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产城融合"战略与城市发展间的关系为视角,以江苏省吴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为"吴中高新区")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破解城市发展路径的实践为例,论证了"产城融合"发展是苏州加快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美丽幸福新天堂的必然选择,剖析了吴中高新区"产城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与成效,提出了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高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思路与对策,以期为其他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完整产业链条的搭建,同时需要较高城镇化水平的产业园区作为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然而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是我国高新区发展的普遍弊端,旨在建立适用于高新区的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基于高新区产城融合的互动机制与影响因素,结合城市子系统理论,引入产城融合分离系数,以56家国家级高新区为样本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因子分析建立了高新区产城融合度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8个三级指标,并用熵值法为各类评价指标赋权重,最终取得各高新区的综合得分和排名。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国家高新区存在城镇化滞后,城市功能缺位,以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的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区,合肥高新区经过近20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完成了以要素集群为主导的"一次创业",目前正面临着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导的"二次创业"。文章运用SWOT法,分析了合肥高新区在"二次创业"中面临的机遇和威胁及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找出"二次创业"的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总结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因素,就如何突破当前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更好的进行高新区建设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文章总结了国家高新区30年建设的历史过程和发展成就,评价和揭示了建设国家高新区的国家作用和历史意义;深度剖析了国家高新区在新时代面临的挑战和转型发展规律;提出了国家高新区三次创业"创新经济体"的建设目标和建设思路,并结合高新区的现实发展提出了新时代建设的重点推进方向与举措。  相似文献   

5.
高新区"二次创业",特别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对国家高新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从高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育与提升出发,构建高新区创新与创业环境的要素。  相似文献   

6.
<正>国务院批准设立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对济南高新区来说意义重大,这是国家对济南高新区自主创新发展的支持,也是济南高新区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济南高新区将借此东风,加快"再次创业"发展步伐,争做济南"四个中心"建设主力军,抢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新高地,努力在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方面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做出示范。济南高新区将依托中心区、综合保税区、高新东区、高新北区、创新谷五大片区,构建以"智能装备城、生命科学城、齐鲁智慧谷、齐鲁创新谷"为核心的"两城两谷"产业格局。智能装备城,以"核心技术产业树"作为产业链、价值网构建模式,围绕网  相似文献   

7.
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正处在由产业主导中期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过渡。本文就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发展提出管理体制创新战略、创新体系构建战略和技术产业集群战略三个主要战略。同时,提出了构建科技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两个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正处在由产业主导中期阶段向创新突破阶段过渡.本文就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发展提出管理体制创新战略、创新体系构建战略和技术产业集群战略三个主要战略.同时,提出了构建科技产业政策和科技创新与产业集聚互动发展两个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对高新区创新体系的探讨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区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尽管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实践和探索,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但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特别是近年来,新的形势对高新区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全国而言,高新区普遍进入"二次创业”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实现"两个转变”,是高新区的现实选择,而适时建设高新区的创新体系,已成为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从高新区阶段发展规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高新区"二次创业"的四阶段理论,并根据温家宝总理提出的高新区"四位一体"定位,探讨了衡量高新区"二次创业"能力的"四位一体"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35):I0003-I0004
科技、金融、产业的快速融合,为济南高新区的"三次创业"提供了新动力,使得创新驱动展现出新态势。2014年,济南高新区预计完成国内生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同比增长11%、10%和13%。  相似文献   

12.
产城融合是世界一流科学园发展的普遍规律,但初始条件、驱动力和发展路径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特色的产城融合实践。通过对硅谷和新竹这两个世界上成功的科学园的比较研究,系统揭示了两者在产城融的动力机制、融合模式以及发展动态方面的共性和特殊性,从而为中国国家高新区深化产城融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推进金融、科技、产业和城市的融合创新发展,是地方政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经济结构调整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也是建设现代科技工业城市和创新型城市的有力保障。基于"金科产城"融合的视角,结合肇庆国家高新区发展现实情况及困境,提出了"三链两化一体"的融合创新发展模式及具体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高新区是推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创业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载体,已进入"三次创业"阶段。高新区效率测量既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需要,也已经成为科技评价研究的热点主题。将经典二次相对DEA模型同超效率DEA模型进行结合,建立基于二次超效率DEA的高新区经济效率测量方法,在名义经济效率基础上挖掘高新区真实经济效率。以2015年、2016年高新区数据为例进行了方法验证与实证分析。研究表明,高新区名义经济效率的主要驱动因素同所在城市或区域的环境、发展特征相关,高新区存在研发投入驱动型、人力资源驱动型和资产驱动型等;具有高真实效率的高新区在全国的分布较为广泛,同其自身发展战略、路径选择与资源转化能力密切相关。综合名义效率与真实效率分析,山东省高新区效率不平衡性较强,进一步从优化山东省高新区资源投入与输出转化方面获得了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高新区在发展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在发展定位、产业结构、发展环境等方面显露出来的问题,就促进我国高新区的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实现高新区“二次创业”,提高我国高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实施自主创新,推进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高技术企业的"栖息地",一批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高新区的民营科技企业已经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较大规模的大型企业集团,众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也在高新区不断孵化。高新区科技型创业的发展,增加了掌握高科技知识的劳动者的就业机会,推动了劳动者就业结构的高层次化。我国53个国家高新区企业数已经突破3万家,2003年工业总产值1.7万亿元,创造了近400万个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7.
史普润  李昆  贾军 《科研管理》2019,40(12):21-30
高新区作为国家高新技术创新发展的前沿,它的创新效率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高新区可以借助平台理论来指导自身中介作用的发挥。本文构建了高新区创新平台运作模式的理论模型,运用三阶段DEA模型的思想验证了高新区创新平台效应的存在性及其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新区平台化创新的演化过程包含了域内和域间两个层次;平台效应是导致经典BCC模型效率估计偏差的环境因素之一;创新平台效应存在于高新区的域内和域间;2013年高新区创新平台效应尚未完全显现,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因此建议政府扩大宣传、提升园区规模,吸纳更多创新主体;建立良好的创新平台互动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和吸引力度;支持创新平台领域的相关研究。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深刻认识平台在促进创新效率方面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促进高新区平台理论及应用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发展途径进行分析,提出管理体制与运营模式创新、产业政策与园区功能创新、产业集聚与产业结构优化以及知识溢出与创新体系建设等发展途径,为我国高新区“二次创业”提供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内江科技》2014,(3):31-31
<正>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以及美国AECOM公司、德国鲁格建筑设计事务所等国际、国内知名规划设计机构,采取全新的规划设计理念,运用先进的设计方法和手段,进行内江新城各项城市规划设计。二、按照"两化"互动、产城融合的要求,明  相似文献   

20.
正武汉东湖高新区,自1984年开始筹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重要使命之一是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30年来,光谷坚持走自主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之路,从"一条街"到"一座城",从"一束光"到光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医药、新能源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集聚格局,从一颗创业种子到4万家企业聚集……武汉东湖高新区选择集中有限资源打造特色产业,叫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