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释"尹"     
“尹”作为治理、董正讲时,常表示治理政事。但据“尹”的甲骨文和古文形体看,“尹”的本义应为治兽,引申为治理政事,又引中为治理政事的官吏。“尹”在古代的常用文献义是职官名,作为职官名,“尹”与“君”在音义上有密切的联系。“尹”又假借为“筍”字,表示诚信之义。“尹”作为姓氏与“尹”的意义也有联系。  相似文献   

2.
“禽”、“兽”词义的发展有相似之处,都是由捕猎的动作引申出捕猎的对象,但两者的所指又有不同之处:前者有时单指鸟,有时单指兽,有时兼指鸟兽;后者仅指四足的动物。“禽兽”是“禽”和“兽”的总称,有时又是偏义复词,单指“兽”。  相似文献   

3.
本拟从思维逻辑角度探讨傅雷提出的“神似”翻译理论,借用中国哲学中有关言、意名题,形、神命题和中庸之道来阐释“神似”理论,找出其哲学理据,并认为傅雷的神似论符合哲学思辩规律,为后期的翻译理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关于"上"、"上头"的后置词表原因用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兰 《台州学院学报》2004,26(4):41-42,54
汉语方位词“上”、“上头”的表示原因、原委的非汉语用法见于元代直译体,源于对译蒙古语的后置词。在直译体的渗透下汉语文献亦使用之。辞书对此用法的收列与释义存在问题:失收或误释;书证晚出或无代表性;词性标识不一。  相似文献   

5.
诗人的洞庭     
从未去过洞庭湖。最早让我记得洞庭湖的,是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上那脍炙人口的描写:“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相似文献   

6.
出土战国文献中出现疑问代词“何”的主要有《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郭店楚简》、马王堆汉墓帛书中的《战国纵横家书》、银雀山汉简中的《孙膑兵法》,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讨论了出土文献中疑问代词“何”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  相似文献   

7.
“兴”的本义是有所托、寄,“赋比兴”之“兴”和“兴观群怨”之“兴”用的都是引申义。前者的意思是“托事于物”,后者的意思是“托事于《诗》”。“兴观群怨”的具体意思是依托《诗经》发表意见,借此观察彼此的心志,互相交流思想情感,并对他人进行怨刺。春秋“称诗”分赋《诗》、引《诗》两种形式,“兴观群怨”对二者都是适用的。前人或认为“兴观群怨”乃指作诗或读《诗》而言,这种看法是颇需斟酌的。  相似文献   

8.
乐山话中,“dai^13”(音代)和“da^42”(音打)这两个音在人们口头使用频率极高,它们的用法都相当复杂,本文描写了这两个语音在乐山话中所表示的多种语法意义,并从历时的角度梳理这些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它们极可能有着共同的来源。  相似文献   

9.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政治的腐败,致使文学不得不对政治进行某种“过度补偿”。在这种“补偿”过程中,文学把自身当成一种宣传的工具,而遵循“大众传播”的话语规则:为了扩大宣传的实际效果——扩大受众面——于是以所谓“大众语”来替代知识分子具有先锋性的话语形式“白话文”。以所谓的“民族形式”来取代西方的文学形式“fiction”等。但这一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文学自身的扭曲、变形,使其成为“非文学”甚至“反文学”。同时,这种对“民间”的想象,还建构起了一个左翼文学的鸟托邦,从而使得一切非文学、反文学的东西,都得以合法化、主流化、权力化了。“工人文学”是中国文学中文学水平最低的一种,但它上有左翼文学的话语资源,下有改革文学、现实主义冲击波等的变相继承。今日虽已边缘化,仍值得深入研究。文章以对“工人文学”的研究木曷橥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退行”过程。  相似文献   

10.
“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在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对传统的验证型实验——“核型分析”实验进行教学改革的新途径,分析了运用“学导式”教学法后取得的教学效果,阐述了作者在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体会。  相似文献   

12.
读鲁迅的作品时,细心的读往往会发现鲁迅常常把“介绍“一词写作“绍介”,如在《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在提到创办朝华社的情况时说“目的是在绍介东欧和北欧的学,……。”可是,在鲁迅其他作品中,有时也用“介绍”一词,甚至有时还会出现“介绍”和“绍介”交替使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洞庭鱼米乡     
我的家在洞庭湖旁。洞庭湖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祖  相似文献   

14.
谨防课堂教学中的"马太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太效应”是一个来自《圣经》的故事。其大意是人的有些行为有时可能导致富的更富,穷的更穷,形成“锦上添花”,但不是“雪中送炭”,不是“劫富济贫气而是“劫贫济富”。这个故事说明在实际生活中,有时我们的某些行为可能有意或无意地导致一些类似使“富的更富,穷的更穷”情况的出现。这种现象有时是违背我们的初衷或本意的,甚至是有害的。在我们学校课堂教学中,也存在此类效应。  相似文献   

15.
受哲学中主客体关系思维模式的影响,教育理论对“我”与“身体”、“灵”与“肉”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我”、“灵”优位于“身体”、“肉”,多种思维方式体现在教育理念、管理方式、教育实践活动中,致使教育中的“个体精神”、“无根”、“漂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坐”与“座”等几组词的辨析,说明汉字在使用上不应该破坏原有的理据。  相似文献   

17.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无序”和“有序”是共存的。其中,“无序”根据其外在表现可分为两大类:可预见的和不可预见的。前者的成因主要有二:其一,教学互动中信息流通不畅;其二,某些特定的教学行为触发了学生的兴奋点。后者即通常所说的突发事件,其产生主要源于作为教学主体的师生的复杂性。对于“无序”,教师应持“包容”的态度,即在加强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的基础上,教师应克服由“无序”的不确定性引起的焦虑和恐惧心理,正确认识“无序”与“有序”的关系,并正视“无序”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做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工作,要从教材建设入手,突出一个“新”字,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知之,更信之;还要加强“三进”工作力度,使学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知、信、行”相统一。  相似文献   

19.
古代汉语中的"吾"与"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析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是有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20.
许多语言学著作把“夏至”和“冬至”分析为“主谓式”的合成词,这主要是因为把其中的语素“至”理解为“到”的意思。这种分析是错误的。古代历法以及相关的文献材料和训诂材料都认为,其中的“至”应该是“极端”的意思,“夏至”和“冬至”应该理解为“夏天的极端日”和“冬天的极端日”,那么“夏至”和“冬至”就应该是“偏正式”的合成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