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观众参与”成为电视圈内一个使用率最高的词汇。观众参与何以有益于丰富电视屏幕?观众参与如何积极推进电视事业的繁荣?观众参与怎样才能做到更广泛、更直接?怎样看待日趋发展的“参与现象”?这里,我们权且从电视与观众所构成的“主角”与“配角”的关系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自从有了电视直播,“现场”的范围明显扩大了:过去一个记者到了现场,用一双眼睛观看,视野受到了局限;如今,有时是多台电视摄像机对现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扫描,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的现场的范围和“面积”大大拓展。 自从有了电视直播,“现场”的外延突然缩小了。过去,无论是突发性事件还是非突发性事件,记者在现场观察到的情景,大都有新闻价值,都在报道之列;如今,大量的现场情景被摄像机同步搬上屏幕,在现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中的镜头是指摄像机每拍摄一次所摄取的一段连续画面。镜头是由画面构成的,但镜头并不等于画面。“在电视屏幕上,有时一个画面就是一个镜头,有时一个镜头由许多画面组成(傅桃生《电视新闻采编技巧》)”。不难理解,所谓电视新闻“第一镜头”是指在电视屏幕上播放的电视新闻片中出现的第一个画面或者属于一个镜头的多个画面。读者阅读报纸杂志,首先阅读的是文章的标题,不管文章写的怎样,一个新颖、形象、深刻的标题就会引起读者的注目。同理,观众收看电视新闻,进人观众眼帘的“第一镜头(画面)”恰恰具有文章标题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电视屏幕上每隔一小时就有时间显示;收音机里也不停地报时:“嘀,刚才最后一响,北京时间”电视和收音机显(报)出的“北京时间”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又是以什么为标准?如何报出的呢?说来令人惊奇:“北京时间”是从陕西“中国时间城”发出来的,而驻守在时间城的是一个连的中国守时兵。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电视屏幕,天天与千百万观众见面,它在观众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喜闻乐见还是不屑于见?这是广大电视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各电视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观众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屏幕形象。例如:有的以权威性、丰富性、广泛性见长;有的以地方性、综合性、参与性取胜;还有的以接近性、多样性、娱乐性吸引观众。但是,许多事实表明,不论以哪种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都还缺乏应有的整体感。突出的表现是:节目内容时好时差;栏目设置畸轻畸重;艺术效果时优时劣;技术质量时高时低。因此,树立电视屏幕的整体形象,是广大电视工作者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美国著名电视主持人华莱士曾说到,某些主持人一出场,“就在控制着观众的注意力”。①综观当下活跃在中国电视屏幕上的诸多节目主持人,也有一些貌不惊人却具有强大的“气场”的主持人,能紧紧抓住观众。相比之下,一些节目主持人对自身价值的失落感到焦虑和茫然。这种现象引发我们思考什么是主持人的“气场”,“气场”又是如何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在镜头前屏幕上,每个主持人最关注的莫过于自己的形象了,因为当我们的形象通过电视屏幕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所代表的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更重要的是代表着一个栏目的形象,一个媒体的形象。而当观众在收视我们的电视节目时除了关心与自己有关的节目内容之外,主持人是否能让他(她  相似文献   

8.
非常欣慰地看到元旦晚上的“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被安排在新年音乐会后,颇具意味,因为对于关心中国经济的观众,电视版的中国经济年度报告确实是一道新年盛宴、也是一场新年音乐会——激动人心的历史时刻在电视屏幕上再现;年度的领衔经济事件在屏幕上重演;权威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用通俗的话语阐释年度经济现象和经济学思想;对经济学家的调查和百姓生活故事演绎着年度经济指标……毫无疑问,电视版的“2001年中国经济年度报告”是经济生活服务频道开发和制作的又一品牌节目。  相似文献   

9.
汤娟 《传媒》2016,(7):66-67
《舞蹈世界》是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一档以舞蹈为主要内容,集经典艺术展示于一体的电视文艺栏目.该栏目开办于1999年,为舞蹈和电视观众之间建立起了一座桥梁,是舞蹈在电视屏幕上得以展示的重要窗口.《舞蹈世界》栏目创立的三个子品牌——“舞蹈全民星” “五彩缤纷夏令营”“青春梦想季”,开播以来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进一步拉近了观众和舞蹈之间的距离.  相似文献   

10.
1月29日早晨,北京某居民区奶站门前显得格外热闹,正在排队取牛奶的居民们三三两两议论开了: “昨儿晚的电视您看了吗?副市长候选人都跟代表见面了。”“张百发说得挺实在,他希望大家选他当副市长。”“这倒不错,副市长‘竞选’都上了电视……”一次电视报道,能在群众中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的确是始所未料的。在欣喜之余也令人思索:观众喜欢什么样的节目?什么是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电视宣传如何更开放些?  相似文献   

11.
我们的电视屏幕,天天与千百万观众见面,它在观众的心目中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呢?喜闻乐见还是不屑于见?这是广大电视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事实上,各电视台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观众中已经形成了各自的屏幕形象。例如:有的以权威性、丰富性、广泛性见长;有的以地方性、综合性、参与性取胜;还有的以接近性、多样性、娱乐性吸引观众。但是,许多事实表明,不论以哪种形象出现在观众面前,都还缺乏应有的整体感。突出的表现是:节目内容时好时差;栏目设置畸轻畸重;艺术效果时优时劣;技术  相似文献   

12.
《视听界》1993,(Z2)
羊年钟声刚刚敲响,某县电视屏幕上突然出现了一片空白。数秒钟后,荧屏上却出现了一位县领导人长达5分多钟的拜年讲话。广大群众渴望已久的“渴望”剧组全体演员与观众见面的精彩场面被人为  相似文献   

13.
1998年的电视屏幕,可谓是个历史文献片的大舞台。这些文献片所表现的人物和事件,都牵动着亿万观众的心。但是,电视节目的编导和策划人,却面对观众的需要,在筹划新一部的历史节目时,多了一分担心:那一部部动辄30分、50分(每集)的片长,靠什么画面去构成呢?  相似文献   

14.
热心的观众一定不会忘记,90年的电视屏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电视剧现象:一是造成万人空巷、举国轰动的大型室内剧《渴望》;二是借鉴小说而摄制的具有较高审美品位和文化品位的电视连续剧《围城》。然而,饶有兴趣的是,这两部作品由中央台与地方台几乎在同一时间播出时,大多数观众却选择了被行家们认为较“糙”的《渴望》而疏远了《围城》,这个在影视圈里不愿承认却又不得不承认的事实,再次说明了“观众更关注现实”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     
《视听界》1995,(1)
’95.1.4《新闻出版报》讯:1.继续深化宣传发展,不断丰富电视屏幕。中央电视台第一套节目覆盖面最广,观众最多,要努力办成精品频道。其主要措施是巩固提高“两头”,开发“中间”,即开办午间板块。增加新  相似文献   

16.
今年6月15日晚上,上海观众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一条令人瞩目的新闻:上海电视台公布工作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同时公布了监督电话,欢迎全市观众对他们进行监督。这条消息播出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称赞。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雷庆红看过电视的第二天,打电话给电视台台长,赞扬这件事抓得对,勉励他们抓好抓到底。一位部队离休干部在电话中说:“看了你们的职业道德规范,很受鼓舞,这是党风好转的一个具体事例,你们这样重要的部门带头做了件实事,值得庆贺。”还有位观众在电话  相似文献   

17.
王彩平 《传媒》2005,(8):54-56
娱乐节目:从狂热到理性 近几年我国电视屏幕在娱乐节目领域的实践赋予了娱乐节目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使该节目类型成为目前电视屏幕上最常见的一种节目形态.那么,究竟什么是电视娱乐节目呢?电视娱乐节目就是指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大众广泛参与的,以审美性、娱乐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突出特点的电视节目.在这一大的节目形态概念界定下,电视娱乐节目可以体现为以观众观赏为主的综艺晚会型;在与观众相互交流中形成娱乐氛围的益智型;有特定规则的,以竞技竞赛项目为核心的游戏型;有一定情境设计的、以纪实手段完成的真人秀型;以满足观众的表演欲望并为其提供舞台的表演秀型等多种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18.
戴元初 《视听界》2013,(1):123-123
自从2005年湖南卫视开启跨年之门,省级卫视便开始逐渐觉悟起来,至今已经7年过去,加入跨年晚会竞争的队伍不断壮大,不仅省级卫视之间频发明枪暗箭,央视也从去年的悄然加入发展到今年的全方位发力。一时间,电视屏幕“星”潮澎湃,观众连呼遥控器太忙。有人统计,2013年央视和地方卫视加起来共有20台左右的跨年晚会,涵盖了海内外300多位明星达人。观众在感叹眼睛不够用的时候,好  相似文献   

19.
报载:中央电视台每天晚上7点播出的《新闻联播》节目,是最受观众欢迎,收看率最高的节目。《新闻联播》节目包括“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两部分。我们大家知道,“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这两个概念是“新闻联播”的种概念。“新闻联播”这一概念是“国内新闻”与“国际新闻”的属概念。可是,笔者发现,当播音员介绍完《新闻联播》节目的主要内容后,播放“国内新闻”时,电视屏幕上有时  相似文献   

20.
博览     
电视新闻忽视观众感知的主要弊病研究观众看电视新闻时注意的行为方式很重要,它有助于我们在采编过程中更尊重观众的感知特点。当前电视屏幕忽视观众感知特点的主要弊病: 一、声画两张皮,平分秋色。电视新闻无疑应是以图像为主声音为辅,然而,当今的大多数新闻声画两张皮,以图像填声音,大多应着重突出图像的新闻图像没能充分突出,图像模式化,记者的眼睛没能抓住观众感兴趣的画面。二、重视‘第一印象’不够。观众的注意往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初的刺激是否具有吸引力。应当重视拍好、编好第一个镜头,重视写好导语。当前,如何拍好、编好第一个镜头远没有引起电视新闻工作者的重视,富有人情味的导语更是少得可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