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秦瀛是乾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家,他与桐城派的姚鼐、阳湖文派的张惠言、恽敬等人皆有往来。一直以来,人们对秦瀛的认识并不太清楚,或将其归之桐城派,或将其列于阳湖派。通过客观地、全面地辨析与厘清秦瀛和与其有所联系的桐城、阳湖两派之间的关系,我们认为秦瀛应该归之于桐城派阵营,将其纳入阳湖派不妥。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学界的阳湖派研究,学者们的兴趣主要集中在阳湖派与桐城派之关系上。80年代前,学界多注重于阳湖派对桐城派传承的一面,虽言两者之“异”而重在两者之“同”;80年代后学界则多着眼于阳湖派与桐城派相竞的一面,即重在探究两者之“异”。正是这种“同”“异”关系的辨析,使阳湖派研究得以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3.
王斌 《考试周刊》2007,(38):107-108
曾国藩对后期桐城派空洞的文风和树立门户之见的流弊进行批判,并改变自方苞以来桐城派只重视唐宋散文的阅读习惯,广泛涉猎秦汉、魏晋文章,把骈文与辞赋的写作经验引入创作之中,注意修辞与声调的运用,修正了桐城文派片面追求文字雅洁的单调贫乏之弊;他还提出了"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的理论,在遵从"道统"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对后期桐城文风进行了修正,并获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4.
王斌 《现代语文》2008,(1):37-38
曾国藩对后期桐城派空洞的文风和树立门户之见的流弊进行批判,并把骈文与辞赋的写作经验引入创作,注意修辞与声调的运用,修正了桐城文派片面追求文字雅洁的单调贫乏之弊;他还提出了"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的理论,在遵从"道统"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对后期桐城文风进行了修正,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姚椿的古文理论基本不超出桐城文法范畴,"明道""考古有得"与"雅洁"是对桐城派古文理论主张的继承。姚椿在维护桐城派古文理论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新的古文观点,他在桐城派前辈的"义理、考据、辞章"之外提出文章的"纪事"功用。"纪事"是指文章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民生等内容。姚椿对姚鼐的"辞章"更进一步发挥,提出"言词深美"。姚椿古文理论对桐城派的发展影响深远,对传播桐城文法、扩大桐城派的影响有积极作用。姚椿论文既以桐城文法为旨,又能适时突破桐城文法范畴,体现了古文理论的新特点,值得关注与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添“经济”、崇尚“光明俊伟”的阳刚之美、主张“古文之道与骈体相通”三个方面阐述了曾国藩对桐城派文论所作的修订和补充,以达到其经世致用的目的,体现了其文论思想的开放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  相似文献   

8.
"创意造言"论由唐代李翱提出,指文章要有自身独特价值,借由达到"明道"目的。方苞将"理"作为"创意造言"标准,突出"创意造言"的"明道"作用;刘大櫆、方东树认为"创意造言"需避同求远,强调文章自身独特本体价值;张裕钊在"创意造言"中掺入"雕琢复璞"的独特审美价值。这一流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桐城派文论中"理"向"气"的转进,以及在桐城派推崇调和风格传统下对"气"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9.
桐城派是我国文学史上作家最多、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个散文流派,它从兴起到终结有200余年的历史,以古文创作和古文理论名世,但该派成员也不乏善持诗论者,他们以古文理论入诗学,形成了一个独有的流派——桐城诗派,与桐城文派并驾齐驱。清末安徽绩溪人程秉钊曾有“论诗转贵桐城派,比似文章孰重轻”之说,对桐城派诗歌的地位作了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留学美国时期和到北大任教以后,对桐城派主要持批判的态度。但胡适同时对桐城派作了肯定。胡适提倡的新文化运动和桐城派传统文化之间存在某种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文学创作与桐城派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桐城派所倡导的“义理、考据、辞章”文章要素在老舍的创作中都有所体现。老舍在继承并发扬了桐城派优秀传统的同时,还有意识地避免桐城派浮躁凌厉、机械僵化等毛病。在文学语言方面,老舍谙熟于桐城派的“质朴自然”、“格律声色”形式要求,创造性地提出了文学语言的生活化、口语化以及“清浅简练”、“音乐美”等主张。继承中有创造,这是老舍对待传统文化的根本态度。  相似文献   

12.
桐城派文论把理想人性中的道德生命情调视为文学表现的本质内容和文学之美的根本显现。朱光潜继承和发展桐城派的文论思想,主张文艺要表现对人情物理充满想象性同情的真情实感。这一文艺思想是朱光潜移情美学思想和诗境美学理论的重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3.
曾国藩师法桐城,又处处超越桐城.为了追求"澄清无滓"的雅洁文风,方苞反对其他文体对古文的侵犯.曾氏把骈文与辞赋引入创作之中,一改桐城文的单调贫乏.曾国藩倡导"气盛"文学理论,要求作雄奇之文,矫正桐城派柔弱之弊.适应朝代剧变的需要,变革姚鼐主张、增添"经济之学".曾国藩的种种变革,达到了"中兴桐城"之宗旨.  相似文献   

14.
桐城派作为文章之学,其理论核心即"雅洁",本文从思想史的角度探讨了"禅儒互渗"对于这一理论体系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指出,桐城派文章理论的形成既是对以往散文理论的继承和总结,更是在吸收禅宗及受禅宗影响而产生的陆王心学等哲学方法论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由此得出禅宗方法对于桐城派文章理论形成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陈独秀与桐城派关系紧密。早年受桐城文化濡养,并与桐城门人相交游;晚年致力于文字学研究,重回桐城文化怀抱。陈独秀出自"桐城",其学识成就颇得桐城之助。  相似文献   

16.
胡适对桐城派没有整体研究,多为片语短章的批评,1923年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可以代表他对桐城派最系统最全面之评价。他认为,桐城派文章虽然中了"文以载道"的毒,但最大长处是使文章做得通顺,所以在当时是古文学中"最正当最有用的文体"。即便是桐城派末期,也并非抱残守缺,而能与时俱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积极革新,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做预备,可以说桐城派文章是古文学到新文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林纾与桐城派交往很多。民初特别是五四时期,桐城古文每遭异议,林纾极力为之辩护,但他并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桐城派主要是一个古文理论批评流派,林纾不完全赞成桐城派这一说法与此有关。方苞的义法说及其批评实践最能代表桐城派的理论批评成就。林纾接受了桐城派的众多说法,特别是将其义法说贯彻到具体的批评实践中,并有新的发展,甚至认为外国小说中也有义法。林纾的文学理论批评是对桐城派的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论桐城派与清代政治、文化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桐城派的运虽然与清王朝的国运相始终,但是不能因此认定桐城派为清王朝的御用人。在思想内容,学体裁和学风格等方面,桐城派的章与清王朝所提倡的都有所不同,对于程朱理学,桐城派主要是从学术研究和高尚人格方面来提倡的,与清王朝提倡程朱理学的目的,内容也有所不同,桐城派作家生活于社会的中下层,他们是在对当时的政治失望以后,投身于学创伤的。  相似文献   

19.
贺涛为吴汝纶、张裕钊弟子,桐城派后期重要作家。为文重辞章,长于议论,富有气势,多用人物语言来组织文字,使文章内容充实而有起伏跌宕之妙。  相似文献   

20.
阳湖派受桐城派影响而又能别开生面.就文章史的展开而言,阳湖派的定性与得名更能体现清代骈散并兴的历史契机.阳湖派的“文体不甚宗韩、欧”,既表现出折衷通变的动向,也是谋求文章学新典范的可贵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