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春秋早中期,先民们继承着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战国早期,封建制度则出现了大的变革,形成五霸争雄,相互割据的局面,礼乐制度遭到诸侯们的僭越,礼崩乐坏、百家争鸣和奢靡之风盛行,但是钟磬悬乐制度与音乐实践出现了繁荣的景象,其中制造乐器、享用音乐和乐器种类都超乎前世。诸如此类的事件不仅在传世文献中多有记载,而且在地下出土有极为丰富的音乐文物中得到佐征。  相似文献   

2.
l949年6月30日,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宣布新中国将会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形成有着极为深刻的历史原因。它对新中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它对新中国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和国民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它也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分析其成因并对其作出科学评价,从而吸取经验教训,这对我们今后外交政策的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春秋时期,郑国的婚姻生活有如下特点:女性有比较强的自主意识,没有从一而终的贞节观念,以自由恋爱为主,对爱情忠贞专一;而这些特点又是由郑国"处天下之中"的地理位置、发达的商品经济、较为开明的政治及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4.
独立自主是我国内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也是我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斗争得来的宝贵经验,独立自主贯穿于我国建国初期的整个对外活动,包括该时期制定的“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可以说,独立自主是“一边倒”方针的灵魂,“一边倒”方针,是建国初期独立自主原则的运用和体现。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政府实行和平自主的外交政策,并公开宣布“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是当时复杂、剧烈对抗的国际环境的产物,也是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结来中国的屈辱地位而英勇斗争的结晶。实行“一边倒”只是表明新中国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边,而不意味着新中国依附苏联;并没有中断新中国同西方资本主义的贸易往来;“一边倒”也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引进了资金和技术。  相似文献   

6.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已经失去号令诸侯的能力。晋国经过改革后,国力大增,继齐之后称霸。晋文公也打出了"尊王攘夷"的旗帜,以达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目的;晋国既想摆脱周王室控制,又想利用王室达到号令诸侯的目的;周天子虽说徒有虚名,但其声望还是起一定作用的;周王室与晋国之间是既相互利用又相互猜忌的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法国丧失了欧洲大国的地位,美国成了统治全球,特别是独霸欧洲的真正盟主,西欧许多国家都在紧紧地追随着美国,但是拥有大国之梦的或高乐将军却极力为恢复法国的大国地位而不懈奋斗。他曾提出著名的“第三势力”构想,坚决捍卫法国的独立外交路线,从二战到战后,特别是执政期问,他不断探索和实践维护法国大国利益的独立外交思想和原则,成功地制定了能够提升法国大国地位和影响的外交政策与策略,对法国今后外交政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8.
孤立主义和扩张主义是在美国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却又貌似迥蒸发量的两项重要外交政策。本文从美国历史、文化背景入手。通过对二者的分析和比较。得出它们是受“天赋使命”现和务实精神这两种美国传统文化影响,在特定历史时期为追求最大程度的国家利益而采取的不同手段的外交政策。同时揭示出二者相互渗透,互为作用共同服务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外交在过去的六十年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既要归功于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也与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作出战略调整有关。新中国外交坚持外交宗旨和原则的“不变”,是为了确保我国外交不偏离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而“变”则是为了适应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家利益和国家目标。新中国外交体现了“变”与“不变”、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从国家利益视角看“一边倒”外交政策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主义的国家利益原则是新中国“一边倒”外交政策形成的决定性因素。首先是美国 的反华政策严重损害了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其次是与苏联结盟有利于新中国国家利益的 实现。任何外交政策的制定都以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一边倒”决策是在当 时错综复杂的环境下做出的一种比较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春秋习用语     
春秋大时代习用语,分日常、官场、战乱、外交和文化思想五方面,举当时书面习用语例,加以论证。诸凡春秋时代的社会状况、人民苦难、政治风云、文化闪耀、思想波澜、精神风貌。都可考见一二。  相似文献   

12.
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原因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产力的发展、土地制度的变革、政治制度的衰落、统治者与富商大贾的扶植与引导、交通事业和货币经济的发展等方面,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加以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3.
春秋时代的隐士常常被人与无足轻重的葫芦联系在一起,"无益"又"无用",生命之轻承载着隐士生存之重;出仕的君子则是"比德于玉";隐士不臣君主,不友诸侯,让君主难容,因而受到迫害。隐士只好或佯狂于世,或遁迹深山,以求全生。  相似文献   

14.
春秋时期齐鲁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桓称霸是春秋史上的大事,对齐鲁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故以齐桓称霸为界,把春秋时期分为齐桓称霸前、齐桓称霸时、齐桓称霸后三个时期,来分别论述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在此三个时期中,齐鲁关系的发展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齐桓称霸前,由和到战;齐桓称霸时,齐主鲁从;齐桓称霸后,时斗时和。  相似文献   

15.
春秋时期,国君们与世卿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逐渐失势的国君利用各种力量与强势的世卿抗衡,嬖臣是国君为了维护君权所依赖的重要力量之一。嬖臣的出身来源比较复杂,社会地位较低,依附于君主。他们的出现,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松动乃至混乱的结果,也是下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表现。嬖臣自身的局限性和国君力量的孱弱,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春秋左传》中比较完备地保留了春秋时期的大量战争史实。这些翔实的战争记录显示,春秋时期频繁复杂、充满残酷杀戮的战争中却有着一整套与后世迥然不同的战争礼。这些战争礼不仅折射出当时战争不同于后世战争的温情与体恤,而且反映了人们尊王、从礼、敬德、重仁等思想。两千多年前中国战争的原始状况借助于战争礼得以真实展现。  相似文献   

17.
春秋时期邾、鲁关系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邾鲁两国之矛盾斗争贯穿春秋之始终,邾国历史中又存在着许多学术界争论的难点问题。通过对文献、金文及考古资料的综合运用及分析,对邾国的爵姓、国名、世系及灭国等问题做一重新阐述。同时对春秋时期邾鲁两国关系进行分阶段研究,并从两国的会盟、争斗中分析诸侯大国在鲁西南地区势力的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商代先进手工业的基础上,卫国的手工业在西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无论从出土实物还是商业流通状况都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手工业的发展对其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由于统治者生活的腐朽和政治的无能,西周春秋时期卫国手工业的发展却未能带来国家的稳定和强大。  相似文献   

19.
"和而不同"是中国古代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同时,它也是比较有特色的用人思想。"和而不同"用人思想的实施与否,直接关涉到一个国家发展的水平。从齐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总结出这一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