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评教是高等教育中一项饱受争议的制度。学界对学生评教制度有赞成和反对两派不同的观点,其争论的实质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问题。主体间性教育思想超越了“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的争论,将教学过程的本质聚焦在师生交往互动的关系上,为学生评教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现有的学生评教制度存在的不足之处,同时借鉴国外高校学生评教的做法,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双主体互动式教学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就"教"而言,教师是主体,就"学"而言,学生又是主体,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双主体"作用,让师生都积极主动全身心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通过双方互动,才能真正实现主体性教育,实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3.
学生评教作为高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常用方法,其效度在实践中并不高。文章从评价心理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学生评教效度的两种错误观念及产生原因,提出要达到"以评促教"的目的,就要让师生平等参与评教的研讨,全面收集分析评价结果,正确处理学生评教的结果,师生共同追求评教目标。  相似文献   

4.
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人际关系和师生关系是主客体关系还是主体间关系是自为的,不是自在的。如果重视人与物的形式联系而不是本质联系,就会以形式逻辑认识问题,把认识和实践的指向性作为标准划分主客体,笼统地把作为对象的人与物都当作客体。如果重视人与人的本质联系及其与物的本质区别,则会以哲学思维思考问题,把思想作为划分主客体的标准,把作为认识和实践者的人和作为认识和实践对象的人都看作是主体。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与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有本质区别。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非平等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目的是单向的,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不仅是追求价值者的主体性,也是价值追求对象的主体性,目的是双向的。师生主客体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单项和强制的,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主体性的形成过程、方式和结果是双向、交往和理解的。师生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性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对立和主客体对立的规律,师生主体间关系中的主体性的形成遵循的是天人和谐或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因此,在师生主体间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也不同于在师生主客体关系中建构学生主体性的原则。建构师生主体间关系应该遵循自我确认、指导学习、研究性教学、人文关怀、独特共在和全面发展原则。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人的最本质属性。从学生的维度看,"主体性"体现在五个方面,即目的主体性、责任主体性、人格主体性、活动主体性、发展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实践性和主体意识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本特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观上做到心中有"人",在教师观上科学定位教师角色,在教学内容上以主体的需求为依据,在教学质量观上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性和激励性功能,在教学价值观上,树立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是学生主体性英语教学的基石。  相似文献   

6.
何军 《考试周刊》2009,(50):123-125
任何教学都是"教"与"学"双方的活动,"学生的主体性"是在与教师的关系中得以凸现的。在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方面,教师的作用是营造具有激励性的英语学习环境,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动力支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平台;提供正确的学习导向,为实现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方向保障;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本文就主体性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学生评教活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高校开展学生评教的时间不长,但发展迅速、影响逐步扩大和深入。一些高校建立了针对每一门教学科目的学生评教制度,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都被纳入学生评教的范围。很多高校开发了学生网上评教系统,使学生评教更便捷,更有利于对评教结果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通过学生评教,改变了长期以来学生只是被动地等待教师评价的状况,转而能够主动地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增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意识。通过评教,为学生提供了与教师交流的平台,有利于教学相长,一方面促进学生对自身学习的思考,同时也促进教师进一步改进教学,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危机感,激发师生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学评教”机制下的师生合作博弈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囚徒窘境"博弈模型对"学评教"机制下的教师行为及师生关系进行分析会发现:教师的理性行为是妥协、迎合学生,教师之间及师生之间极易达成合作博弈。"学评教"机制的设计缺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建议重新设计"学评教"机制。  相似文献   

9.
学生评教作为一项反映教师教学质量的措施,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的一项常规性制度.经过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高校认识到要提高学生评教指标的有效性,需要了解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现实关注.本文在实证研究基础上,梳理出受师生关注的5大类评教指标,并对师生关注的侧重点和子类进行区分,以期为评教指标的改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学生评教作为学校评价教师的重要工具,自始受到学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但在强调师生情感关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评教的价值意义受到质疑。通过实证分析学生评教与师生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与相互影响,论证学生评教与师生情感的不相容性,提出学校应当容忍含有某种师生"情感"在内的学生评教偏误结果。  相似文献   

11.
瞿波 《文教资料》2011,(21):125-126
现代教学强调学生主体与主体间的交互作用、相互影响。本文分析了教师的"教"如何促进学生在小组内和小组间的主体性学习行为及其主体间的相互影响过程。  相似文献   

12.
学生评教是当前中国高校普遍采用的保障教学质量的制度措施。但是,这种评教制度合法性充足,可信性和效果却难以保障。在学生单向评教的制度设计下,因学生专业知识的不足以及学习动机和追求目标的差异,使得教师确定的教学内容、方式、考评准则不一定与学生的预期相吻合,学生评教结果很容易产生偏差。因而,需要将学生单向评教的制度转向师生合作的制度设计上来,让师生共同确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准则,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师生两个主体的积极性,推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3.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廓清笼罩在师生课堂关系上的"迷雾",引领教师将"教本位"变为"学本位",从而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同样,由客体变成了主体,学生也就不会站在"教"的对立面机械、被动地接受,而是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将以"授业"为主的"课堂"变成以"求知"为主的"学堂",从而将他们被压抑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学生评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对于保证学生的学习利益、发挥学生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学生评教水平中等偏上,评教的积极性不高,存在一定随意性,客观性难以保证,评教行为存在一定偏差.高校应增强学生评教的主体意识,设计科学的评教指标体系,加强评教工作的管理与监督,积极落实评教...  相似文献   

15.
学生评教数据的真实性、标准的科学性、功能的正向性一直备受关注。为提供教育评价制度与机制的实践依据,本文通过对教学型高校学生评教情况的广泛调研,针对评教机制不健全、师生主体地位缺失和评教标准不科学等问题提出如下策略:一是引进"发展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评教与教育目标的整合;二是还原评教中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三是加强评教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评教机制。  相似文献   

16.
陈涛 《西藏教育》2011,(2):63-64
新课改以来我们一直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这本没错。但一味的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陷入"主体性神话"的漩涡中,而忽视课堂中的另一半——教师的作用是不行的。课堂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的主导作用绝不低于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评教的热点问题是主体无动机、结果不客观。对此,应从“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出发,拓展学生评教的价值取向,通过突出“师生互动”的评教价值新追求,探索解决学生评教热点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要从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出发,着眼于课堂教学评价的主体、对象以及指标设计等现实操作问题的分析,围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建课堂教学评价的参考指标,通过实施"同行评教"、"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自我评教"等方式,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的综合性,为教学内容的拓展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提供导向和空间,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教学。  相似文献   

19.
学生主体性教学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是教师向教学对象要求的学习行为的主体,学生既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亦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因此,在以传递知识为基础的师生全面交往过程中,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建构师生之间和谐共进、以学促教、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活动。本文以学生主体性内涵为出发点,分析了学生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及特点,并对外贸英语课程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主体教育是一种启发、发展建构人都主体性结构的教育活动。在历史教学中实施主体教育,正确处理好学为主体与教为主导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两个方面积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