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儒家为熊十力所肯定和发扬的是义理化的《周易》之生生、创进的宇宙观与刚健有为的人生观,对人生和现实世界的肯定及其经世精神,他诠释确立了一个毫无“宗教迷情”的儒家学统;道家给熊十力以玄远理境的启迪和生命层面的助益;佛家使熊十力受到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其哲学体系的来源和哲学创作的思想宝库,他对禅宗有亲切的生命认同;西学是熊十力进行哲学创作的参照系,他强烈认同并积极回应了东渐之西学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3.
柏拉图是古希腊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在《理想国》中提出的"哲学王"思想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堪称思想政治教育的鼻祖。本文在分析"哲学王"思想提出的背景及"哲学王"培养内容的基础上,得出几点启示,以期挖掘其现实价值,为做好我国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借鉴和思考。  相似文献   

4.
作为现代“儒学三圣”的熊十力,他提出了哲学就是究“体”之学.既然哲学是究“体”之学,那么就必然牵涉到如何究“体”,如何表达“本体”以及如何阐释“本体”的方法论问题.在熊十力看来,“性智”即“体认”是究“体”之方法,“遮诠”是表达“本体”之方法,“譬喻”是阐释“本体”之方法.此方法论重直觉,不重逻辑、分析,其缺陷是知识论不发达.  相似文献   

5.
先秦儒家政治思想的主旨,可一言以蔽之,即内圣外王之道,它一般是指由内圣而外王即内修道德性命而外求经世济民的政治思维理路。然而,孔孟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处的时代生活环境是一个圣与王分离的时代,因此,他们在追求实现内圣外王之道的同时,又不得不正视圣与王分离的现实状况并作出理论上的反思与回应,即一方面呼唤士人君子的奋然兴起,另一方面则强调内圣的道德修养或心性的存养扩充本身所具有的独立自足的人生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熊十力一生所致力者在于建构"新唯识论"哲学体系,因此宗教问题不是其研究的重点。不过,对于在近现代中国影响巨大的佛教和基督教,熊十力亦有很深的见地。"体用不二"是熊十力哲学的宗旨。因此,他以"体用不二"来评判各种宗教,并形成为其宗教观:其一,宗教诉诸于感情,哲学诉诸于理性。其二,宗教基于"体用二分"立教,此乃宗教之根本特征。其三,宗教与哲学一样具有"本体论",但其本体论最终会被哲学本体论所取代,即哲学将取代宗教。  相似文献   

7.
庄子“内圣外王”思想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通过评判诸子百家之学重提了古代"内圣外王"的思想,并通过转换"圣""、王"之义将其发展为具有庄子思想特色的"内圣外王"思想。它有三种表现形态,一是作为学问形态,二是作为帝王统治术,三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格精神境界。这三种表现形态最终要归结为独立个体人格精神境界这一点上,这也是其为庄子思想之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8.
"本体"是熊十力哲学的最高范畴,他通过出佛原儒、会通中西的方式创立"新唯识论"体系,而其骨架是体用论。学界对于熊氏的研究多停留于静态、粗线条地研究其哲学思想,或者是单一从中西比较哲学的视角来思考熊十力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转化,很少深入探索其历程,且对其"新唯识论"的理论突破和创造之研究仍需深化。鉴于熊十力"新唯识论"本体论的问题意识及其思想体系的基本历程和内容,进而来窥探熊十力在回应中西学术论争和存在形上迷失的哲学特色和体系全貌,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哲学内容和哲学方法进行一定的总结和反思。  相似文献   

9.
论荆公新学的思想特质、历史地位及其与理学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荆公新学以接续孔孟之道为己任,以内圣外王为基本框架,其学术特征以道德性命之义理为主旨而展开。王安石之易学思想,内圣与外王并重,强调盛德大业之完成。从思想史角度审视,荆公新学是第一个成功地全面取代汉唐注经之学的义理之学,其与理学之歧义落实于本体与工夫之上。  相似文献   

10.
2011年9月7日,林安梧教授应邀来访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为同学们奉上了一场《比较哲学的正用与误用》的文化盛宴。临别之际,林先生接受专访,以自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如何进行哲学学习和研究,并对其由"外王"入"内圣"、"后新儒学"和"存有三态论"等个人学术创建进行阐释,更让人体会到林先生学问高深,德厚流光。  相似文献   

1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立足于全球化战略而布局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关照了全人类之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中关于世界问题的哲学回应.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类"概念较为恰当地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在"类"概念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感性对象性关系,由 自然进化而产生的人类是自然界本质自我意识的彰显,也体现了个体与他人本质的互证关系.自然是人化的 自然,因而人与 自然是本质同一关系.人是社会化的人,因而人与人是本质一体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追求体现为"社会化的人类",马克思"类思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中国哲学中"天人合一"的 自然观、"仁爱万物"的博爱观、"天下为公"的义利观、"协和万邦"的和合观等思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供哲学滋养,普惠理念、共同价值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旗帜鲜明地提供了价值立场.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上来讲,王阳明"以心说理"的工夫仍然没有跳出理学的论域,但在具体的路径、内涵上他的"心即理"命题却有效地化解了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内在矛盾,其心学成功地解决了儒家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关系.本文拟从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内涵入手,从内在逻辑上比较其与程朱理学以及与陆九渊心学的异同,并指出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两重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哲学王"是柏拉图的一个重要思想,柏拉图认为只有掌握知识的人才能够统治国家,掌握政治权力。"哲学王"思想的理论基础是理念论,其现实基础是古希腊的城邦危机。"哲学王"思想的核心是对知识与权力的关系的思考,认为两者是相互影响、互相作用的。"哲学王"思想对我国现实政治的建设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仁”为本是孔子教育价值观的核心,他主张把学生的“仁”德教育和培养放在首要地位。孔子的教育价值目标是“内圣外王”,“内圣”在孔子教育中集中表现为培养学生“君子”理想人格,“外王”即“弘道”,就是要实现个体向社会的超越,结束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天下无道”的混乱局面,实现“老者安之,少者怀之,朋友信之”的理想社会。社会本位是孔子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孔子思想及其教育活动表现出对人的生命的关注,对人的个体价值的发现,而个人道德养成的最高境界和终极目标必须以国家、民族和社会为归趋。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李泽厚对现代新儒学有独到的见解。他在理性解构现代新儒家的基础上,针对"儒学三期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提出了"儒学四期说"。而在现代新儒家的诸多代表人物中,李泽厚认为真正具有代表性并恰好构成相连接的层面或阶段的只有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牟宗三这四人。虽然现代新儒家对于某些时代课题未能给出有力的回答,但李泽厚认为儒学仍有可为,在其发展中要打破传统的"内圣"决定"外王"的格局,实现"西体中用"。  相似文献   

16.
《宜宾学院学报》2017,(3):11-17
诠释《大学》是新儒家架构义理的重要方式,也是唐君毅诠释经典的组成部分。唐君毅认为《大学》的主要贡献是以相涵相贯方式呈现了"明明德于天下"的道理,在义理上发展了《孟子》心性之学,是异于荀学的。他笃信内圣必能外王,认为以天下一家为怀抱,可以与世界哲学、文化等展开交流。他还提出了重订《大学》,并认为见闻之知从知识谱系上可以联通科学,"格物"是儒学会通西学的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内圣外王”是儒家的理想人格。孔子把“外王”看作是“内圣”的必然归宿,孟子虽亦承认内在是外在的前提条件,但他已经把“内圣”和“外王”作为人生的终极理想摆在均衡的地位;到了宋明理学,则明显地蜕变为“内圣之道”的心性之学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是哲学家胡塞尔晚期思想的菁华。他提出"生活世界"理念,是出于他对当时科学理念与文化处境的深刻反省与批判。因此,不论是科学、文化、哲学抑或人类个体而言,都因为这个生活世界成为其可能条件。欲探究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形成的动因以及"生活世界"与"人类生活"之关系的原初意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儒家理论体系中,成德是其终极目标,此即意味人是其活动的目标而非工具,是一个目的性的存在。类如西方的专业化是传统儒家所历来反对的。此种思想反映到政治社会生活中,必然会出现“内圣”不能直接导出“外王”情况的产生,因此处理好二者之关系就是传统儒家和现代的新儒家所必当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蝇王》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戈尔丁的代表作,这部小说凸显了他的"人性恶"思想,如他所言:恶出于人如同蜜产于蜂一样.这部以孩子为叙述主体的小说中弥漫着对人性的探索,渗透着被誉为"政治哲学第一人"的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关键词:自然,权力与国家.少年拉尔夫和杰克的争权夺利促发他们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与分歧,进而从本应患难与共的朋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