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燕侠 《传媒》2015,(2):77-78
“新闻诗学”,即运用文学特别是诗歌艺术美化新闻作品,将美学、文学、诗学的理念与新闻事实融合,实现新闻报道信息和审美的双重价值.记者运用诗化艺术创造新闻的意境美、塑造新闻的形象美、营造新闻的气韵美,孕育了真与美兼具的“新闻诗”.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我国文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也是古典哲学家和历代艺术家在艺术实践和艺术理论上众说纷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那么,究竟何谓意境?有的老师作了较为科学、准确的概括:“意境不是特定的艺术形象或典型,它是特定形象与它所触发的全部艺术想象的总和。”“…  相似文献   

3.
新闻写作散文化是新闻写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散文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讲究意境美。无论是场景的描写、环境的渲染,抑或是人物形象的烘托、画龙点睛的议论、富有个性的叙述、融情于景的抒情,以及独具魅力的写作风格,在新闻作品中同样精彩纷呈,各具特色。尽管新闻作品有别于文学创作,但隔行不隔理,其理亦相遇。新闻作品拥有意境,就会韵味无穷,产生一定的有时甚至是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宣传效果。一、什么是新闻意境美?意境是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体现了艺术美。按照美学原理,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意境…  相似文献   

4.
李洪启 《新闻界》2001,(6):17-19
意境,是我国古代文论特别是诗论中涉及到美学范畴的一个重要问题。后来移植到新闻中,也成为新闻批评中大家都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意境究竟是什么?解释尽管相当纷纭,具体所指不尽相同,但文章必须具有思想震撼力、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和联想,获得心灵的滋润,思有所得,情有所通,有所提高,这些都是大体相同的。(一)我们先以诗歌创作来说明“意境”的内涵。作为文艺范畴的诗歌,十分重视意境的营造。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  相似文献   

5.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含意,便欣然忘食。”晋代大传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的这句话,把读书人在书海漫游中逢知音、起共鸣、得新意而欣喜若狂的心态描绘得淋漓尽致。最近读陶同的新著《全息正负美学》,便有这种“欣然忘食”之感。书中提出的许多新的美学命题,例如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全息(±)美、(±)美是生活形象反馈信息、艺术是对(±)美创造性的加工和外化、审美直觉是模糊形象的对照与(±)美的开拓;审美感情是主体对(±)美的编  相似文献   

6.
意境不仅是文学艺术范畴里的概念,也是新闻范畴里的概念;作为审美特征,是衡量艺术美的一个标准。一切文章都是文字的艺术。因此探寻新闻真实美的意境,是新闻美学的艺术。也是新闻美学的重要内容。新闻的真实美,主要是通过新闻的真去体现美,或以美的形式去表现新闻的真,二者的关系是,美的内容是有着美的形式的内容;美的形式是包含着美的内容的形式。有这样一件事,某领导审阅一首反映农田水利建  相似文献   

7.
我曾经著文赞同过“新闻摄影是摄影艺术的一个品种”或“体裁”的结论(此见解已纳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艺术分册里)。经过进一步探索、研究和再认识.我又得出与上述定论相反的结论:不须划清新闻摄影(也可称“摄影新闻”)与摄影艺术的界限;新闻摄影学与摄影艺术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科学门类;新闻摄影学是新闻学的属类,是一门相对独立的社会科学学科。  相似文献   

8.
田小波 《新闻世界》2012,(7):272-273
意境既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又是中国艺术的一种独特品格。追求新闻意境美是新闻作品的高级形态。新闻意境的实现,新闻工作者除了需要一定的语言创造艺术和新闻写作方法之外,更需要新闻作者具有的主观精神状态和审美心胸。  相似文献   

9.
美国学者托马斯·芒罗在其所著《东方美学》一书中谈及“20世纪中国美学的本土与外来传统”时,写有这样—句话:“共产主义成功后,蔡元培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了艺术与美学,写下了《新美学》(1948)和《艺术社会学》。”(中译本第16页,1990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出版)这里,将“蔡元培’和《新美学》联在一起,实为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0.
做好新闻舆论监督工作,是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一项重要职责,它既具有上为党分忧,下为民解难的功能,也是新闻媒体树立自身形象的有效手段。 当然,新闻舆论监督又是一项思想性、原则性很强的工作,其基本原则和最终目的就在于“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新闻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舆论监督的对象、力度、深度、广度,以获取最理想的实效。因此,深入研究新闻舆论监督的艺术就成了摆在每个新闻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997年3月以来,武汉晚报相继推出了《对一起转院事件的追踪与思考》(3月27日至4月1日)、《医院门前“生命通道”不通》(3月19日至3月31日)、《对江城“医托”的“望闻问切”》(7月8日至11日)等3组舆论监督系列报道。这些报道,抓住了当前医疗卫生领域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剖析了出现这些新问题和新情况的深层次原因,并收到了理想的舆论监督实效。 新闻实践也使我们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艺术有了更深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意境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也是中华民族审美理念的集中体现。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绘画艺术,创作者们都十分重视意境的创造,并终其一生地追求这一最高境界,与艺术、美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广告的创作者也是如此追求意境。关于意境一词,无数的美学家、艺术理论家从不  相似文献   

12.
古人论文,很讲究是否有意境。什么是意境?清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新闻写作也应该注重意境的体现。新闻写作中讲的意境是指在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这一基本前提下,把客观事物和主观感受和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美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由“从上到下”的研究方式向“从下到上”的研究方式转变。科林伍德(Robin George Collingwood,1889—1943)在《艺术原理》之中,也开宗明义地提出了“艺术家型的美学家”与“哲学家型的美学家”——即具有“哲学素养的艺术家”和具有“艺术趣味的哲学家”之分。前者熟知什么是艺术和怎样创作艺术;后者虽然擅长于理论的建设工作,然而往往由于对艺术事实的陌生,使他们的理论建设归于无效。 这种情形,不仅在国外屡见不鲜,就是在国内的美学研究之中,也屡遭诟病。哲学家们会嘲笑艺术家笔下的理论太“语无伦次”,而艺术家们也毫不客气地将哲学家对艺术的阐述斥之为“胡说八道”;当美学家对“究竟什么是美的本质”和“什么是艺术”争得不可开交之际,却并没有妨碍艺术  相似文献   

14.
“喉舌论”,在以往的新闻活动中曾作为党的新闻事业的一个概括性形,产生过重大的影响。然而,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一概括性形象已显得缺“胳膊”短“腿”,不足以怍为新闻事业的一个科学性定论。所谓新闻观念更新,无非是对以往新闻活动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所形成的概括性形象和认识,依据新闻规律和社会实践发展的要求,将其过时了的、有错误的、欠准确的、带片面性的,用反映同类事物新发展的、本质的新观念加以代替。我同意《新闻知识》1987年第2期宋志耀关于新闻观念更新的见解。时于“喉舌论”这一概括性形象,也应本着观念更新的精神去思考。所谓“喉舌论”,即曰“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关于党的新闻工作》)。这一强调党报喉舌性质的定论,自形成之日起到如今,不仪成为新闻工作者而且也成为党的领导机关、领导干部指导新闻实践的一个重要定论。目前,有的党报、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15.
动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一篇文章能否推给读者一幅立体感的彩图,与作者善不善于选用准确、生动、新鲜的动词有关. 动词用得好能使文章“活”起来,开拓丰富的意境。鲁迅先生在《药》中描绘刽子手出场时:“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他“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里的“撮”、“抢”、“扯”、“裹”、“塞”“捏”等动词,绘出了一个凶恶、残暴、贪婪的刽子手形象。新闻写作也应像文学作品那样,用准动词,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人民日报》1983年3月8日二  相似文献   

16.
前  言2000年2月,北京广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的前身)影视艺术学院立项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美大学影视专业在校生同步在读教材比较研究”,并承担了“双系列教材丛书”的出版任务。首先启动的是23本中国大学生影视专业教材“21 世纪中国影视艺术系列丛书”工程的写作和出版工作,之后又翻译出版了“美国大学影视专业教材系列丛书”,这套教材共包括:《图像·声音·运动———实用媒体美学》、《电视制作手册》、《电视现场制作与编辑》、《视觉传播:形象载动信息》、《摄像基础》、《电子媒体经营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1919年,当“五·四”运动在中国大地风起云涌之时,年轻的女作家冰心出版了她的两本诗集。当时的著名记者白夜是这样报道这件事情的: “在‘五·四’运动的浪尖上,冰心伸出手来,把《繁星》、《春水》送到人们面前。”多么漂亮的文笔!文章在交待出最主要新闻事实的同时,展示出了一个生动优美的意境!这正如清人王国维所说:文章之妙就在于有意境。我以为,写出一种意境,营造一种氛围也是新闻作品生动感人,抓住读者的  相似文献   

18.
“逆笔切入”,对比、反衬的修辞手法,已令诸多文学作品“跌宕起伏”、“超凡脱俗”,产生始料不及的艺术效果。如若以形象语言进行报道的新闻摄影工作者也能谙熟此理,亦可创造出不同凡响的影作。姚志刚在第14届全国优秀新闻摄影评选中获得日常生活类银奖的作品《老厂长最后一次回家》,就是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19.
无产阶级新闻美的花朵,植根于真实的土壤。但是任何美好的新闻事实,都要靠语言来传达给读者。“在艺术所用的感性材料中,语言才是唯一的适宜于表示精神的媒介。”(黑格尔《美学》)无产阶级的新闻美,不仅要求内容真实,思想健康,具有内在美,而且要求语言流畅,文字优美,具有外在美。新闻的内在美与外在美,是新闻美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内在的真实美、思想美是第一性的;外在的语言美、形式美是第二性的。离开了真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新闻业务方面的一本新书——《标题的艺术》。《标题的艺术》是探索标题制作的专著,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的彭朝丞同志。全书包括“标题的种类、作用及其特色”,“制作标题的基本要求与技巧”、“标题的制作方式举要”、“修辞手段在标题中的应用”、“标点在标题中的独特表达作用”、“标题的排列与美化”等章目,从新闻学、语言学、美学和哲学的基本原理出发,探讨了这“一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