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熙载"美在本色"论从三个方面继承和发展了刘勰的美学思想:利用《周易》"白贲"昭示的回归自然论证艺术美在本色,在立论上和刘勰遥相呼应;强调情志的真诚性,要求作者情感真实而不虚伪矫饰;重视艺术形式呈现的自然性,主张在创作上既精心锤炼而又不失自然本色。  相似文献   

2.
《送别》是李叔同先生借美国音乐家J.P奥特威创作的《梦见家和母亲》的优美旋律和我国古体诗词的悠长意蕴,二者完美结合、浑然天成创作的一首学堂乐歌。整首歌充满了人生哲理,蕴藏着禅意,给人启迪。在艺术形式上达到了"情在意中,意在言外,含蓄不尽,期为妙谛"的中国美学传统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唐宋派作为明代众多学术流派之一,在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运动中,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文学理论观。他们提出"唐宋并举"、"文章千古一脉"的进步主张,不以时代先后论文,主张文道合一,文以致用。在具体的创作中,遵循"法",但不斤斤于字句,主张神明变化以为"法"。面对当时文坛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的文风,他们以"直抒胸臆"的本色论为创作原则,给明代的文学批评注入新的活力。然而,他们的文论观也存在着局限,未从根本上解决明代文学的出路问题。  相似文献   

4.
朗诵是一门语言艺术,是通过声音形式对视觉艺术的解构和重建。朗读者对朗诵文本的理解与把握到位与否和朗诵技巧的运用得当与否决定了朗诵二度创作的成败。只有做到"内明于心"和"外达于人",才能获得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地域性"建筑的概念阐述入手,将多元文化视角下生态地域性建筑的创作形式概述总结为:大洋洲海洋生态地域性建筑、南亚次大陆阳光主题与低技术主题建筑、西亚沙漠主题和新技术主题建筑、非洲建筑的"神秘"魅力、拉丁美洲民族主题建筑及东亚建筑的崛起与拓展等,最后提出技术仿生的形式审美观、人地和谐相处的伦理审美观及诗意栖居的生存审美观的"生态地域性"建筑创作的审美范式.  相似文献   

6.
海明威的作品以极为深沉含蓄的艺术风格和简洁明快的散文语言而著称,其笔下的"硬汉"形象独树一帜。海明威自身就是一名英雄,他的创作源于他个人的生活经历。由于他的人生观和创作思想随着他个人经历的丰富而发展,他作品中"硬汉"的形象也逐步发展变化、趋于完善。海明威作品中"硬汉"形象的塑造奠定了海明威在美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20世纪40年代,路翎面对的是十分丰富的"传统"。对主流的靠拢与疏离构成了他创作的狭小地带。这种"在,而不属"是路翎及其创作的显著特点,从而被主流指认为"异质"。  相似文献   

8.
舒伯特被称为"歌曲之王",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和浓郁生活的钢琴特性小品。舒伯特钢琴即兴曲可算是浪漫主义钢琴特性小品最早的"标本",集中表现了舒伯特创作的独特个性与风格。本文从舒伯特即兴曲的创作背景入手,对作品的旋律、节奏、和声、曲式等创作技法进行了分析,将作曲家的旋律天赋及和声技法上的创作才华展现得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的杂文创作在文体形式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与创新态势,它表明杂文创作主体艺术上的日渐成熟。这种成熟就创作主体对文体形式的处理把握上突出地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与融合更直接、更完整;二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鉴更能反映作者艺术追求上的自觉;三是对其它文体形式的借用获得了超越形式本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象油画"指受中国传统的"意象"思维的影响,以"象"写"意","意"、"象"和谐融合的油画。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创作自由和丰富的艺术形式,实现各种艺术形态并存和互相影响渗透,并各自具有不同的时代性表现。笔者认为,当代人文观念、图像时代和传统文化对意象油画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意象油画的当代性取决于表达,是反映当下的社会生活还是远离社会生活,值得讨论、思考。  相似文献   

11.
千百年来"文学是人学"的命题一直在验证着发展着文学创作与生命延续的缠绵不休的关系,文学创作必是体验的,生命体验必是深刻的,我们生活在世界中,有个体的日常生活体验,更有非功利层次上的审美体验,这些体验融化在创作主体的个体性和创作意识中,成为创作的内驱和动力。从生活中来到创作中去,是每个创作者都应遵循的原则,创作的本真就在于生活,在于个体的生命体验的生发。  相似文献   

12.
对张洁的整体创作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回顾,主要讨论了张洁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在创作上的个人特色,显示了以爱情和生活经验为主要书写内容的个人话语在其小说创作中的重要地位;以《无字》为范本提出了作者作为对政治、历史有独特情结的"那个时代"的作家,其作品所展现的新的历史风范和历史感觉;分析了由于自传式的叙事特色和叙事手法使小说呈现出的个人极端的情绪表达。  相似文献   

13.
丁玲1930年代从一个社会批评者向为大众服务的左翼文化工作者,再到党的知识分子的转变,经历了多种客观上的阻碍与主观心理上的挫折,并且蕴含了许多不可言说的犹疑与彷徨。直到四十年代创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前后,作者才最终克服她与革命的疏离,并最终"与人民结合",成为"党的知识分子"。丁玲的小说从侧面反映了这个转变的过程。这篇论文与西方的丁玲研究进行对话,分析她的创作从批判现实主义到革命现实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转变的过程,认为它们不但反映了她意图征服她的异化意识的努力下带来的个人"主体性"的转变,也契合了对于文学的三种"理念"(或文学作为社会-文化机制)的变迁,其中包含着很多为历史所限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部跨类型小说,精彩的世情描写和高超的写实艺术使《绿野仙踪》在清中期的小说中独树一帜。它在人物塑造和结构技法上深受世情小说创作手法的影响,运用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塑造出众多的"正邪两赋"之人;而"草蛇灰线"法的运用,则让原本庞杂的内容有了潜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郑珍诗歌的宗法关系在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仔细研读郑珍的诗歌,结合前代学者对郑珍诗歌的研究成果,可知郑珍诗歌继承最多应是"诗圣"杜甫诗歌之笔法。在诗歌内容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的"诗史"精神,用诗歌的形式记录了当时的历史现实,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在形式上,郑珍诗歌继承了杜诗即事明篇的技巧、浑然天成的近体诗的技巧、以议论入诗的技巧、塑造典型的技巧、"看景入细入微"的细节描写技巧、以民间口语俗语入诗和炼字炼句技巧以及独到的"点化"诗句的技巧等。  相似文献   

16.
从创作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起,赛珍珠--这位生于美国长在中国的伟大女性就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如果说在《东风.西风》里,赛珍珠更多地赞美西方文化,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么到创作《大地》三部曲之一的《分家》时,她则更加成熟地、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甚至给予了东方文化更多地理解,"东风"与"西风"达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17.
在艺术界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今天我们对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企盼,同时,在当代漆画创作领域也呈现出了丰富的专业创作特点和创作语言。目前我国的当代漆画创作在创作特点上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优秀传统漆艺语言的同时又具有了新时期时代美术的特征,这是目前我国当代漆画创作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8.
莎士比亚创作了四部反映罗马帝国历史的戏剧,却从未被划分为历史剧。自"第一对开本"始,莎学界便将此四部归类为悲剧。通过研究笔者认为,它们既不同于历史剧,又不同于悲剧,罗马剧在莎士比亚戏剧体系中担当着独特的地位,成为历史剧与悲剧创作的转折,标志着莎士比亚创作风格的转变,将其单独分类为"历史悲剧"也许是一种合理的尝试。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以"乡下人"的执拗坚守了心中的一片净土——湘西世界。他以湘西的原汁原味给我们勾勒了一幅幅唯美纯净的画面,这些原汁原味在创作上就表现为语言的方言的融入、意象性和音乐性,并在其个人风格的建构过程中展现出独特的语言个性。  相似文献   

20.
李煜善于运用"春水"、"春草"等意象比况家国之愁,离别之恨,感人至深。北宋词坛的一些大家如欧阳修、柳永、秦观等人曾沿用其以"水"、"草"等物象喻愁绪,在继承的基础上别有新创,并各具意境。李煜对北宋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具体词句的创作上,还体现在对词的意境的营造方面,以真情写真景,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