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初,为配合全国政权的取得,实现向“训政”的过渡,国民政府内政部在全国进行了一次风俗调查运动.依据此次风俗调查的样本,观之民国四川婚丧习俗,依旧可见之传统为重,新旧杂陈,城乡偏差等诸多特性.同时也反映出风俗作为一种内在于民族性的习性,对其的改良当是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诗经》反映了殷周时期社会风俗的方方面面,其中反映婚恋风俗的诗数量最多,从中可以看到那个特定年代的婚恋风俗;人们的婚恋既有尚古之荒蛮、自由,又开始受严格的宗法礼制的约束,既有对原始社会婚恋风俗的传承,又有向封建婚恋风俗的过渡。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婚恋风俗诗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歌剧音乐在现代基础上有了新的重要发展。这种发展表现 在1949-1957、1957-1966、1966-1976、1976之后四个不同特点的阶段上。歌剧音 乐的这种发展具有艺术方面的进步意义,使之成为当代中国音乐的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  相似文献   

4.
改革浪潮将中国推上一个崭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一个发展和改革相互交织、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同时并存的过渡社会阶段。二元结构与双轨体制之间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主义过渡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主义过渡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5.
关于唐代七律前已有人不少精辟论断,然较少有人从宏观上对其整体演进轨迹加以论说。本从七律之初成、七律之发展与过渡、七律之集大成、七律之繁荣、七律之精纯等五个阶段入手,贯串各阶段之主要人物,展示唐代七律演进的总体风貌。  相似文献   

6.
国家控制工商业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既定国策,在近两千年的漫长历史中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明清时期却逐渐发生歧变,终于向近代社会过渡。本试图分析探讨这一演变的具体过程,并将之划分为若干阶段,以便对中国从古代向近世的转变有更加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个学习过程是以感知为前提的。自然科学是基础教育学科之一,它的教学内容大多是具体的,抽象的概念也是从具体的生物形态、构造和生理现象中抽象出来的。由此决定了自然科学教学中,直观教学方法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初一学生,由于他们刚从小学进入中学,正处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过渡的阶段。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较为适宜直观教学模式。在此,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初一《自然科学》直观教学进行了初步尝试。1直观教学是传授自…  相似文献   

8.
神桃五题──中国神话叙事结构研究之二星舟中国上古神话中,桃树是除扶桑以外的第二大神木,许多著名的神话人物都与桃有密切关系,后世一些重要风俗也与桃结下了不解之缘,因此,破泽桃的神性所在,就是理解与之相关的神话和风俗的深层真意的关键。一、桃与太阳桃与太阳...  相似文献   

9.
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由初中向高中的过渡,使之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是高一班主任工作的重心和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张岱小品文论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岱是晚明乃至中国小品史上的大家,代表作小品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在小品史上罕见其匹。描摹江南秀美风光、五光十色的风俗画卷,刻画凡间奇人奇情,张扬人个性。其小品,既得公安之清新,又备竞陵之幽峭,独具空灵晶映之气。  相似文献   

11.
随着唐宋间中国古代社会向后期过渡,国家文化的基本形态儒,释,道江集于武夷山一带,朱熹活动于武夷山50多年,他以儒学为主干,融合释,道,重新树立起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儒家的正宗地位,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对古代曲籍进行新诠释,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思想体系,实现中国文化重心南移,在闽,浙,赣交界之武夷山一带形成国家的新的文化重心。他把中国文化内圣成德之教推至成熟形态,由内圣而外王事功,格物穷理,萌发近代意识,开辟出中国文化发展的未来方向,宋,元间,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汪洋澎湃以至东亚,成为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是“东亚文明的体现”,朱子学是近代文明的契机之一,是东方现代化模式的重要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居住在朝鲜半岛上的朝鲜先民被称为高句丽、百济和新罗。自秦汉以来,他们与中国人有着密切的交往,魏晋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与中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有了较大的发展。现就其社会风俗,择要试述之。一、生活风俗服饰是一个民族物质与精神文化生活特征的重要标志。高句丽、百济和新罗朝鲜先民,他们同处朝鲜半岛,他们的穿着打扮、服饰文化基本相同。高句丽,在汉末祝初,随山谷而居,过着节衣缩食的生活。《三国志·魏书·东夷传》:“高句丽在辽东之东迁里,南与朝鲜、涉貉,东与沃温,北与夫余接。…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的可区分为1901-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2000年五个阶段,以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出版,标志着古典阶段的结束和现代阶段的开始;以1993年北京古佚小说刊行会影印发行《金瓶梅词话》,标志着现代阶段的正式启动;以中国大陆,日本、台港、欧美(美、苏、法、英)四大研究圈的形成,标志着现代阶段的全面推进;以版本、写作年代、成年过程、作者、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语言风格、文学地位、理论批评、翻译出版、文化传播等课题的形成与展开,标志着现代阶段的研究水平。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经过漫长的80年历程,终于在上世纪最后20年登峰造极,当仁不让也当之无愧地走在了国际“金学”的前列。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风俗史研究的新成果──读《中国古代乞丐风俗》王予今近年来,中国社会风俗史的研究出现了新的局面,一些论著能够从新的视点出发,立足新的角度,运用新的方法,提出新的见解,不仅研究领域得以拓宽,研究质量也得以提高,从而以重笔浓彩为中国社会风俗的历史画...  相似文献   

15.
中国民族风俗很讲究成双结对,文学里也有“双声”“叠韵”等说法。被誉为“人间天堂”、的杭州,就有这样两副体现重叠之美的对联。其中之—是: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相似文献   

16.
李继高 《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F0003-F0003
历代有识之士皆重视民俗(风俗)文化的研究和改良。我国古老的典籍《礼记》中就有“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的教诲;《汉书·艺文志》提出“观世风,知得失,自考正也”。“风行俗成,万世之基定”。杜甫追求“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苏轼强调:“人之寿天在之气,国之长短在风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在普通话的推广和测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介于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语言变体--过渡语。文章经过大量调查取证,对周口地区过渡语的特征进行了归纳、分析。  相似文献   

18.
崔冠华 《现代语文》2006,(6):123-124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明的历史古国,民族风俗丰富。这些风俗体现了古代人们的崇拜信仰、制度观念,也折射出了古人们的理想、愿望和深层心理。所以,我们在审视民俗化时,不仅要挖掘出民俗化的形式中所蕴含着的古老化之根;更重要的是要以科学的态度、辨证的眼光从民俗化的心理着手,挖掘民俗形成的历史原因,掌握其对当前所造成的影响,批判性地继承民俗化传统。下面我以我国民间风俗之一——祭灶为例,谈谈祭灶这一民俗化中所反映的实用性功利民俗心理。  相似文献   

19.
梁茂林 《生活教育》2011,(11):46-50
我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但那些年创办的"洋务"和"新政",多停留在"师夷长技"阶段,大多有名无实。因为清政府权贵们多认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炮、船、铁路、机械等。"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20多年曾说过:"中国和日本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因为日本到欧洲来  相似文献   

20.
我国近代政治体制改革始于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但那些年创办的“洋务”和“新政”,多停留在“师夷长技”阶段,大多有名无实。因为清政府权贵们多认为,“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唯枪、炮、船、铁路、机械等。”德国首相俾斯麦在中日甲午战争前20多年曾说过:“中国和日本竞争,日本必胜,中国必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