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电视受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二十年来,大众传播学日益重视对受众(au-dience)的研究。据统计,1978年正式发行的《传播摘要(Communication Abstracts)》这本季刊(于1989年改为双月刊)收在阅听人(audience)条目下的论文篇数,1980年是16篇,至1986年已有34篇,到1991年攀升到119篇,增加了35倍。虽然该份期刊的篇幅因季刊改为双月刊增加了1.5倍,但同时还增加一些新条目。可见对阅听人的研究已日益重视,其中各个流派、各种观点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但是粗粗分析一下,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一,以讯息一端  相似文献   

2.
任健 《新闻记者》2000,(9):48-49
随着市场经济日趋发展和报业 的市场化运行,行业报道面临着更加尖锐激烈的竞争局面。报纸既为特殊商品(很多报社已明确发行部为“销售部门”),便出现了供需问题。任何一种商品如果没有市场消费需求,便失去生存的可能。读者订阅报纸就是一种消费。在计划经济时期的那些指令性订阅指标被取消了;有些公费办的免费赠阅报纸现在也必须自负盈亏,靠一定的发行量维系生存的许可。而原来的读者现在有了选择权,是否愿意从有限的书报费中拿出一份来订阅行业报,其实质是对行业办报质量的严峻考验,跨进“市场”门槛后,有些原来感觉良好而当前…  相似文献   

3.
随着报业竞争日益激烈,读者对文化的需求已不满足在往日的层面上,报纸副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企业报偏安于企业内部,虽然没有充分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但社会上各种文艺、娱乐类报纸的出现,板式、栏目的不断创新,对企业报的副刊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再则,现代传播  相似文献   

4.
曹爱红 《新闻三昧》2006,(10):17-19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完善,报业竞争日益激烈和读者对文化需求的提高,报纸副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企业报虽然偏安于企业内部,没有充分感受到市场竞争的残酷,但社会上各种文艺、娱乐类报纸的蜂拥出现,版式、栏目的不断创新,对企业报的副刊是一个很大的冲击。再则,现代传播媒介的广泛使用,电视、电脑普遍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也在无形中同报纸副刊争夺读者。眼下,报纸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对读者群的竞争,赢得“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成为报纸间竞争加剧的动力。这种形势下,企业报的副刊再也无法忽略受众的心理,它比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关注受众的…  相似文献   

5.
王长涛 《青年记者》2012,(30):19-20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将是未来社会的一个庞大群体。据统计,2012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1.8亿,而且每年还以500万~800万的数量不断增加。预计到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7.17%。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电视荧屏能否"有报天天读"——谈电视读报节目的传播劣势》这篇文章中认为,电视读报节目虽然是目前异军突起的一个电视栏目,在各大电视台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但是,许多电视读报节目摈弃了电视传播的优势,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电视读报节目无法凸显电视传播的巨大优越性;二是二级传播,有可能造成信息误读;三是新闻素材来自其他媒体,信息相对缺乏时效性和新鲜性,这些劣势共同导致了电  相似文献   

7.
西方新闻理论家有“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的说法,剔除偏激的因素,此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新闻求新、求异、求吸引人、求视觉和感官上的刺激是对的。而企业报大多因出版周期较长,在新闻的“新”上往往是打折扣的。企业报的新闻工作者要“喜新厌旧”,要挖空心思立异标新,要多抓新题材、善找新角度、新的表达方法,以满足读者求新、求异、求深、求  相似文献   

8.
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电视是直接通过荧屏作用于视听的信息传媒,表现手段新颖现代,反映内容丰富多样,这使它成为任何一种文化样式都无法比拟的受众面最广的艺术品种。因此说,电视文化是名符其实  相似文献   

9.
作为中国报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行业报,与综合性报纸相比,无论在时效性、社会性、可读性等方面都不占优势,行业报"抢"新闻似乎是一种奢求。其实不然,行业新闻可以不重在"抢"第一时间,而重在"抢"报道的深度,即通过鼓励记者深入调查采访,挖掘相关背景,对社会关注的与本行业有关的热点、焦点新闻进行分析解说,触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一、传媒竞争的主题:争取受众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电视传播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民众自身素质与民主意识的提高,使得他们越来越不满足纯粹的“受传者”角色,电视媒体“传者中心”,“自上而下,我传你知”的传播习惯已走到了历史的尽头,受众开始有意识有选择地接触媒介;另一方面,各大媒体传播内容的丰富和传播方式的进步,特别是互动性极强的新媒体──因特网的出现,对时下的电视传播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资料显示:在美国,国际互联网的出现使电视收视率减少了30%。有关人士指出:中国的电视传播业进人“买方…  相似文献   

11.
李凤珂 《视听》2016,(6):136-137
现阶段,受众群体正向着"用户"的趋势转变。对于受众的研究,已经成为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研究领域里一颗耀眼的明珠。本文以体育新闻为切入点,以传统电视媒体为范例,重点分析论述体育新闻受众的前世今生,以及在互联网思维的大潮中受众群体所产生的新变化,研究发掘其新的优势以及问题,期望找寻更加有效的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受众,在传播学中是读者、听众、观众的统称。"受众意识"对于电视记者来说,是指在采访报道中要树立观众观念。树立和强化"受众意识"是做好采访报道、办好电视节目的需要,也是为受众服务、提高节目收视率的需要。一、树立"受众意识"报道要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现阶段,维权  相似文献   

13.
那丽 《记者摇篮》2005,(8):55-55
“三贴近”是当前新闻界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企业报而言更是一项责无旁贷的艰巨使命。企业报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也是企业重要的宣传阵地和“喉舌”。在新闻界全力推进“三贴近”的进程中,企业报更应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有的放矢地纳入企业宣传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相似文献   

14.
企业报不是可有可无的摆设,办好一张企业报,不仅仅是几个办报人在履行义务、完成本职工作的问题,更是要服务企业的发展,服务广大员工的工作和生活,还肩负着营造一个和谐大环境的重任。如何把企业报办出"报味"来,办报者要有大局意识,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有广博的知识,要有熟练的业务技能。具备了这些,办好一张企业报也就不难了。只要用心,只要钻研,只要负责任,就一定能办出企业报的"报味"来。  相似文献   

15.
县级广播电视台作为最基层的媒体,如何使自己的栏目在众多的选择脱中颖而出,吸引当地受众的注意力,提高栏目的收视率?笔者认为,县级自办电视节目应密切关注受众,树立受众的中心地位,努力为受众服务。一、当前县级电视自办节目在服务受众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节目内容和方式滞  相似文献   

16.
中老铁路的全线开通运营,结束了西双版纳不通火车的历史。围绕着中老铁路建成通车运营,《西双版纳报》聚焦群众的关心事、关注点,提前策划,适时推进,重点突破,把中老铁路建成通车运营的新闻报道做细做精,做出声势、做出温情。中老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全线采用中国技术标准、使用中国设备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  相似文献   

17.
一版是要闻版。人们一拿到报纸,首先看到的就是一版,它是一张报纸的门面,同其他几个版比较,具有最大的强势。因此,办好一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大多数企业报的一版,长期以来办得不够令人满意,不够吸引人。为什么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版总是刊登着这样一些稿件:时间性不强的新闻,问题不新鲜的会议消息、空泛的言论,大篇的没有多少新意的讲话。报道面狭窄,内容单调,形式呆板,大块东西多,缺乏可读性。不少同志认为,概括起来说是这么五个字:长、大、空、窄、闷。另外,企业报还存在这样一个矛盾,就是企业的领导要利用报纸特别是一版,宣传他们的意图,强调指导性;而职工群众则要求新闻性、可读性。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那么怎样办好企业报的一版,做到企业领导和职工群众都满意呢?根据我们的体会,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试论“电视知识分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电视知识分子”是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在批评电视固有的弊端时提出的。这一概念的出场语境既是现代社会大众传媒霸权盛行的一个表征,又是知识分子如何在坚守学术理想和学术操守中与时俱进的一个深刻命题。提高电视的文化品位和人文力度的关键之一,恰恰在于应该给知识分子提供更多的在电视上出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电视传播这一影响最大的公共空间,将学术话语变为电视话语。研究“电视知识分子”问题,应当坚持从社会经济关系中找出其具有终极意义的经济原因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9.
6月9日凌晨,2012欧洲杯足球赛开赛。广东电视台体育频道大打美女牌,在节目中亮出性感火辣的比基尼女郎播报欧洲杯赛场的天气情况。本刊就此在问卷星网站发布调查问卷,截至6月28日,共收到有效答卷30份,下为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时至今日,人们在接受电视的影响的同时,反过来又会关注它本身的生存、发展状态,或说,正是由于人们不断的(实践)活动,反过来又给电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和起点,如从央视到地方台一些专类频道的兴起,甚至频道中某些专类版块的运作。于是,当“假日经济”已经成为拉动我国市场大盘的一种“现象”时,我们来谈“假日电视”,也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