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前,一个名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旁一棵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李子吃,唯有王戎没有去。王戎断定,李子是苦的,根本不能吃。伙伴们感到奇怪,便问他:“你怎么知道李子是苦的。”王戎说:“假如李子能吃,那么早就被过路人完了,树上怎么还会有李子呢?”事实上结果是正确的,李子确实是苦的,不能吃。王戎的推理方法包含了数学思维方法——反证法。  相似文献   

2.
我国南朝有本故事书叫《世说新语》,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王戎7岁时,有一天与许多小朋友在路边玩,他们看到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把树枝都压断了。小朋友都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手。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路边这么多的李子没人摘,一定是味苦而不能吃。小朋友尝了一口,果  相似文献   

3.
上期问题解答:如果真的用火柴棍摆一下,你就会发现:规定一边必须是一根,无论用多少根火柴,也不能摆出不等边三角形,而只能摆出等腰(包括等边)的三角形。可是,要说明其中的道理,却不那么容易了。先让我们来听一个“路边李苦”的故事:古代有个学者叫王戎,从小就非常聪明。一天,小王戎与小朋友一起到郊外去玩,看见路边一棵李树挂满了又大又红的李子。小朋友们高兴得不得了,纷纷跑过去,爬上树就去摘李子吃。惟有王戎不为所动,还叫小朋友不要去,说李子是苦的。小朋友谁也不信,等把李子吃到嘴里,才发现李子真的是苦的。大家都很奇怪,王戎连吃都没…  相似文献   

4.
<正>本文说课的主题是“品文言故事,赏神童风采”。笔者将围绕这一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王戎不取道旁李》进行说课。一、说教材《王戎不取道旁李》是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讲述名士王戎幼年“不取道旁李”的经典故事,展现其善于观察、缜密思考的人物形象。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历史故事,指向阅读的语文要素有两条。  相似文献   

5.
路边苦李     
《小学生》2005,(6)
讲故事:王戎七岁的时候,曾有一次和许多小孩一起玩耍,看到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果实,沉甸甸地把树枝都压弯了。别的小孩都争抢着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人奇怪地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这棵  相似文献   

6.
四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告诉我们一定的道理,表现了王戎细致的观察以及小年纪大智慧的人物特点。本文从解读、品读、诵读这几个方面分别分析了这篇小古文的文意、写作手法、韵律之美,同时为古文教学实践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路边李苦”的故事说的是:中国古代有个叫王戎的人,在他7岁的时候,有一天,他与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忽然看见路边有一棵李子树,树上还有很多李子果,沉甸甸的李子果都快把树枝给压断了.其他的小朋友看见后,高兴极了,马上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这时,一个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树长在路边,李子那么多,肯定李子是苦的.不然,李子早就没有了.”小朋友们摘来一尝,果然李子苦得不能吃.  相似文献   

8.
以乐引趣,就是巧妙地运用学生熟悉有趣的故事引出数学概念和引入数学课题,使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怀着极大的兴趣去学习新课。 如:讲反证法时,我先讲“路边苦李”的故事:古时候有个七岁的小孩王戎,与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树,树上结满了李子,树枝都快压断了。其他的小朋友看见后都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小朋友问他为什么不去摘,他说:“树长在路边,李子那么多,肯定是苦的,不然,李子早就没有了。”小朋友们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不能吃。教师讲完故事,再引导学生讨论其中的原因,用“反证法”的思维方式分析出王戎判断“李子是苦的”道理,理出个“因为”、“所以”之后,然后点题“反证法”。  相似文献   

9.
古时候的一天,有个叫王戎的孩子与伙伴们在大路上玩耍,他们看到路边树上结了许多李子,都蜂拥而上摘李子吃,唯有王戎没去摘。路  相似文献   

10.
刘文丰 《文教资料》2008,(5):68-69,61
魏晋时期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王戎身受时兴玄学的影响,崇尚自然,性好老庄,从而跻身"竹林七贤"之列.在这条不平坦的仕途上,王戎历炼成为官场沉浮的高手.位列三公.积钱无数.他的一生正是中国封建官僚的一个缩影.是造成国家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郑樵(公元1103-1162年),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今福建莆田)人,南宋史学家。生平著作浩繁,有《氏族志》、《动植志》、《尔雅注》等八十余种,晚年编撰《通志》,网罗各代历史,合为一本。 郑樵年轻时就勤奋好学,从不受外界干扰。他16岁那年,父亲去世了,按照当时规矩要守孝三年,在这三年中,不能举办婚姻大事,不能随便到别人家串门,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郑樵也这样做了。不  相似文献   

12.
<正>【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重点学写“戎”。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能解释“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3.聚焦“不动”与“动”,体会王戎的聪慧。4.创设“神童”评选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反证法抽象程度高,初中学生不容易理解。教学前可讲两个故事。一个故事是“路边苦李”。说的是古时候有个王戎,七岁那年的某一天,与一群小朋友在路边玩,看见一棵李子树;树上李子很多,树枝都快压断了,其他的小朋友看见后都跑过去摘,只有王戎站着不动。有小朋友问他为何不去搞?他说:“树长在路边,李子那么多,肯定李子是苦的。不然,李子早没有了。”小朋友们摘来一尝,果然李子苦得不能吃。另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有一位贤臣被一奸臣所害,被判了死罪。皇帝念其有功,采用了用命运来最后判决的办法:用两张小纸片,一张写了“死”字…  相似文献   

14.
王戎性格复杂,据《世说新语》、《晋书》等文献,王戎有“才”有“情”,但也有与“才”、“情”相悖的“伪”.之所以有“伪”,这是由时代潮流、自身变化和人性的弱点所决定的.王戎“才”、“情”、“伪”看似矛盾,也恰恰因为这种矛盾冲突而显得真实.  相似文献   

15.
《世说新语》中王戎是一个吝啬到骨髓的人物,然而他又是一个十分多情重情的人物,他会做出"钻核卖李"这样的事情,又会说"情之所钟,正在吾辈耳",历代学术名家多认为王戎的吝啬是本性,而慷慨和重情是伪装。本文从历史和人情的角度来分析王戎形象矛盾的根源,认为王戎的慷慨和重情是本性,而吝啬则是一种伪装,并进一步分析他伪装吝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谈话导入,了解出处 1. 古代有不少聪明的小朋友,你能说出他们的故事吗?(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有趣得很,这些小朋友好像是约好了在同一个年龄,展示自己过人的才智,我们或许可以把它称为"七岁现象".曹冲称象是在七岁,司马光砸缸是在七岁,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文中的王戎,当时也正好七岁.  相似文献   

17.
孟柳  郦泺静 《小学教学设计》2023,(Z1):103-104+119
<正>【教学目标】1.认读5个生字,重点学写“戎”。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能解释“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3.聚焦“不动”与“动”,体会王戎的聪慧。4.创设“神童”评选情境,用自己的话讲讲王戎不取道旁李的故事。【教学过程】课前谈话,浓厚文言学习氛围1.出示“诸”,组词。预设:诸多、诸位、诸侯、诸葛。  相似文献   

18.
王戎出身望族,同时又作为竹林七贤之一,与嵇康,阮籍相交,无疑是当时名士。但是他的性格却极其矛盾,不管是横向还是纵向来相比较,都简直判若两人,实成疑问。下面就从王戎的性格矛盾来浅析其中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一、初读课文,读通故事 师:同学们,这路边的李子随手可摘,王戎为何不取?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生读课文) 师:读文言文既要读准字音,也要注意停顿.要在"谁做什么""谁怎么样"的"谁"后面停顿,(出示:王戎/七岁、诸儿/竞走取之、人/问之)看看这几句话,谁来读?  相似文献   

20.
王戎端面     
王宝琪 《作文大王》2014,(12):36-36
王戎是古时候的神童。有一天,王戎到一家饭铺吃面。店小二知道王戎很聪明,想试试他,就对他说:“小客官,自己去厨房端吧!可以拣满的端。” 王戎答应了一声就来到厨房,一看,所有面碗都装得满满当当的,汤也漫到了碗边,热气腾腾的,空手根本就没法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