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汪碧宇 《兰台世界》2005,(6):110-111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他在史学、文学和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胡适的档案史料思想主要受两个方面影响:一是中国传统的历史哲学知识,二是多年国外学习和生活经历。他的档案思想既蕴  相似文献   

2.
胡适作为五四时期的先进知识分子,其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接受中西教育的他主张中国教育向西方学习,摒弃传统教育模式,倡导"教育救国"。这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传播了五四新文化,推动了中国教育现代进程。  相似文献   

3.
<正>胡适,安徽绩溪人,原名洪骍,在上海求学期间,受到进步思想影响,改名为胡适,字适之,取意"适者生存"。胡适幼年在家乡私塾接受教育,他天资聪颖,11时便博览群书。胡适13岁时到上海求学,接受新式教育,由于受到梁启超等人革命思想的影响,胡适逐渐形成了"教育救国"的思想。之后,  相似文献   

4.
胡适自述     
《全国新书目》2014,(10):21-22
内容简介《胡适自述》是胡适生前唯一亲笔撰写的记录其早年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也是中国现代传记文学的名篇之作。在本书中,胡适回顾了自己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的人生经历,全面总结了自己早年的心路成长历程。《胡适自述》是胡适先生与自己的过去进行的“心灵对话”,读《胡适自述》我们可以从中感受胡适先生特有的睿智、幽默与文化气质,有助于我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胡适,特别是胡适青少年时代的心路成长历程。  相似文献   

5.
1909年,胡适离开中国新公学,茫然不知所归.当时,他的家已不可救药地衰落下去.于是,他只得寄居在上海,与一帮酒肉朋友混在一起.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堕落下去. 中国新公学有个德国教员叫何德梅,他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中国人.这位何君能说广东话、上海话、官话.此人是个中国通,中国人的玩意儿,他样样精通.当时的胡适就和他同居一室.何德梅常邀一帮朋友打麻将、喝酒.这样,不到两个月,从打牌到喝酒,从喝酒到叫局,从叫局到吃花酒,胡适全都学会了.  相似文献   

6.
胡适与江冬秀都是安徽人,两家相距大概有四十多里。胡适定亲之后,就走出家乡,开始寻求接受新教育的生活方式。1910年,胡适有了出洋的机会,考取了留美官费生。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国外的生活使他大开眼界,他也以极高的热情融入到新的环境中,逐渐成为留学生中的佼佼者。胡适经常与家中通信,将他的所见所闻报告给母亲,让她老人家也分享他的喜悦。在他与母亲的通信中,经常提到江冬秀,他寄希望于未婚妻的,一是多读书识字,二是尽快放小脚,他还多方面培养他们之间的感情,以利于婚后的生活。  相似文献   

7.
胡适与书评     
胡适(1891—1962)是中国的著名学者。他博览群书,学通古今,在治学中对各种图书不断研究评说,是一位十分出色的书评家。 胡适从清末开始,到1962年去世止,几十年间都连续不断评书。他最早的书评是16岁(1907年)时写的《胡近仁(奈何天居士吟草)序》。胡近仁是他的同乡,当时处境比较艰难,却比较达观。他写了一部抒怀的诗词集请胡适作序,胡适欣然命笔,对他的诗词集和为人做了很高的评价。胡适在清末(1908年)连续写了三篇颇有价值的书评。一  相似文献   

8.
刘颖  郝川 《兰台世界》2015,(3):21-22
20世纪30年代的东方中国经历着政治危机,面临着经济及政治的转型。本文对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宪政与法制的解读进行全面分析,以望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刘颖  郝川 《兰台世界》2015,(7):21-22
20世纪30年代的东方中国经历着政治危机,面临着经济及政治的转型。本文对胡适先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宪政与法制的解读进行全面分析,以望对其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刘杰 《大观周刊》2013,(1):23-23,89
胡适在创作上使劲最多,影响也颇大的,是白话诗。他对于新诗理论的探讨,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有显著的成绩。在《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中,朱自清曾指出,“胡适之氏是第一个尝试新诗的人”,肯定他的《尝试集》是“我们的第一部新诗集”;并且说,胡适关于新诗的主张,大体上为当时的许多新诗人所共信誉而他的《谈新诗》一文,“差不多成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了”。可见胡适在新诗创造和新诗理论建设初期的重要作用和突出地位。他的诗集主要是表现了个性解放、人道主义和民主、自由的诗,具有当时的反封建的时代色彩和积极意义。胡适对于传统诗歌的扬弃,作者在此文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1.
卢红霞 《兰台世界》2012,(22):12-13
辜鸿铭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期的一位名士和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人,他精通9国语言,获得了国外的13个博士学位。然而他所生活的年代(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的是民族兴亡的大问题,特殊的社会背景下就会诞生特殊的人群,辜鸿铭就是其中之一。辜鸿铭老先生具有强烈的爱国心,他特别崇尚中华文化,并斥责过西洋  相似文献   

12.
王颖 《湖北档案》2006,(7):40-43
上个世纪40年代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国军队里有一位极善于运用八路军的游击战术,在与日军作战中出奇制胜、屡建功勋的军官,他就是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埃文森·卡尔逊上校.卡尔逊之所以如此推崇八路军的游击战术,这是与他在中国的特殊经历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3.
胡适先生是一代学术大师,他一生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可观成就,其影响至今无人企及.特别是胡适于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整理国故运动",对我国早期古籍索引编制的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何思源是我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20世纪20年代末,他受命出任山东省教育厅厅长,期间,他力主改革传统教育,积极为教育争取经费,发展义务教育、社会教育、职业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近代中国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钱锁桥教授的新作《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是一部关于林语堂跨文化人生的智性传记,通过把林语堂立为与鲁迅、胡适并列的中国现代思想的坐标,重估了林语堂留给现代中国的知识思想遗产。林语堂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中国众多优秀的人文知识分子中独树一帜,与他长期游走于中美两国之间的跨文化经历密切相关。林语堂留学和在海外定居的经历是中美两国“共有的历史”(shared history)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聂震宁 《出版参考》2016,(12):62-65
第三章 敢斗争 3.批驳胡适 韬奋与胡适曾经有过声气相投的一段经历.五四运动前夕,韬奋还在圣约翰大学求学,就已经对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言行,特别是在文学改良上的主张相当认同.韬奋与1920年开始着手翻译《民本主义与教育》,该书作者杜威就是胡适在美国求学时的导师.  相似文献   

17.
张典 《编辑学刊》2001,(1):58-60
赵家璧虽然不是文学家,但他在三四十年代却饮誉中国文坛.他以其编辑家特有的才能和人格魅力,朝气蓬勃地活跃于文艺界和出版界,为发展中国现代文学事业,为积累中国现代文学成果,作出了杰出贡献.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早在1935年,当他还是一个27岁的"小人物"的时候,他竟然能够把鲁迅、胡适这样的人物和一大批形形色色的作家,结集在自己的"麾下",编辑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大系>这样的传世之作.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与胡适,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家,一个是著名作家,一个是著名学者,其实,两个人的祖上就有过交往,据张爱玲在文章中回忆说,有一回,胡适去看望张爱玲,“他(指胡适)讲他父亲认识我祖父,似乎是我祖父帮过他父亲一个小忙.”张爱玲的爷爷就是清朝末期名臣张佩纶,当年,还只是一名秀才的胡适父亲——胡传找到他,请他写了一份推荐函,去吉林、黑龙江边境找钦差大臣吴大澂,想得到他的关照.胡适指的就是这件事.  相似文献   

19.
郎世宁绘画的"中西合璧"是在特殊背景下产生的,是出于传教目的面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一种妥协。他的创作虽然不乏精致的作品,但多数是生硬结合、充满匠气。他的绘画经历对于我们现在的美术创作仍然值得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20.
1999年是叶圣陶先生诞辰105周年。叶圣陶在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年代,奋斗了大半个世纪,经历了旧中国向新中国的转变。他的思想和实践活动,涉及到文化教育、文学艺术、编辑出版、语言文字等许多重要领域,深深扎根在人们心中。叶圣陶的编辑出版思想和实践,是他学术思想、社会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他留给后人的也是我们引以为荣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