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9 毫秒
1.
“皇考”一词常出现在各种古籍文献中,《离骚》中就有“朕皇考曰伯庸”一语,对于此句中“皇考”的释义,学界多有不同的解释。通过对“皇”字与“考”字在词中的意义、“皇考”一词的指称对象,以及其发展演变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此词。  相似文献   

2.
清末况澍的集《诗》“七夕”诗,通过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吟咏,表现了对由于政权、族权、门第观念、封建礼教的原因而造成的青年男女爱情悲剧的同情。此诗集《诗经》之句,多作灵活理解,颇合古人“赋诗断章,余取所求”之义,也反映了《诗经》在近代慢慢被除去“神圣经书”的光环情况下学者们对它的态度的转变。又将织女同反映秦人早期生活环境、产生于今甘肃礼县东部的《蒹葭》一诗联系起来,无形中将其地看做织女生活之处,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3.
九义教材无论是在知识的传递还是能力的培养上,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很高。而“看图学词学句”这类课是低年级教材中出现的一种新课型,不少教师把它当作普通的阅读课进行教学。因此,本文拟以《奇妙的眼睛》一课为例,谈谈对“看图学词学句”教学的体会。一、整体感知画面,建立初步的词句概念  相似文献   

4.
词产生于唐,鼎盛于宋。提起宋词,人们自然会想到苏轼。他把词从晚唐、五代的窄小范围里解放出来,开拓了新的广阔天地,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是北宋词人中的名家和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而东坡是被列在少数几个“有篇有句”的词家之中的。况周颐在《蕙风词话》中说东坡是“一代山斗”。元好问说:“自东坡一出,性情之外,不知有文字,真有‘一洗万古凡马空’气象。”这些评价,虽有言之过实的情况,但东坡出而词的面目为之一新,却是的确的。苏轼对词的最大贡献,是把词的思想内容从过去倚红偎翠的所谓“艳科”的狭小天地内解放出来,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词由于历史的复杂原因,从它诞生之日起,  相似文献   

5.
乐府诗《陌上桑》“为人洁白析,鬑鬑颇有须”句,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的《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释为:“此二句言夫婿白面微须,外貌俊伟”.这似乎已属定论.但我认为,这种解释是失之偏颇的.因为照那样理解,罗敷极言赞美的夫婿,只不过是个才貌出众地位显赫的人.这既不符合罗敷的性格特点,又悖于古代女性择偶以“德、才、貌”为准,尤其重视“德”的习俗,也有碍于作品对“五马太守”评击的深度.  相似文献   

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宋朝文学家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自古以来为人们所传颂,甚至做为坐右铭,今年高考作文就以此句为题.关于对它的解释,一向众说纷纭,欠妥之处常有.就拿《中学语文课本》来说,它对此句是这样翻译解释的:“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这里把“先”译作“在……之前先”,我认为是不妥当的.我理解,“之前”和“先”是一个意思,也就是说译文把原文的“先”译重复了.照《课本》的翻译,人们就会产生疑问:到底“先”是修饰“天下之忧”的呢?还是修饰“忧”的呢?再者,前一分句的“而”字也没有着落.  相似文献   

7.
前几年,《中学语文教学》曾载文对兼语短语作谓语(原兼语式)与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区别开展了讨论。程观林和盛文澜两同志都先后举了“热烈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一例进行论证,并以该句的前一动词“祝贺”含有“促成”意义,“取得圆满成功”是前一动词“祝贺”所期望产生的连锁反应为理由,把它鉴别为兼语式。 “热烈祝贺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究竟是兼语短语作谓语还是主谓短语短语作宾语,我们不妨先弄清“祝贺”一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它是大会召开前的预祝呢?  相似文献   

8.
对春秋战国之际田氏“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历来解释为大斗(田氏家量)贷放,而以小斗(齐通行的公量)收进。这是把它当做一种债务关系来看待了,结果产生许多无法解释的矛盾。近年有人对此做了一些新的辨析,如陈植锷释“收”为“征收”,即是说田氏家族采用齐通行的公量收取田税(见《杭州大学学报》1980年1期《‘大斗出,小斗入’辨》),极是。但这只解释了后一句。前一句“以家量贷”(即“大斗出”)应怎样理解呢?关键在“贷”字。“贷”今义指借入或借出,实则“贷”並非只“借”一义。“贷”字不见于甲骨、金文。《说文》释“贷”为施,段玉裁注谓:“我施人曰贷也”,此为“贷”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收释了“缝绽”一词,释义为“缝补破绽”。所举例句是清纳兰性德《鹊桥仙·七夕》词:“乞巧楼空,影娥池冷,说着凄凉无算。丁甯休曝旧罗衣,忆素手为余缝绽。”笔者以为不确。我们先看下面例句:《佛本行集经》第59卷:“又于一时,摩尼娄陀数数缝绽诸衣裳等,又时五指总持五针。”此句中的“缝绽”后面带有宾语“诸农裳等”,显然“缝绽”不能以“缝补破绽”来解释。这句话中的“缝绽”为“缝补,缝”义甚明。这从原经下文中亦可看出。《佛本行集经》第59卷:“摩尼娄陀缝此衣时,其针线脱。尔时长老摩尼娄陀独自唱言:‘世间谁乐欲作功…  相似文献   

10.
努 力 “努力”释作尽量地使出力气,如《汉乐府·长歌行》中的“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此义项现代汉语中仍在继续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努力”一词在中古,特别是汉魏六朝的诗文中,它还有保重、自爱的意思。例如: 《文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被抛弃的事就丢开不说吧,只希望在外的人自家保重。(“努力加餐饭”一句,既可如译文那样看作是勉励游子的话,也可看作是自慰之语。看作自慰,意思就是“我还是自己保重,多吃点东西的好。”不管哪一种看法,“努力加餐饭”都不能解为“用力地多吃饭”。在这里,  相似文献   

11.
本文就“能”、”可”、“欲”、“敢”等词的用法,对《左传》一书作了调查,在此基础上提出:自《马氏文通》问世以来,这些词被人们认为是助动词,其语法功能是帮助动词的看法是不对的;实际上它们也是动词,具有一般动词的基本属性;因为是表示“能愿”的动词,它们还必然地、经常地以动词或动宾词组作宾语,这是和一般动词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说:“者”字是一个特别的指示代词,它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动词词组的后面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的事物”。还列有“词气词‘者’”一项。 这大体代表了语法的一般说法。 郭锡良、李玲璞主编《古代汉语》将者字结构分成两类:  相似文献   

13.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14.
读以致用     
一个成语叫“学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学习。我这篇文章的标题,将“学”改为“读”——读以致用,意思是:为了实际应用而读书。当然,读书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今天,我是一名有50多本著作的作家、学者。我之所以能在文学创作和研究方面取得一点业绩,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阅读成就了我。我小时候,开始作文总写不好,觉得写作文很难,并由此产生了惧怕心理。后来在外地教书的父亲给我寄来了两本书,一本是《模范作文》,一本是《新尺牍》(书信集)。我认真反复地读了这两本书,将书里的“好词好句”乃至“好的段落”摘抄在小…  相似文献   

15.
把几个词或短语并排平列使用,词或短语就是并列成分.关于并列成分之间的关系,许多语法书都讲过,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不过语法书多是语焉不详,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句子里边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用一个名目或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汉语语法分析问题》)结合语言实际,细审并列成分的许多用例,就管见所及,并列成分与不同的词语搭配,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有不同的变化.这一点尽未引人注意.究竞并列成分与哪些词语搭配,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何等变化?探寻这些问题或许是细枝末节,察察为明,但对理解和运用语言不无助益.  相似文献   

16.
树丫 《阅读》2006,(12)
小书虫在学习《最大的麦穗》一文时,对麦地、人生、苏格拉底这三个关键词语做了重点研究。让我们看看小书虫所做的读书卡片吧——【走过麦地】这是怎样的麦地呢?“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因为是“大熟的季节”,所以一★配合苏教版第11册第24课《最大的麦穗》定麦浪翻滚。句中“满”写出了麦穗的多,而“沉甸甸”则写出了麦穗的大。因为麦穗的“多”与“大”,所以要找出“最大的一穗”必定如沙里滤金。一句简单的描写,却为下文弟子们“两手空空”埋下一个伏笔——弟子们并不是不认真,而是实在难以定夺。看来,读书得学会从…  相似文献   

17.
明末清初是词由衰转盛的复兴期,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极有影响力的词学家,也涌现了许多优秀的词学理论著作。李渔、王士祯都是清初著名的词作家,但二者的词作有不同的倾向,李渔《窥词管见》中的词作有较大的曲化成分,王士祯在其词作《花草蒙拾》中体现了他早期的“神韵”观,有诗化倾向。此二者及著作不仅推动了词学复兴,也对后世词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文化缺省”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而这种困难多由文化负载词来体现。在翻译中,译者需要格外注意这一类词汇,选择合理的翻译方法帮助读者更有效地理解译作,从而加深对原作的认识。本文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例,探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同时对林译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9.
我从离骚、九歌和九章等屈原的作品搞出下列十多组诗句;每一组包括一句、两句到四句不等。对这些诗句的解释我阐述自己的看法,是由于我对别人对诗句中某些词的解释多少不能同意。 一、余既不难乎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王逸针对头句注:言我竭忠见过,非难与君离别也。以难字注难字,今人容易误会为难易之难。头句和《左传》成公二年“人不难以死免其君”的“难”字语法功能相同。因为都以动词为宾语,所以应读去声,词义同患,也可解作惮字;而王逸在“岂余身之惮殃兮”下,便是以难字注惮,和《释名》以惮释难形成转注。不怕离开朝廷,也就是不贪恋富贵爵禄,含义自然是深刻的。而难易的难常用在动词或动宾词组之后,如“行易知难”、“行路难”,与此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20.
《全宋诗》中有许多白注文献材料。这些为白自注所解释的词语,多是宋代的口语词,为《汉语大辞典》等词书所缺。这对正确理解宋代口语词有很大帮助,对研究宋诗语言、构建宋代词汇史提供佐证,本文选“矮黄”、“碧涧”、“监州”等九条作为考释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