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朱生豪,浙江嘉兴人,著名翻译家,其在国难境遇下奋发图强,于艰苦环境下迎难而上,以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较早向国人介绍和翻译了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优秀剧作,译文质量和译文风格独具特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所公认,也深受国内大众读者的推崇与喜爱。一、壮志凌云:国难境遇下奋发图强  相似文献   

2.
朱生豪(1912-1944),浙江嘉兴人,莎士比亚戏剧著名翻译家、诗人.朱生豪英文功底扎实深厚,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人,其译文质量出色,为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业界所公认,译本后期影响深远,对造就中国一代又一代的莎翁迷功不可没,被誉为中国前不见尝试者、后不见超越者的翻译莎翁戏剧之王和译界楷模.  相似文献   

3.
<正>苦难是文学的影子,苦难压不倒文学,反而会成为文学的营养,很多文学巨匠的成就与其生活的苦难密不可分。在抗战期间,在中华民族最苦难的日子里。一位翻译家在极端困难条件下,以过人的毅力与执著,翻译出了32个莎士比亚戏剧作品[1]278。他是天才的翻译家,他被中国翻译家协会尊为"译界楷模",他一生淡泊名利四处漂泊,他是将莎士比亚作品引入中国当之无愧的第一人,他的  相似文献   

4.
朱生豪是我国最著名的翻译家和诗人,在他英年早逝的一生中,为后人留下了皇皇巨制的莎士比亚译文作品。本文主要介绍了朱生豪韶华短暂而成就卓著的一生,并对其"译莎"活动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相似文献   

5.
朱生豪是我国较早翻译莎士比亚戏剧作品的翻译家。他一生爱好诗歌、戏剧文学,将几乎全部翻译精力都用在了莎氏戏剧的翻译上。朱生豪在艰苦的环境中翻译了30余部莎氏戏剧作品,完成了中国翻译界百年来最艰巨的一项任务。  相似文献   

6.
朱生豪翻译的《莎士比亚戏剧全集》对推动我国的戏剧发展、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以及对翻译界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中国莎剧翻译第一人,他的翻译风格独特,形神兼备,堪称中国译界的楷模。  相似文献   

7.
朱生豪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一生都奉献给了《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翻译事业。本文从王国维治学"境界说"出发,整体地去探寻朱生豪短暂坎坷的翻译人生,作者认为它大体可分三个阶段:目标的寻找、忘我的追求及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8.
马博 《兰台世界》2017,(18):112-114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翻译家,是我国翻译史上为数不多致力于典籍英译的翻译家之一,他一生译著等身,无愧为当代译界之泰斗。概述杨宪益的翻译贡献,并从翻译目的、翻译标准以及翻译策略等方面阐述其翻译观有利于提高我国译者素质,促进典籍外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马博 《兰台世界》2017,(15):120-122
梁实秋先生耕耘译坛六十载,一生坚持将西方一流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是我国第一位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对梁实秋的翻译贡献进行介绍,以及从翻译标准、翻译选择、翻译态度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对其翻译观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我国翻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张谷若(1903—1994),原名张恩裕,山东烟台人,生前任北京大学教授。张谷若先生幼年在私塾读书,对古典文学颇感兴趣,尤其对古典诗词兴趣浓厚。张谷若先生饱读诗书,对中文和英文都有着扎实的基础;同时,他对英国社会的文化习俗也了若指掌,因此在翻译时游刃有余。张谷若先生一生五十余年笔耕不辍,一直从事英国文学的翻译和研究工作,他的代表译作堪称《德伯家的  相似文献   

11.
李月 《兰台世界》2012,(4):57-58
吴宓(1894—1978),陕西省泾阳县人。字雨僧、雨生,笔名余生,中国现代著名西洋文学家、国学大师、诗人。曾在清华大学教授翻译术的课程,在学衡派所办的月刊《学衡》上发表过大量译著。著作有《吴宓诗集》、《吴宓日记》等。吴宓通过译介,有意识地归化整合传统文化,归化西方文化,用一种新思路来对民族文化进行传承建构。由于吴宓学贯中西,融通古今,被称为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与陈寅恪、汤用彤并称"哈佛三杰"。  相似文献   

12.
鲁迅早年留学日本,与日本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五四运动前后,鲁迅为中国的日本文学翻译转型做出了突出的个人贡献,他坚持直译,掀起了一股日本文学翻译的热潮。  相似文献   

13.
朱生豪先生是国内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最多的学者,他的译文质量高超,有鲜明的特色,得到了国内外莎士比亚研究者的一致公认。在战乱年代,他家境贫困、疾病缠身,但依然以强烈的责任感与爱国主义情怀,贡献出划时代的翻译巨献。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在散文和文化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译作颇丰,是国内第一个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梁实秋翻译了莎士比亚300多万字的全部戏剧作品,其坚持的"信、顺"翻译理念,是中国翻译历史上一座不可遗忘的丰碑。  相似文献   

15.
国学大师王国维一生钻研学术,他的翻译作品也涉猎多个领域。王国维的翻译观从哲学的视角出发,强调翻译要以通晓中西方思维模式和话语体系为前提,兼顾原作的特质和神韵;并在学术词汇翻译没有对应时适当借用外来语。他对日语译名的吸收和利用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探究近代中国西学翻译的历程,其大概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明末清初的发轫时期、江南制造局及同文馆的复兴时期、林纾严复的代表时期和新文化运动的蓬勃时期。其中,生于咸丰三年(1853)、卒于民国十年(1921)的严复在中国近代西学翻译史上占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这不仅体现在其所具有的精  相似文献   

17.
我国推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战略,翻译出版工作是该战略得以实现的最基本途径之一。翻译出版的工作中,翻译和编辑是两个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重要参与者,其中编辑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聚焦于翻译出版工作,首先对其中编辑的角色进行了讨论,认为编辑是具有质疑者和赞助者的双重性质的角色;其次对具有双重角色的编辑所持有的翻译编辑观从其实然态和应然态两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出版行业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出版在我国出版走出去战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翻译出版行业经历了快速发展,翻译作品的出版数量连年递增。然而在其快速扩张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如出版作品质量良莠不齐、出版机构发展不平衡、一流翻译人才缺失等。文章从编辑角色和编辑观两方面论述有关问题,以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促进翻译出版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翻译出版物的编辑中常常存在着归化和异化策略选择的矛盾,本文对归化与异化策略的演化进行了梳理,指出无论是二元对立思维还是文化走向研究,均未能很好地处理归化异化的关系,提出实践优位的翻译出版观可作为归化与异化策略通约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金岳霖学贯中西,有着高超的英译水平,其在哲学方法论探索过程中也不断关注着翻译问题。他的许多专著都是围绕西文的翻译理念及技巧来阐述自己的翻译方法的,在翻译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