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尔扎克为《巴黎杂志》创刊号写一部中篇小说。小说所描写的主人公是一个有天才的人,过着不安定的生活,受着奸恶贪婪者的欺诈、剥削,最后死于饥饿和贫困中。巴尔扎克为了给这个人物找一个和他命运相称的名字,苦苦思索半年,仍然毫无结果。他相信小说人物的姓名不能硬造,只能去发现。有一天,他走在巴黎的街上,突然发现有张广告牌上写着一个裁缝匠的姓名——马卡。他豁然开朗,就以  相似文献   

2.
早在三年前,有个学生问我,在《守财奴》中,巴尔扎克对葛朗台的称呼有好几个,为什么一会儿用这一个,一会儿又用另一个?仔细一看,巴尔扎克在小说中刻画葛朗台时,以葛朗台、老头儿、他、箍桶匠、好家伙等名称交替使用,使人读后不由自主地惊呼:好家伙,他葛朗台老头这一个箍桶匠!这确实是一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问题. 首先,这是巴尔扎克在小说创作中的自觉追求.巴尔扎克总是在人物的性格与其称谓之间寻求某种契合,某种隐义联系,因而非常重视人物的命名.据戈日朗在《巴尔扎克怎样给人物取名字》中回忆:巴尔扎克在动笔写作一部中篇小说前,曾  相似文献   

3.
巴尔扎克用人物形象作为容器来包容他那高深的思想。他描绘了人物的每一个细节,他的人物描写精确到即使被拍成电影也不会比小说里描绘得更生动形象。同时巴尔扎克是一个十分称职的雕塑家,他雕刻出的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本文主要以高老头为例分析巴尔扎克人物塑造艺术的四个方面: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结合、虚实结合的辩证方法、丰富的修辞方法、典型人物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4.
闲时读书,曾读到过一则巴尔扎克的轶事。有一年,巴尔扎克写了一部中篇小说。内容是,有个知识分子,虽然颇有才气却不被社会认可,只能在反复拼搏后极凄凉极无奈地死去。小说写好后,主人公的名字却迟迟未定,因为巴尔扎克一定要给他起个"足以代表他的一切"的名字,决不能随意为之。巴尔扎克反复思考,不仅查  相似文献   

5.
陈亦权 《成才之路》2009,(28):I0001-I0001
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1829年。巴尔扎克出版了一部描写旺岱地区共和国军队扑灭保王党叛乱的长篇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小说一出版就轰动了文化界。但是也有人对这部作品很不以为然,甚至有许多人对这本书发出了不认同的声音。有一次,一位名叫萨乐毫姆的读者从里昂给巴尔扎克写了一封信,说:“你那《最后一个舒昂党人》算是什么作品,你到底会不会写小说,你审视过自己的观点吗?”之后在信中把他臭骂了一顿。巴尔扎克看完信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给萨乐毫姆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6.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19世纪著名作家,法国现实主义文学成就最高者之一。他创作了合称《人间喜剧》的91部小说,有2400多个人物,是人类文学史上罕见的文学巨匠,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巴尔扎克出生于法国都兰地区图尔市的一个普通家庭。巴尔扎克是长子,但很少得到家庭的温暖,出生不久父亲把他送给别人抚养,长大后进人教会学校寄读。小时候巴尔扎克的成绩不好,在一次只有35名学生参加的会考中,竞名列第32名,因此父母和教师都没有对巴尔扎克抱什么希望。  相似文献   

7.
在评价巴尔扎克小说《高老头》中的贵族人物的时候,恩格斯的这一段话是经典性的,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不错,巴尔扎克在政治上是一个正统派;他的伟大的作品是对上流社会必然崩溃的一曲无尽的挽歌”;“当他让他所深切同情的那些贵族男女行动的时候,他的嘲笑是空前尖刻的,他的讽刺是空前辛辣的。”“他看出了他心爱的贵族们灭亡的必然性,从而把他们描写成不配有更好命运的人。”遵循这一条线索,我们分析这篇小说时就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从而对贵族人物的性格有一个基本的看法。 巴尔扎克天性过于活跃,面对人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他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了各色人等的心理状态。他“发掘恶习,揭露热情”,将大动荡时期的巴黎社会、法国社会,其实也就  相似文献   

8.
1834年,巴尔扎克出版了《高老头》一书,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一幅剪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通篇小说中,作者竭力渲染了高老头的超乎寻常的爱女之情。只要能看到女儿一眼,听到女儿叫一声“爸爸”,他就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忍受一切苦难。因  相似文献   

9.
奥诺雷·德·巴尔扎克(1799—1850)是法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另一位法国文学大师雨果在巴尔扎克的葬礼上这样说道:“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一个;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法国著名的文艺批评家和文学史家泰纳在其《巴尔扎克论》中评价道:“巴尔扎克跟莎士比亚和圣西门三人形成了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人性的最丰富的文献馆。”自然主义小说大师左拉也将巴尔扎克誉为“天才的创作家,未来文学最强有力的工匠。”巴尔扎克以庞大的作品总集《人间喜剧》,为…  相似文献   

10.
一次,一个朋友来到巴尔扎克家,还没进屋,就听见巴尔扎克正在同什么人激烈地争吵着:"你这个恶棍,我要给你点颜色瞧瞧!"那位朋友推门进去,看见屋子里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他是在  相似文献   

11.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  相似文献   

12.
【阅读导航】 《高老头》发表于1834年,是巴尔扎克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的社会状况,最能代表巴尔扎克批判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创造的“人物再现法”——让一个人物不只在一部作品中出现,还在以后的作品中连续不断地出现,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人物性格形成的各个不同阶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构成了一个整体,成为《人间喜剧》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巴尔扎克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文学巨匠,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在他的一生中,一共写了九十多部小说,他把这些作品合起来,叫做《人间喜剧》。有人这样赞美他: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他用笔来完成了。他为法国文学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相似文献   

14.
巴尔扎克毕生都处在高度紧张的写作之中,有时甚至能够达到神魂颠倒的地步。一天清晨,他要外出散步,为了不让来访者久等,便用粉笔在大门上写了两行字:“巴尔扎克先生不在家,请来访者下午再来!”他一边散步,一边构思着自己所写的小说的情节和人物。走着走着,忽然感到饥肠辘辘,便转身往家门口走去。当他上前开门时,不经意间看到门上那两行粉笔字,很遗憾地叹  相似文献   

15.
巴尔扎克的辉煌艺术的最高顶点,是他的人物塑造。巴尔扎克大大开拓并丰富了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提供了从肖像描写到内心刻划、从描写人物的环境到展示人物言行的全面的艺术经验,使得在小说中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将自己的作品定名为《人间喜剧》。《人间喜剧》包含着一部封建贵族的没落衰亡史和一部资产阶级的罪恶发迹史。二者是有机联系,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九三四年发表的《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被称为《人间喜剧》的序幕。 小说以一八一九年底和一八二○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基本平行而又间或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面貌。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塑造了一个“父爱”的典型——高老头。虽然高老头和他两个女儿的故事是作者用心铺陈的主要典型事例,但高老头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事实上本书真正的主人公是拉斯蒂涅,真正的主题是拉斯蒂涅的学习社会。  相似文献   

17.
文豪的幽默     
<正>有一次,巴尔扎克的朋友去看他,在门外就听到他在屋里大叫:"坏蛋!我要让你好看!"那声音激愤、高昂。当这位朋友推门进去时,发现屋里只有巴尔扎克一个人。原来他正在对他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大喊,斥责那个人物的卑鄙(bēi bǐ)行为。德国大诗人海涅是犹太人,常常遭到无理攻击。有一次晚会上,一个旅行家对他  相似文献   

18.
品读鲁迅的作品.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尤其是人物的姓名。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人物姓名的语言运用上看,他力求用较少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涵。从修辞上看.他在给人物命名时采用了多种多样的修辞方法。通过姓名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人物姓名是我们理解鲁迅小说的一个独特视角。鲁迅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包含着丰富的内涵.反映出鲁迅小说创作的严肃性和深刻性.是我们走近鲁迅的又一途径。  相似文献   

19.
巧合,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构思情节的一种手法,它是对生活偶然性的一种巧妙的运用。巴尔扎克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作家们精心构置事件的“巧合”,将生活中种种现象与人物的活动放到特定的情境中去生发,去碰撞,去展现生活的韵味和内涵,从而使文学作品有一种令人欲罢不能的艺术诱惑力。它可以把互不关联的故事串连起来,可以让素不相识的人走到一起,使人物进入一个崭新的环境之中,从而充分展现人物性格,制造矛盾冲突,这就让读者不得不投入到作品中,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幸福着他的幸福,悲哀着他的悲哀,在不知不觉中走近…  相似文献   

20.
1834年,巴尔扎克出版了《高老头》一书,这是他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小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高老头和拉斯蒂涅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真实地勾画出波旁王朝复辟时期法国社会的一幅剪影。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在通篇小说中,作者竭力渲染了高老头的超乎寻常的爱女之情。只要能看到女儿一眼,听到女儿叫一声“爸爸”,他就可以付出一切代价,忍受一切苦难。因此一些评论家们就认为高老头的父爱“表现了人类崇高的感情”,是使人看了“惊心动魄”的“伟大的感情”,朱维之先生主编的《外国文学简编》持的就是这种观点。另外华中师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