解释。从《楚居》看,季连和鬻熊是兄弟关系,季连的后人没有即位,楚的大位赖鬻熊一支得以传延。对楚的后人来说,是鬻熊的直系亲属,而与季连没有血亲关系。这就很好地回答了"三楚先"不包括季连这个悬疑。  相似文献   

20.
正初识经典2012年4月24日,一批有着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楚国竹简《左传》在杭州首次公开亮相。这批印迹斑斑、长短不一的楚简与目前流传的《左传》内容基本一致,首次证实《左传》的成书时间最晚不迟于战国时期。从而破解了千百年来关于《左传》的真伪之争,明确了其作为中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的历史地位。《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春秋》撰写,其记事完全以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