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文化 《兰台世界》2006,(16):49-51
《独立评论》是以胡适先生为代表的自由知识分子精英群体用来研究中国当前的问题而创办的一份政论时评周刊。对于这份刊物,为世人所熟悉的却只有胡适先生“,而对其台下人物则是至今仍鲜为世人所知的黎昔非先生”。  相似文献   

2.
任睿 《新闻世界》2009,(8):89-90
1932年,“九一八”爆发后的中国,在民族危机深重、国难当头的背景下,《独立评论》在北平创办,并在引言中开宗明义倡言坚持“独立”精神,即:不倚傍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常见,用负责任的言论来发表我们各人思考的结果。本文拟在具体史料的基础上阐释“独立”精神的含义,知识分子为何选择报刊作为进阶社会“中心”的工具,以及独立群体是如何践行“独立”精神的。  相似文献   

3.
《新青年》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新闻短评栏目“随感录”,以“小我评论”的独特评论形式,在同类评论中独树一帜,在当时引起了重大反响。《新青年》“随感录”的“小我评论”特点为:以“小我化”的角色扮演贴近受众心理;以人性化的阐释方式实现理论传导;以冲突性的思想阵营形成舆论多数;以个体化的批判与精神呐喊重塑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胡适作为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论家和学者,毕生从事教学、治学等文化工作,他的一生为争取言论自由,办报立言。他的自由主义传播理念深深地影响着其所处年代的有识之士并为后人所警醒。本文将以其创办的《独立评论》为例,客观阐述其媒介独立、"立言无所苟"等办刊思想,通过对历史人物办报经验的追忆,对值得借鉴的方法,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引起当今媒体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笔挥左右 墨洒正反——析《大家谈》中的“对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家雄 《新闻前哨》2006,(11):13-14
2006年1月1口,《湖北日报》在《大家谈》时评专栏中推出了一种新的评论形式——“对论”,它在如今日趋繁荣的评论世界里,显得颖异不群,既引人注目,又令人品味。领略其间所蕴藏的活脱脱的意境,感到篇篇精气充盈,情调清新,灵智飞扬,给人睿智的生活警策、立体的社会鉴照。专栏策划者破格创新,笔挥左右,墨洒正反,追求着主体思考与社会多杂思想的同频共振和撞击整合,竭力阐扬着更为深邃的人文话语。“对论”的推出,带来了报纸时评的显著变化,其传统评论品格在“对论”的求索与嬗变中,正在经历一次质的腾跃。  相似文献   

6.
新闻评论是一家报纸的旗帜和灵魂,传达着报纸的立场和观念。然而在当今网络评论大行其道和报纸评论同质化问题的冲击下,报纸评论的地位和影响有所动摇。在突破传统、迎接挑战、力求创新的道路上,《新京报》开辟出的《评论周刊》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应对典范。  相似文献   

7.
刘嘉莹 《新闻世界》2014,(5):211-213
新闻评论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以《重庆晨报》2013年10月15日—11月15日的"今日时评"版为研究对象,按照评论内容、来源及倾向性对这些评论分别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出晨报评论内容丰富、平民化等特点,并对该报时评版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赵忻 《东南传播》2015,(1):144-146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的时代背景下,法治评论的价值更加突出。本文以福建省惟一一家法治专业媒体——《法制今报》的法治评论栏目《今报时评》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剖析该栏目开办以来刊登的时评,来论证法治评论的四个重要价值品格。  相似文献   

9.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孔子诗论》第二十九简侓而士,角■妇应释为著而士,角枕妇,其意义在于《著而》(《齐风.著》)体现士的礼仪,《角枕》(《唐风.葛生》)彰显妇之贤德。这句话,体现了上博简《诗论》对婚姻关系中的礼仪、道德的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文化价值系统的危机,是近现代中国社会面临的最大危机之一。面对西方文化价值的冲击,知识阶层开始探索冲出困境的方式,为中国文化寻求出路。报刊媒介的兴起,为知识阶层与社会大众之间搭建了可沟通对话的平台,强化了知识人的文化中介作用。本文即立足于此,对《独立评论》等刊物关于中西医之争、中西文化取舍等文化价值问题的论战展开研究,探讨在文化与社会变革中,知识人对中西文化价值系统的碰撞持何种态度,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文化抉择,对此作出了怎样的回应与努力。本文同时揭示了转型时期的社会背景与知识人自身的角色属性,使知识阶层普遍认为危机中国家之出路就在于重建文化秩序,因此文化价值问题就成了争议的中心。无论持何种观点,文化争论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重塑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系统。在这一社会调停的过程中,作为文化中介者的知识人对自我身份地位产生焦虑,试图重回政治中心,却始终只是钱穆意义上的“政治脂肪”。  相似文献   

11.
在不少杂文家感叹“纯杂文”阵地正在逐渐丧失之时,一种名为“时评”的新闻评论异军突起。这种游离于传统意义上的“纯杂文”和“新闻述评”之间的时评,正“攻城掠地”,成为许多报刊的“招牌菜”。  相似文献   

12.
因与奥斯卡奖时间上前后呼应,这个由美国娱记组织的电影评奖,被看成奥斯卡的开幕序曲。而本届“金球奖”由于《十面埋伏》的“角逐”,于国人而言变得更有看点。与同为提名的其他外语片相比。极尽绚烂而空洞的《十面埋伏》缺少的不仅是获奖的理由.而且是背后代表的中国电影的整体文化缺位。  相似文献   

13.
14.
抗击非典是我国今年进行的一场特殊战争。新闻是时代的记录。《湖北日报》的《抗疫时评》(共22篇)就是反映这场壮丽斗争的一面镜子。 这个临时性的评论专栏,在我省抗击非典的斗争中起到了较好的舆论引导作用,其中一些篇章被中央电视台等媒体转载,整个专栏先后被评为全国、全省抗击非典优秀新闻作品,其续篇《民族精神的绚丽光彩》  相似文献   

15.
张闳:《〈半夜鸡叫〉:时间与阶级意识》,2013年02期 陈惠芬:《骇怪:从假洋鬼子到摩登女郎》,2013年03期 李瑞:《为谁纪录何以独立——中国独立纪录片质疑》,2013年06期  相似文献   

16.
刘保全 《新闻传播》2006,(11):43-44
刊登在《科技日报》2005年3月17日一版上的评论《农科院所制假坑农的多重恶劣性》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评论二等奖。这是一篇主题重大、言简意赅的新闻评论精品。它的获奖,为我们撰写新闻评论提供了下述三点值得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江锡钰 《新闻世界》2011,(12):35-36
“本报文化”是指一家报纸(报社)在长期的办报过程中形成的办报思想(理念),报纸定位,资源优势,以及从业人员自觉遵守的价值标准和操作规则。而报纸的风格必然是“本报文化”的具体体现。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1-10月的“观点”版进行梳理,从立身“本报文化”的角度做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8.
刊登在《河北日报》2001年4月11日一版上的评论《“真抓”与“假抓”》一文,在第12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一等奖。这篇1100字的评论之所以受到众多评委的青睐,从写作上来说,它的深度与文采兼备的特色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主题量大立意深刻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评论的写作高下,首先反映在主题的开掘上,具体体现在是否摸准了社会生活的脉搏,是否抓住了牵动党心民心的热门话题。《“真抓”与“假  相似文献   

19.
2011年7月23日,D301次列车与D3115次列车于温甬线发生动车组列车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172人受伤,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华商报》从事故发生之日起到7月30日,连续7天对该事件进行了多角度报道、多层面分析和深度延展,体现了该报对重大公共事件的高度关怀及社会责任感。本文试从公民社会这一角度分析,对《华商报》"7.23"动车事故的系列评论进行新解读,探讨其通过评论如何促进公民社会的建构,及在建构过程中呈现的特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20.
如今章的署名也成问题了,原因何在?人民日报名专栏“人民论坛”2月18日登载了作蔡朝阳撰写的《“署名”为何成问题?》一,从署名出现的问题、存在的四种表现、原因何在、如何认识和纠正等方面,作了深入的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