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道教器物属于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它们的创制经历了对前道教时期世俗性器物的继承与改造,并融注道教神学思想的过程。虽然道教器物渊源有自,但是道门喜好神化道教器物的来源,常常称它们源自于天地之初,宇宙未开之时。我们看到,道教器物中凝结着传奇性事迹与史迹,收纳有丰富的道教神话内容。同时,它们熔铸有厚重深沉的道教哲学理念,因此,道教器物又是道教思想理念的物化书写。其次,道教器物也是高道之崇高神权的象征,它标识出道门人士在天地人神之间的独特地位。道教器物含摄着道门人士虔诚的信仰精神和艰辛的修道历程,向整个社会传递出道人修道生活的丰富讯息。最后需要提及的是,道教器物一直以鲜明感性的形象引导着广大民众走近道教、亲近道教,因而道教器物是最直观通俗的道教宣传文本,其中蕴涵的宗教文化精神丰富而繁复。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的器物具有鲜明的传统文化的特征,透过中国器物发展,可以看到一部完整的中华文明史。《国家宝藏》以国宝重器为载体,讲述器物从"有器之用"到"器以藏礼"内涵演进的过程;以文化传播为核心,追溯陶器、青铜器和玉器等国宝发展历史,通过一件件文物展现中华文明的进程;以承继弘扬为目的,透过器物表达"守护"主题,展现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涵。从器物自身到器物、文化、国运相结合的形式对民族文化的传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程群 《文化遗产》2014,(1):119-128
道教器物属于中国传统器物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它们的创制经历了对前道教时期世俗性器物的继承与改造,并融注道教神学思想的过程.虽然道教器物渊源有自,但是道门喜好神化道教器物的来源,常常称它们源自于天地之初,宇宙未开之时.我们看到,道教器物中凝结着传奇性事迹与史迹,收纳有丰富的道教神话内容.同时,它们熔铸有厚重深沉的道教哲学理念,因此,道教器物又是道教思想理念的物化书写.其次,道教器物也是高道之崇高神权的象征,它标识出道门人士在天地人神之间的独特地位.道教器物含摄着道门人士虔诚的信仰精神和艰辛的修道历程,向整个社会传递出道人修道生活的丰富讯息.最后需要提及的是,道教器物一直以鲜明感性的形象引导着广大民众走近道教、亲近道教,因而道教器物是最直观通俗的道教宣传文本,其中蕴涵的宗教文化精神丰富而繁复.  相似文献   

4.
博物馆空间将器物与观众型塑为被动观看的"物"与主动观看的"人"。现代性社会赋予了博物馆公共性与文化性的属性,而博物馆空间中的器物则被表征为满足观众文化需求与感官体验的物品,观众亦成为了器物表征的建构者。在博物馆现代性的影响下,观众通过自身的观看方式改变着器物的表征方式,并改变着博物馆、器物与观众三者之间的关系。博物馆人类学视域中的观众,是生活于现代性社会中的群体与个体,是博物馆发展与现代性社会发展契合过程中的观众。博物馆在型塑器物表征的同时,亦在将观众型塑为器物表征的建构者。  相似文献   

5.
西北汉简是研究汉代边塞屯戍的珍贵资料。本文搜集考察西北汉简中涉及到的汉代边塞屯戍官吏士卒日常生活中所用各种居室什物,并依据简文试图对这些器具的形制、价格、来源等进行探析。所谓"居室什物",主要是指包括家具、炊具、餐饮用具、盛贮器、娱乐游戏器具等等在内的各类日常生活器物。通过传世文献、出土考古实物与西北汉简相互印证,不仅可以考察汉代边塞屯戍官吏士卒的日常生活器物,同时还可以借此更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这些器物以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器物为主,实际上大多也是汉代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器物,所以也可以与汉代内郡出土器物互相参照,从而进一步了解汉代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丰富我们对汉人物质生活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所谓"杂项",是当代博物馆用于分类的一个类目,大约凡是不属于旧日收藏项目如青铜器、玉器、瓷器、书画一类的器物,都可以放在这里。若干零星入藏不成规模、不成系统者,也不妨尽入此中。至于杂项之中究竟包括哪一类器物,却没有明确一致的说法,多依博物馆具体的藏品情况而定。笔者有幸受邀忝列《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杂项卷》撰稿人,因有机会目验手抚相关器物,得以细审其详。就所见而言,不少器物既不是以工艺独特见胜,亦非存世孤品,因此于所收文物之介绍,便不以艺术赏鉴为要,而是力求从器物的造型与纹样、设计构思与来源,器物的用途与使用情景,兼及各地参观所见其他同类器物之比较,以见社会风尚,并且从小说戏曲、竹枝词、子弟书等文学作品与文物不同角度的互证中,揭示文物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上世纪50年代出土的东更道七器是古代祭祀泰山的遗物,对研究古代的山川祭祀是难得的实物见证。过去,由于器物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山东省博物馆,很多细节缺乏报道,铭文和器物对不上号。因此,作者做全面调查,通过目验原器和汇总有关资料,按出土情况、地理环境、埋藏顺序、器物编号、尺寸重量、形制纹饰和铭文释读,对这批铜器做系统介绍。最后,得出的初步认识是:这批器物可能是战国晚期齐王建利用获自鲁地的六件楚国浴缶,由留在齐地的燕国工匠加刻铭文,和一件三足铁盘,埋在泰山脚下,用来祭祀泰山。  相似文献   

8.
《宣和博古图》是中国古代最具代表性的古器物学图录文献之一,现存最早版本是元至大中重修本,现存版本以明嘉靖本为最佳。《宣和博古图》著录体例完善、图像清晰完整,在古器物学图录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民俗器物从"生活日用品"到"民俗文物"的角色变化,依附于"民俗"这一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不同的社会语境中,民俗器物先后经历了标本化、工美化、文物化以及展示上的模式化、情境化等发展路径。无论是学术性的搜集,艺术性的拣选,还是文化遗产的认定,民俗器物被镶嵌到不同时期(国家)公共文化的结构里,体现了对传统日常生活差异性的文化转译。说到底,并不是民物与相应的日常生活关联的直接意指经常发生变化,而是对待"民俗"的社会观念发生了变化,才导致民俗器物以不同的方式得到"阅读"。从这个角度看,民俗文物的诠释和展示,不是简单的习俗史意义上的知识重建,而是博物馆关于日常生活的文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滕州市官桥镇吕楼、前掌大、大康留、轩辕庄等地多次出土商代中期青铜器,本文选择其中12件器物简要介绍形制,并作铸造工艺描述及成分分析。大康留等四处地点均位于泗水支流薛河流域,出土青铜器时代特征鲜明,组合相对完整。这批青铜器的合金材质以铅锡青铜为主,兼有少量含铅的锡青铜,锡含量均较为适中,与同期郑州、安阳等地青铜容器的材质规律一致。大康留尊、轩辕庄斝等部分器物含银量较高。部分器物经过补铸,补铸材料包括红铜、低锡青铜及含砷、银的铅锡青铜等,材质较为杂乱。  相似文献   

11.
殷周金文常用字"尊"位于句末时,如"康侯丰作宝(尊)(《集成》2153)",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用义为"器物名",也有个别学者提出"尊"非器物名。通过对殷周铭文中所有器物名的辞例及所有"尊"器铭文文本结构的考察,我们发现:后一种说法更符合殷周铭文实际。句末之"尊"与"尊彝""、尊鼎"中的"尊"用法与用义完全相同。殷周金文中的"尊"字还没有"器物名"的用法。并由此得出:在金文研究中,如果仅作局部的文例考察、部分的辞例排比,其结论有时难免偏颇。对全部铭文的宏观研究也许可以解决金文研究中的遗留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分析了19—20世纪以来中国器物在伦敦科学博物馆与展览空间中的角色,包括来自亨利·威尔康姆(Henry Wellcome)的中国医药收藏,以及1938年梅乐和爵士(Frederick Maze)策划的中国帆船展览。本文认为伦敦科学博物馆对于中国器物有着“人类学式”的收藏观,其兴趣往往在于保存那些在机械的冲击下快要消失的传统工艺,这一点与民族志博物馆的思想与实践类似。探索人类学和民族志博物馆的收藏史,对于理解中国“科学器物”在西方博物馆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也可以窥见在19—20世纪以来知识与物质文化的全球流通中,不同文化体系中对于科学器物理解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3.
当代影像创作中的器物迷恋,乃是基于现代影像科技的发展与创作者的影像意识自觉而出现的工业/艺术/文化现象,较为突出地体现在“历史”与“古装”意味的影视作品中。通过影像手段引导观众对器物的凝视,不但强调了器物的物质属性与工艺质地,而且产生了独特的文化含义与叙事功能,其与文化研究的物质转向达成了某种对话关系。物质文化研究角度的引入,给影像研究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5.
蒋晖 《档案与建设》2017,(12):59-63,55
《真赏斋图》是明代吴派画家文徵明的代表作.文氏两次以真赏斋为题展开创作,两幅作品中真赏斋室内外景物呈现、人物形象塑造以及创作意图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别.比较嘉靖二十八年与嘉靖三十六年两幅图卷中器物陈设、家具样式、人物关系的变化,结合文徵明的创作思想及明代中晚期江南地区文人群体的身份特征,能够看出文徵明对传统文人雅集绘画模式的突破、对文人身份理解的视角转变.通过辨析文氏借由器物塑造具有个性化、差别化的明代文人形象的意图,从而探究器物对于明代中晚期文人身份建构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陶案是西汉中期以后汉墓中较常见的器物,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多将陶案及其为代表的"案、杯、盘"的器物组合认定为祭祀墓主所使用的祭器。本文通过梳理洛阳汉墓中出土的各类型陶案发现,陶案多在等级较高的多室墓中使用,其使用情况具有一定的阶层差异,这明显与汉代普遍流行的墓地祭祀的情况不同。结合历史文献,通过对陶案的形制分析,发现其明显具有模仿实用漆木案特点的明器特征。通过对几座典型墓葬进行墓内情景的复原研究,对陶案的器物性质和作用及其所在空间的重新审视,本文认为洛阳汉墓中的陶案及其为代表的器物组合的性质应是供墓主宴饮所使用的明器,而非以往学者所认为的用于祭祀墓主的祭器。其所营造的空间应为宴饮空间而非祭祀空间。  相似文献   

17.
据器物形制、纹饰,铭文的立意、措辞及用语等各方面特征,判定中国国家博物馆新近入藏的伯克父甘娄盨应为春秋早期汉、淮流域一带的国族器物。铭文中表器物自名的""应读作"盨";""系"盛"字异构;部分文字如"(饙)""(盨)""(盛)""(稻)""椋(粱)"等写法和用法皆富有特色。在此基础上,对铜器铭文中"用盛黍稷稻粱""用煮用烹"等有关辞例进行了归纳,结合器物形制等作细致分析,指出此类文例常见于青铜簋、盨或簠等类铜器铭文中,器形与铭文"用盛××"或"用实××"名实相符。从文字、文义及文例等方面厘清了过去在文字释读、文义及文例理解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错误,对有关铭文的正确理解和相关铜器国族的判定皆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8.
2012年6月,南京市博物馆对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葛塘街道中鑫路北侧的一座汉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为竖穴土坑木椁墓,平面呈刀形,由墓室及墓道组成。随葬器物多位于头箱及侧箱,有陶罐、陶壶、陶瓿、陶灶、陶琀、铜削、铜锅、铜镜、铜车马器、铜钱、铁剑、漆耳杯等。该墓虽遭施工破坏,但形制基本完整,出土器物较为丰富,器物组合清晰。其中,墓道内随葬明器类铜车马器的现象在南京及其附近地区同时期墓葬中较为少见,为研究南京地区汉代墓葬分期、演变规律和随葬制度等提供了新的考古学材料。  相似文献   

19.
1957年,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为配合三门峡市内基建清理了一批墓葬,其中包括唐大中六年韩干儿墓,未被盗扰.1959年,此墓所出大部分出土器物拨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包括陶器、瓷器、铜器、银器等.除了一批日用瓷器和微型瓷器外,韩干儿墓还出土了塔式罐、铁犁、银钗、梳妆盒、钱币等器物,为研究晚唐河南地区随葬品特征、丧葬习俗、早期...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上期的特稿,我们以一种比较有力的编辑形式推出了严建强的《新的角色新的使命——论信息定位型展览中的实物展品》。文章将博物馆的展览分成器物定位型和信息定位型两类,认为从器物定位型向信息定位型是博物馆展览发展的大势所趋,并探索了与信息定位型展览相关的博物馆收藏、研究以及展示的理论、策略、方法及长远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