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姚必清 《职业圈》2014,(30):86-86
大庆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创新大庆精神是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必然要求,是弘扬民族精神的现实责任,因此创新大庆精神必须汲取民族精神的营养,站在弘扬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2.
徐春风 《职业圈》2011,(17):14-15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是如此,企业也是这样。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新时期应准确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民族精神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与时俱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彰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宋暖  徐畅 《文化学刊》2012,(5):41-4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核心,是一个民族的生命力所在,无论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泱泱大河中还是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日,民族精神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通过调查发现当下民族精神的认知情况存在种种问题,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辛建中 《职业圈》2008,(14):131-132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大学生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各民族都有着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这些故事是承载各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方式,蕴含了丰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其中不畏强暴、敢于同一切反动的、压迫奴役自己的力量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是各民族民间故事共同的价值取向。具体表现在:人们勇于反抗并推翻凶狠残暴的统治者;面对貌似不可战胜的天神时也毫不畏惧;反对侵略、反对战争、反抗民族霸权;反抗家长干涉和阻拦,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这种反抗精神保持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表达了各民族不甘遭受压迫和奴役,反抗社会不公不义,不畏强权,追求平等、和平、自由、幸福的愿望和要求。讲述好这些故事对弘扬、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向心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战胜困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力量源泉。“十六大”报告在论及“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时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  相似文献   

8.
新形势下,民族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对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也应顺时施宜。本文通过分析论证加强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必要性,找出因势而动的有效路径,譬如通过加强对民族精神文化理论教育、完善实践教育环节、创新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方法等途径,有效构建起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长效机制,从而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鲍琴 《职业圈》2012,(36):97-98
一个民族有其民族精神,它是民族的灵魂;一所医院有医院精神,它是医院管理之魂。医院精神体现全体医务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和群体意识,具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催人奋进的驱动作用和振兴医院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大学生中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是高校的重要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1.
王倩  夏银珍  石凤 《文化学刊》2023,(12):139-142
民族节日承载着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文化信仰和精神追求,具有强化民族文化深层认同的价值,笔者研究对象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节日,这些少数民族节日数量多、内容丰富、传播力广,形成了历史悠久、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品牌影响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文化。通过从起源和庆祝形式来梳理少数民族节日类型,揭示少数民族节日凝聚民族精神、映射民族文化心理、传承民族文化成果、坚定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分析其在发展过程中的困境,提出从精神满足视域,创新少数民族节日活动形式、转变少数民族节日运作模式、丰富少数民族节日文化内涵、构筑民族节日教育阵地体系,强化民族节日对民族文化认同的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国精神是中国人民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核心。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在塔城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主导作用。它们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观和观念,帮助不同民族之间建立了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纽带。研究发现,中华文化和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存在一些优势和短板,需要通过适当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相关困难。为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与塔城地区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可以从加强教育和宣传、文化交流与合作,保护和传承历史和文化遗产,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经济,以及培养多民族文化的年轻一代传承人等多个方面入手。相信通过这些具体策略和措施的实施,塔城地区的多民族文化融合发展将会取得更好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我们的民族就有很强的道德精神,在几千年的历史里,经过无数志士仁人的阐发、倡导和践履,这种道德精神代代相传,不断发展、提高,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本文首先论述文化遗产是支撑民族文化的基石,体现着一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积淀和生生不息的精神。然后分析中华文化遗产的历史形态与和谐万邦的永恒价值,并详尽论述了中华文化遗产的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长期积淀和凝聚,是民族生存的前提和条件,它蕴涵着国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基因.是民族振兴发展的价值与合理性之所在.先进的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障.  相似文献   

16.
陈锋 《对外大传播》2006,(12):51-53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7.
文化精神是时代精神、人文精神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这种文化精神通过文化主流意识显现出来。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强化文化主流意识,弘扬人文精神,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的中国传统德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洛文化所走过的八千年漫长里程,确证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河洛文化所体现的民族文化精神,乃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深入研究河洛文化,探寻中华民族的根,这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凝聚全球华人的向心力,促进和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无不具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化学刊》2010,(4):100-100
杨建义在《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指出:文化是人类精神的载体,虽然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与更替,它的整体面貌会发生相应的嬗变,但某种精神却在经济、政治的变迁中传承下来,形成民族精神或民族性格,以其特殊的感染力影响着对民族文化具有天然认同的每一个个体,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石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标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承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该文通过挖掘、阐释云冈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探究文物背后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体悟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旨在从各民族创造的文明遗存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织一条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