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道思想最早由孟子系统性地提出,对于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本文概述了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从"王霸之别"、"性善论"和"民心"三个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化理解。  相似文献   

2.
孟子提出的王道政治无论从伦理政治的角度还是从天下之治的角度都具有很强的理想主义色彩,可称谓“理想政治”。然而作为理想政治的王道通过与现实政治之间的张力,对传统封建政治实践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影响,使得君王、士大夫、百姓这三个群体在王道理想的规范或感召下,推动封建统治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考察孟子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指出孟子的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学说为主线和核心,由此延伸出其他政治思想,最终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  相似文献   

4.
《孟子见梁襄王》是孟子转述自己和梁襄王的一次对话 ,围绕“定于一”的问题展开讨论 ,阐述了“天下定于一”的王道思想。孟子所处的时代正当战国中期 ,诸王侯为争夺霸权逐鹿中原 ,政治一片混乱。面对天下滔滔、江海横流的局面 ,身为没落贵族的孟子感到了失落的悲哀 ;另一方面 ,又产生了拯救天下的愿望。他来到魏国 ,向梁惠王阐明了“与民同乐”和实行“仁政”的道理 ,试图为这位被功利迷了心窍的君王指点迷津 ,但孟子的努力失败了。梁惠王死后 ,梁襄王即位 ,第一次召见孟子 ,孟子出来即语人曰 :“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在孟…  相似文献   

5.
孟子政治思想,内容丰富而自成体系,其充分体现传统儒学的政治取向和理想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对孟子政治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和其影响进行分析,明确孟子政治思想以"性善论"为逻辑起点,以"仁政王道"为逻辑核心,以"治国平天下"为逻辑归宿。在其内在逻辑基础上分析其"民本"、"德治"和"政治发展"思想,并对孟子政治思想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作出阐述。  相似文献   

6.
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是当今人类社会遇到的两个重大问题,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在重建国际新秩序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可资多方面思想资源。在儒家王道政治哲学里,“王道”与“儒道”即是合而为一的。具体言之,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仁义”“爱人”“天下为公”“四海之内皆兄弟”等思想,以及“无偏无党”“无反无侧”的原则和主张,为化解西方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在人权与国权关系上的尖锐对立和分歧提供了许多有益的思想资源和启示。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制民之产”“与民同乐”“仁民爱物”“天人合一”等思想,对于克服因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产生的弊端,构建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警示和借鉴意义。儒家王道政治哲学的“以夏变夷”的中国中心论观念,则从反面为建立一个更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的国际文化新秩序提供了需要引以为戒的教训。在重建国际新秩序和全球伦理过程中,中国传统儒家王道政治哲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应该亦完全可以为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诸子争鸣的战国时期,孟子论孝贯穿于他推行“仁政”、“王道”政治主张的始终,他是当时论孝最多、最充分的思想家。文章以《孟子》为依据,全面分析、归纳了孟子从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建树孝道的思想,充分肯定了孟子在孝文化建设史上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8.
一、课文悟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强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选自《孟子·梁惠王下》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由叙入议,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如何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这一话题,阐明不“与民同乐”就会失去民心,而“与民同乐”就会得到民心、统一天下的“王道”思想。文章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孟子的政治思想,故学习本文时,可让学…  相似文献   

9.
朱熹《诗经》学的王道思想,还没有为当下学界所关注。他的这一思想是以周文王为寓托,由天命、天理、民意三位一体的本体论,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德性论,人类社会、人与自然大和谐的效用论等共同组成的学术体系。朱熹的王道思想是以天理为本的理本论,本质上不同于先秦百家王道的道本论、法本论、(民)欲本论等。朱熹《诗经》学的王道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当下,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政治思想,从社会角色理论视角,具体地分析孟子对君、臣、民三种角色的定位和角色期待,可以得出孟子政治思想虽可谓先秦民本思想之高峰却与现代民主和宪政观念相差甚远的结论。从其角色认可及其分工、角色期望与互动到角色冲突和差距,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政治思想的被动与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孟子的政治思想也为缩小角色差距与促进民主提供了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性善说是孟子心性理论的基础或理论前提,从这一前提出发,孟子不仅提出了理想人格的具体范式,而且进一步探讨了实现这一理想人格的现实途径,孟子的心性理论特别是人格范式思想虽有极大的理论偏颇和消极作用,但对民族精神和民族心理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孟子心性理论对于道德之于人的尊严之意义的强调,对于当代人走出化困境并重新确立心性与德性方面的理想,有重要而深远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2.
文章针对许多论者将孟子的王道政治理解为以民为政治主体的民本论,指出孟子没有民本思想,其思想的真义是将民当做君王立国的本钱、资本,而不是将民当做立国的目的、看做国家的主人。  相似文献   

13.
道德选择是人类活动中最重要的选择形式之一,它与人们日常道德行为密切相关。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理论就是道德选择的理论。孟子的关于道德选择的理论十分丰富。本文将分别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孟子论道德选择的基础;孟子论道德选择的情景冲突;孟子论道德选择中的“权;”孟子论道德选择中的普遍原理和根本原则。通过深入地研究中国古代孟子的道德选择理论,这将有助于我们了解道德选择在道德理论和道德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孟子语用思想的梳理与总结,指出孟子的语用观已经触及到了当代语用学科的诸多范畴,从而说明,中国的语用理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对它们的深入开掘,对建构汉语语用学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孟子的经济思想既有对传统经济思想的继承,又体现了战国时代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特点的新思想。孟子的"仁政"主张是对孔子"仁"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其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有:义利观、恒产论、分工与交换和赋役思想。  相似文献   

16.
简述孟子的辩论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几个方面讲述了孟轲对不合乎儒家之道的言论和别人向他提出的问题进行辩论的技巧.  相似文献   

17.
汉代四家诗在《诗》义阐释过程中,无不突出强调《诗》的王道政教意义,而淡化对《诗》的原始意义的探寻,这是汉《诗》的经学化阐释的重要表现。这一特点又以齐诗为最,齐诗明确把"匡扶邦家"作为诗学传播的主旨,并将《诗》广泛用于劝谏。然而这一经学化特点的源头何在,一直难有定论。通过对齐诗与孟子诗学观的比照发现,齐诗的经学化特征源于对孟子"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观点的承袭和践行。  相似文献   

18.
在论战中形成的论辩艺术——谈孟子辩术的形成及其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二方面对孟子的论辩艺术进行论述。一方面 ,从孟子当时所处的社会变革的大环境 ,分析了孟子论辩艺术的具体形成 ,说明了孟子“予岂好辩哉 ,予不得已也”的客观现实 ;另一方面 ,从《孟子》七篇中采撷若干史料分析孟子论辩方法的具体运用 ,说明孟子论辩艺术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孟子教育观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孟子的全部思想理论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系统的仁学理论,而教育观则是这一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首先对教育在孟子仁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作了深入阐述。作者认为,这种重要地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教育是孟子仁学理论体系在理论上的必然延伸。它既是使人有别于禽兽、贤有别于不肖的社会杠杆;又是社会伦常秩序赖以建立的基础环节;还更是使民心得以归服的重要途径;其二:教育是实现仁学治国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它既是实现仁学“富国”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又是实现仁学“强兵”目标不可或缺的手段。其次,文章按教育目标、对象、思想原,施教方法,教师素质以及求学之道等四大内容对孟子仁学理论体系的教育观,作了简要概括和评说。  相似文献   

20.
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是国家赔偿制度中的基础和核心理论问题。我国国家赔偿法确立了违法归责原则,它反映了立法时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民主政治发展进程,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但是该原则在司法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较多缺陷。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以及诸多缺陷,提出了重新构建我国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