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宋紫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2):34-35
把传统的矛盾普遍性概念分为两个矛盾普遍性概念,即矛盾存在普遍性和矛盾性质普遍性,既克服了传统表述中存在的概念不明确、前后不一致的逻辑错误,又较完整地保留了对相关思想的传统表述;同时,还避免了关于把矛盾普遍性定义为一个概念的两层意思所引起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2.
从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的角度来重新探讨文学形象的特性.文学形象的特性,应包括文学形象的客观真实性;文学形象的主观情思性,真诚性和进步性;文学形象的具体主动性,意向共鸣性;文学形象的间接性,有机整体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3.
在《庄子》内篇中,庄子创作出丰富夸张的艺术形象,呈现丰盈的象征意蕴和审美意蕴,特别是塑造了诸多得道者形象,但这群得道者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却存在明显矛盾。其心理矛盾正是庄子心灵矛盾的投射,借此可以更为深入地探讨庄子复杂而深刻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4.
言和意之间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古代引来许多人的关注,文学活动中的言意关系又有许多纷繁复杂的变化。这些都体现了言意关系的可探讨性。言不尽意是主流认识,而言不尽意的原因,一方面是语言有着自身的局限,另一方面是意义本身的不尽性。  相似文献   

5.
而今文学欣赏多采用形象法.即形象地感知及分析。形象原本多指具体可感的.但在不同的文体中又各有侧重。大致说来,诗歌中侧重于意象,小说中聚焦于人物形象.散文中所写的则多是观感的印象,包括细节及场景等。  相似文献   

6.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主要是从矛盾的性质和内容上去论述矛盾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的。因此 ,我们不仅要认识矛盾“时时”、“处处”都存在即矛盾“有”的普遍性 ,而且要认识矛盾在性质和内容上的普遍性即矛盾“质”的普遍性。只有从“有”和“质”两个方面去认识和规定矛盾的普遍性 ,才能使矛盾理论的内容体系保持逻辑上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7.
认为黑格尔将普遍性区分为以往形而上学的抽象的普遍性和辩证法中的具体的普遍性,提出抽象的普遍性既是黑格尔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的对象,同时也是其自身哲学的出发点,只不过在黑格尔看来这种普遍性是内蕴矛盾的直接的普遍性。对这种直接的普遍性进行批判的历程就是辩证法,而辩证法所最终实现的就是具体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8.
9.
一、文包诗课文的教学取向"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编排的一种新尝试。它以讲故事的形式引出古诗。故事大多为编写者创作,讲述诗人作诗时的具体情境,与诗相关的知识和作者情况,其用意是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10.
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视阈来说,香港文学和新加坡华文文学基于共同的民族文化心理积淀,建构了"温情中国"的形象,但由于注视者观看时的距离不同,造成了描述结果的差异:一个深沉忧伤,一个单纯明快。  相似文献   

11.
周柳波 《柳州师专学报》2009,24(6):76-80,83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是西方意识形态和西方文化话语的产物,20世纪西方的中国想象在明暗之间摇摆。在此影响下,处于东西方文化交汇点的香港和新加坡通过文学建构了20世纪后半叶的嬗变中国的形象:封闭愚昧、贫穷落后。前者浓墨重彩,后者温和理性,但均在意识形态化的否定中传达出强烈的亲善和认同的情感。  相似文献   

12.
文学形象研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方法、比较研究方法、具体与抽象方法、分析与综合方法、归纳与演绎方法。概括与阐释这些比较切合实际的指导方法的基本目的在于引导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创造性的文学评论实践,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相似文献   

13.
论文学的形象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的本质是形象。因为第一,学语言的特性是它们的构象性,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感性形态,因此语言不能成为学的本质。第二,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在形式都是人为学的本质是形象,可能遇到来自两个同反驳。一是认为形象没有普遍性,一是认为形象没有特殊性。但认真分析,这两种说法 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4.
李白不仅作为一名诗人被西方文化所接受,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具有的人格特征、他身上被后世所赋予的神话传说和他的诗歌创作一起构成了西方文化所接受的李白形象。而在西方文学中,这一形象经过文学家们的想象和加工,更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一面,本文重点分析了约翰·斯科特等18世纪至20世纪的西方诗人,以及盖伊·加夫利尔·凯等20世纪西方小说家笔下的李白形象。李白时而是个中国的好官,时而是个放荡形骸的艺术家,时而又是位东方的智慧哲人。在李白形象的变迁中,我们能看到的是文学想象的魅力和文化利用的痕迹。  相似文献   

15.
冯梦龙基于有关历史文献,塑造了王阳明"三不朽"的真儒形象。在其笔下,王阳明是少有大志、机智超群、忧国忧民、敢担道义、驰骋沙场、经略四方、传道论学的圣贤人物,其文学形象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冯梦龙是塑造王阳明文学形象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16.
媒介产业化是媒介产品生产的分工化、集约化、市场化。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新媒介异彩纷呈、人人皆为媒介人、媒介组织强大。媒介产业化引发了文学的媒介的新变。文学形象的特征和功能也发生了实体化和商业性的新变。文学形象的新变有利有弊。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文学翻译更是如此。当我们翻译一些外国文学作品时 ,为了保持其原有风格 ,往往将它们的形象直译 ,但原文中有的形象由于其民族性较强 ,或隐喻含义很浓 ,在译文中难以找到对应物。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最好将形象作适当转换 ,以利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国内已取得相当多的成果。在华裔男性形象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上不多,但研究的深度及范围仍较深广。这一主题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对于整体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现行马克恩主义哲学教科书中普遍地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关系是绝对与相对、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章认为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只能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而不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容闳《我在中国和美国的生活》、李恩富《我的中国童年》、黄遵宪《逐客篇》以及佚名作者《苦社会》进行文本细读,梳理了晚清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他者)和中国(自我)的几种模式:容闳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分别被建构为文明和落后的形象;李恩富自传中的美国和中国则分别被描述为纯粹的"异"和诗意传统的中国形象;在《逐客篇》和《苦社会》中,美国和中国则主要被表述为一个背信弃约的种族主义国家或苦难的中国形象。晚清旅美华人对"他者"和"自我"的文学想象,奠定了后来旅美华人文学想象美国和中国的几种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