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多年来,新闻报道存在的一大通病是语言枯燥乏味,可读性差。这是新闻作品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新闻实践中,如何才能使新闻语言达到明了生动,引人入胜的要求?这需要我们变换一下研究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角度,从模糊语言的运用方面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2.
朱行辉 《视听界》2001,(2):54-54
人们给新闻的定义是形形色色的,但是不管新闻如何定义,有一点却是所有的新闻记共识的:新闻必须真实,及时,新闻要素必然确定,完整,清楚,然而,当我们翻开报纸,打开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模糊现象都普遍丰在,新闻要素中有一要素被模糊掉的约占30%,其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3.
杨永霞  千河 《今传媒》2010,(3):84-85
在平面媒体、广电媒体和网络传媒无时不在、无孔不入的现代信息社会,每日里"观天下",为广大读者快速提供新闻,无疑是各路媒体争相上演的"重头戏",而捕捉新闻、报道新闻又是这"重头戏"中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4.
唐莹 《编辑之友》2010,(6):58-59
准确、简洁是新闻写作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新闻工作者在新闻语言方面追求的目标.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指出:"新闻语言的首要要求是准确.早在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数学家查德发表了题为<模糊集>的论文,首次把"模糊"的概念引入数学领域.到了70年代,产生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模糊逻辑学、模糊修辞学、模糊语言学,等等.实践证明,模糊语言与精确语言相互补充共同作用,使新闻报道更加接近新闻事实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5.
模糊语言属于特殊的现象级语言概念,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与新闻的准确性特点相对立。模糊语言对新闻的最终报道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研究模糊语言的特点及其在新闻报道中的合理性应用策略。即分析了模糊语言的组成,提出了模糊语言的特点,再从信道容量、读者兴趣、新闻报道背景、劝慰引导、负面效果、美学信息、语言绝对等7个方面阐述了有效的合理性应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般地说来,新闻是忌讳模糊语言的,业界有不少人士批评说“近日”、“前不久”、“日前”、“大约”、“左右”等模糊语言不应该出现在新闻报道中。批评讲的确实有道理,因为新闻讲求的是事实的真实性、客观性,讲求的是语言的准确性、鲜明性,有的时候还需要讲求精确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报刊实例,从新闻报道的文体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模糊语言在新闻报道中的妙用。虽是模糊语言,但其所表达的不确定的、模糊的、和非量化的含义使得相关新闻报道模糊得合情又合理。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更加真实、具体而且准确。将精确语言与模糊语言有机结合起来产生合力效果,能有效增强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使新闻报道更好地反映客观事实,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康秀平 《青年记者》2007,(23):55-56
新闻媒体只有客观报道、客观评论的权利,而没有根据一己之倾向"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权利,更没有实施语言暴力的权力。  相似文献   

9.
王珏 《东南传播》2010,(8):63-65
模糊传播作为一种策略性意义模糊化传播行为,其出现与使用非常普遍,在社会信息传递中起着特殊作用。在新闻传播领域中,报道者出于新闻策划布局或特定业务要求将新闻要素模糊化,即属于模糊传播行为。模糊传播因其策略性并不与新闻的真实性相悖,反而在需要特定报道效果的新闻实践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模糊传播的机制、效果出发,试探讨模糊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体现和运用,通过研究其实现的形式、方法,以明确模糊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传播模式,并提出通过这一传播形式优化新闻报道信息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正>对于新闻报道来说,人们在对模糊现象进行研究的时候已经逐渐的习惯从哲学的角度入手,人们对模糊现象进行更加深入和更加系统的研究是从扎德发表的《模糊集合论》之后才开始进行的。因为受到这一文章的影响,所以这一理论在社会中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人们也开始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新闻报道中的模  相似文献   

11.
12.
徐烨 《新闻传播》2010,(4):83-83
新闻作品要求以再现的方式真实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而在新闻报道中我们往往可以看到类似于"技术水平‘大幅度’提高"、"取得‘较好效果"这样的语言,被我们认为是模糊信息。某些时候,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事物发展的随机性,以及记者主观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得记者只能运用模糊性语言来达到相对准确,而有些时候,模糊性语言反而可以达到精确语言所达不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法律术语是表示法律专用概念的词语,一般情况下不讲求词汇的变换,不能交互使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它在法律的语境里反复出现,被习惯所确认和固定,进而形成了一种规则.  相似文献   

14.
牟青 《新闻知识》2012,(8):73-74
有人说,和平时期语言成了最大的暴力,而媒体则是语言暴力的最大载体。我们在翻开报纸、打开电视、收听广播等了解信息、关注新闻的过程中,都可见到语言暴力留下的痕迹。在新闻报道中,语言暴力主要表现在记者、编辑在运用文字、图片、镜头时所传达出的立场角度、舆论倾向、思想感情等与社会主流文化以及道德观念背道而驰,代表报道者个人主观臆断或者少数人的偏激立场,内容上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片面追求感官刺激低级趣味的明  相似文献   

15.
新闻报道追求具体、生动和形象,同时又离不开概括。在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提炼新闻主题、拟定新闻标题需要概括思维;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概括语言。  相似文献   

16.
新闻报道追求具体、生动和形象,同时又离不开概括。概括在新闻报道中得到了广泛甚至普遍的应用。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手段和工具层面的应用。比如在新闻报道采写过程中,提炼新闻主题、拟定新闻标题需要概括思维;写作新闻导语、提供新闻背景需要概括叙述;新闻语言要求凝练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概括语言。二是结果层面上的,即概括思维、概括叙述和概括语言在新闻作品中的表现。新闻报道发表后,概括手段将在新闻作品中打下坚实的烙印。由此可见,新闻报道时时需要概括,处处依赖于概括。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别使用三个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试验了三种新闻体裁(消息、评论、通讯)的内容自动生成,并测试了三个模型的文稿校对能力,讨论在实际应用中潜在的准确性、偏见和伦理问题。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以期推动大型预训练语言模型(如BERT、GPT等)在新闻报道中的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重视程度逐渐凸显。然而,我们也发现,在大众传媒的许多报道中,负面形象占有相当比例。在对个别事件和一般化的对社会共同体的形象塑造中,媒体在报道上存在着“污名化“、“贴标签“的倾向。如果将某一社会共同体的偏向负面的特征刻板印象化,并由此掩盖其他的特征,就会形成对这一社会共同体的歧视,包括反映在大众媒体上的语言性歧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