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师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内外高校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但现实中却存在着"学校重视、学生漠视、教师敏感"的情况,问题的症结可能就在于学校、教师、学生三者问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了学生评教中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厘清评教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采取措施有效规避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乐知舟教育"在近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共培养了学生十万多人次。在教学实践中,家长们会根据需求的不同及选择课程的不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一位"与众不同"的妈妈带着孩子走进了"乐知舟教育"。孩子3岁8个月大了,妈妈带着她专门来了解"乐知左右脑开发课程"。负责接待的老师先向她们介绍了左右脑的不同分工:左脑负责语言、数学、逻辑、常识、听觉记忆等;右脑负责图形、空间、规律、创意、视觉记忆等。同时也让宝贝儿体验了"乐知左右脑开发课程"带来的神奇效果:十个完全不相关的词语,只用了短短的二十来分钟,孩子就能够按  相似文献   

3.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不是谈启发教育,将其中的"不启"、"不发"理解为不去开导、不去启发,或是望文生义,或是偷换概念。其正确的解释是:学生不具备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就不能理解问题的意思;不具备口欲言而未能的心态,就不能将问题表达出来。其主旨是强调为学者求知求能的好学精神对学习成效的重要意义。在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重温并正确理解"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名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使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能自学的一定让学生自学,学生能自己讲的尽量让他们讲,要突显他们的主体性。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还要把握好三个"不讲";学生暂时难以读懂的"不讲";"非语文"的不讲;偏离文本价值取向的不讲。  相似文献   

5.
信息不对称理论视角下的高校学术评价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学术成果评价过程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学术评价过程中实际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学术腐败的产生部分源自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提出了解决学术评价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策略:强化信息公开,使学术研究的信息真实、全面、有效;建立对研究主体的声誉奖惩制度;建构研究主体与团体"激励相容"的学术评价制度;加大对研究主体"初始信息"评价的比重.  相似文献   

6.
借鉴"生活世界"的信息,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利用问题信息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利用最新科技信息,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力,从而让初中物理教学不断走向高效、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正>1.要让学生明白倾听的重要性。什么是倾听?就是凭借听觉器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素质。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让别人明白;听是尊重别人,弄懂别人的意思;说要大胆,听要专心。2.要让学生紧"盯"教师或黑板。学生要"看"清课堂上的非语言交流信息,如教师的手势、眼神、板书等。同时,要以点头、摇头、微笑等形态和教师进行交流,不要低着头,更不能左顾右盼、交头接耳。  相似文献   

8.
<正>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之间要产生和谐"共振"的效应,需要教师审时度势,运用高超的"调控"技艺,才能比较精确地测度学生信息的接受量,使教师输出信息的频率与学生接受信息的频率一致。学生感知信息的过程具有外显性,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外显行为做出判断,准确地透视学生的学习心态,通过调控达到构建和谐生物课堂之目的。1规避盲从,实施"三调"1.1 "调速"教学节奏会影响教学效果。教学速度过快,易使学生紧张、疲劳、焦虑,往往会出现认知困境;速度过慢,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精神松懈、兴趣淡漠;即使速度适中,若匀速不变,没有起伏,也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怎样才能做到张弛相间、变而有度、稳而有  相似文献   

9.
曹雪芹 《辽宁教育》2013,(6X):84-84
<正>一天在学校餐厅吃饭的时候,一个学生突然过来问我:"老师,在我们班,你最喜欢谁?"我有点惊愕,又觉得有点好笑,我惊愕于学生会问出这样的问题;觉得好笑是因为孩子们确实都很在乎老师到底喜欢谁。于是我拿出一贯的豪爽:"那,当然是全都喜欢!"不料学生对我这句话很不满意,马上反驳道:"不可  相似文献   

10.
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关于课程知识一定程度的信息不对称是“好的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持续地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维持课堂上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状态。同时,要优化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课堂教学的信息交流环境。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19,(71):92-94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教师的教学方式是师生直接交流的必备途径。本文从小学英语绘本教学"创想"课堂的教学理念出发,探寻富有创造性和新颖性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想",是引导递进升华;是一种智能拓展;是一种文化底蕴;是一种闪光的震撼。让充满"创想"的教学方式成为课堂的催化剂,使课堂教学真正贴近学生,为学生所"想",为学生所"创"。  相似文献   

12.
<正>一次课间,我正与低年级老师聊天,几名一年级的孩子跑来向老师汇报,某个孩子违反校规了。老师听后笑眯眯地说:"知道了,老师马上过去处理。"可是过了五分钟,这位老师仍没有起身去解决问题的意向。我忍不住问,"你不是答应学生处理的吗?怎么还不去啊!""你还当真!这些孩子一天报告十几次。没有必要每次都处理,我只是随便说说。你一直教高年级,你不知道这学生来报告有多烦?时间长了,他们就不会来了。"同事无奈地解释,然后回办公室了。一会儿,我碰到几个高年级学生,就故意问,  相似文献   

13.
<正>2003年,教育部制订的《普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把"提升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作为课程的第一理念,强调:"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4.
许多老师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课堂上丢出一个问题,学生并非"一石激起千层浪",小手直举,小手如林,而是像一块石头扔在地上,没有任何反响,激不起丝毫浪花。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启而不发"。这种情况相信好多老师都有类似经历,面对学生的"启而不发"我们应该反思:一、学生为什么会启而不发;二、如何化解这种尴尬的局面;三、如何避免启而不发的情况出现。本文将从如何避免数学课堂上的"启而不发"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请到我的家乡来——"洈水一日游"规划表》的教学,采用"情境导入,感知家乡美;探究学习,憧憬家乡美;交流评价,畅谈家乡美;拓展延伸,宣传家乡美"的教学脉络,通过探究认识表格、设计表格、填写表格、优化表格,激发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浓厚兴趣,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感受家乡之美,用乡土文化滋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操作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它培养学生的接受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与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它是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开好上好这门课才可使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时代主题相一致。传统的"教师讲授方法、学生操作练习"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自主"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师生的欢迎。"自主"探究式教学即教学中本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辅导帮助者"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现3个环节,即"三学":兴趣导入,学生"欲"学;迁移探求,学生"会"学;展示评价,学生"乐"学。就以一堂Word的综合应用课为例,具体地来谈谈。  相似文献   

17.
"扶不扶"的社会争论反映了现行公德教育存在以下不足:固定化的思维方式,抹杀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脱离社会实践的公德教育,抹杀了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以自我为标尺的公德权威教育,抹杀了学生对问题的探索意识。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重构社会公德教育:以市场为导向构建探索式公德教育机制;将教育机构推向市场,深化公德教育体制改革;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公德教学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8.
刘颖 《幼儿教育》2012,(33):14-18
当前学前教育市场存在着典型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家长在评价学前教育质量时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学前教育信任品的特征导致家长很难获取托幼机构质量信息;同时,家长考察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动机还会受到除质量以外其他因素的影响。要将学前教育市场"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消极影响最小化,政府需要积极介入,承担必要的职责,以合理的制度设计来解决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 面对信息给予题,不少学生倍感棘手,究其原因,在于对试题给予的信息不会筛造,或对有效信息捕捉不准,或不能准确把握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主要是受知识的储备量及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的影响),或者是对隐含信息挖掘不到位,等等。因此,在备考复习中有必要对学生加强此类试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信息转换能力,传授信息转换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解决这类问题的能力。现结合教学实际,就"信息转换"的基本方法做一简单归纳。  相似文献   

20.
<正>一是要给予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体验科学的魅力。如在引导学生探究"声音"的教学中,教师提问: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声音是怎样传播的?声音为什么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弱、有的强?声音的高和低、强与弱是怎么变化的?学生会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这时,我顺势启发,并拿出音叉让学生敲击体验。学生学习兴趣异常高昂,知识信息交流密集,在和谐而热烈的"思维对撞"中爆发出闪光的火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