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马一浮(1883~1967),名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蠲叟、蠲戏老人,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思想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现代三圣",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周恩来总理曾称他是"我国当代理学大师";是引进马克思《资本论》的中华第一人。著述主要有《泰和会语》、《宜山会语》、《复性书字讲录》、《尔雅台答问》、《尔雅台答问继编》、《老子道德经注》、《马一浮篆刻》、《蠲戏斋佛学论著》、《蠲戏斋诗编年集》、《避寇集》、《朱子读书法》等。  相似文献   

2.
孝是马一浮哲学中的重要范畴.马一浮将学术归结为六艺,六艺归结为一心之孝,并且从孝出发,构建了整个孝本体从确立显现,流行化成万物再到复摄回归的体系.整个体系显示了马一浮哲学圆融无碍的特点和体用不二的逻辑原则.  相似文献   

3.
文章系作者在2103年4月22日由浙江大学举办的"马一浮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辞,后经整理而成。主要梳理了国学概念的历史嬗变过程以及近现代以来人们对国学内涵与外延的不同认知,重点彰显了马一浮关于国学就是六经之学的基本理论观点,而以"自性的庄严"为国学之文化品格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一浮创办并主持"复性书院",是现代新儒家及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值得留意的一个事件.正当外敌凌侵、国是蹇难之际,马一浮秉承宋儒体认义理,明心见性,躬行践履精神,仿效宋代书院规制,坚持学术独立与自由讲论,刊刻儒林典籍,阐明中华学术之原流,赓续先儒之坠绪,弘扬中华民族志气.从这段经历中可窥见马一浮先生的文化理想及学、思、行并重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一浮创办并主持“复性书院”,是现代新儒家及中国现代学术发展史上值得留意的一个事件。正当外敌凌侵、国是蹇难之际,马一浮秉承宋儒体认义理,明心见性,躬行践履精神,仿效宋代书院规制,坚持学术独立与自由讲论,刊刻儒林典籍,阐明中华学术之原流,赓续先儒之坠绪,弘扬中华民族志气。从这段经历中可窥见马一浮先生的文化理想及学、思、行并重的大师风范。  相似文献   

6.
郭海伟 《文教资料》2008,(27):76-77
马一浮被称为新儒家"现代三圣"之一.本文阐述了<马一浮与现代中国>一书的读后感,评介了历史境域中的儒学和"一代儒宗",使读者对马一浮有全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马一浮的六艺论是其最有代表性的思想。在马一浮看来,六艺可以统摄中外的一切学术,而统摄的关键在于六艺统摄于一心,换言之,六艺之道所蕴含的道德和价值本体是中外学术都不能离开的东西。既然人的根本在于与生俱来的道德本性,那六艺之道就是最高的德性了,六艺之学的目的也就在于回复自己本然的德性。在此认识的基础上,马一浮兴办传统书院教育,强调个人内在修养的根本作用,致力于彰显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其六艺思想具有独特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8.
杭州曾有个延定巷.此陋巷中有一间老屋,住着一位身材矮胖、满面须髯的男子,他就是著名国学大师、一代儒宗马一浮.年轻的丰子恺曾三访陋巷,马一浮对他的引导犹如“三堂课”,对他一生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乐山因其地理优势成为众多政府机构、教育机关、工矿企业的迁移目的地。1939年3月至1946年3月,中国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马一浮在乐山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主讲六艺之道,刊刻儒家典籍。马一浮的办学历程、交往生活,深刻展现了他的儒士精神与民族大义。也反映出他为实现儒家教育理想、繁荣近代四川教育、保留传统文化种子作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马一浮的诗学有诸多新见,他提出"六艺之教莫先于诗"说,将诗视为真善美一体.他一方面认为"诗以感为体",强调"境不自生";另一方面又认为"心能描境",认为"玄者诗之本".马一浮重视儒家诗教观,认为,"诗教主仁".他将"仁"理解为"大公",并将其理解为宇宙奉体.马一浮以内圣外王解释六艺,认为六艺是可以互为其根的,前至为圣,后至为王."礼乐并摄于诗,则诗是内圣,礼乐足外王".马一浮的诗歌美学代表厂当代对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1.
马一浮在探求强国之路时与其他人进路不同,他提出“六艺统摄一切学术”的命题,并主张“复性”,尝试通过儒学教育来达到复兴儒家文化、挽救道德和人心的目的,并为之进行了尝试和实践.本文拟从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以期能够窥探这位被称之为“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儒学大师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2.
杭州马一浮先生有一对小辈——马镜泉和赵士华夫妇,他们结婚时就是由马一浮主婚的,其中的赵女士在退休前是前杭州大学中文系的教师。这一对夫妇在马一浮生前时常到马一浮那里问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现代新儒家开山者之一的马一浮,思想学术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他围绕“六艺”统摄一切学术,“六艺统摄于一心”的基本观点,在中西文化风云际会中阐发了心性之学,并以“本体即功夫”全面发挥儒家“仁”的思想,为后人留下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4.
马一浮的十余首诗体现了他对弘一大师的高度敬重。弘一大师在世时,马一浮直接或者间接写给他的诗,涉及赠别、题赞、祝寿等几个方面,是他们两人生前交谊的集中体现。弘一大师辞世的讣闻传来,马一浮悲痛难抑,接连写下好几首诗,以抒发自己的哀悼之意。抗日战争胜利后,马一浮返回杭州,他又写了多首怀念弘一大师的诗。马一浮致弘一大师的诸多诗篇,固然是二人相互欣赏、相互推崇的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儒学与佛教在实现自身形态近代化蜕变过程中惺惺相惜、同舟共济的写照。  相似文献   

15.
自1923年以后至1929年结识马一浮之前,熊十力在思想上已有两次重要变化,这决定了<新唯识论>初稿的基本思路是"以变易为体",即坚持一种非现成性本体论.但结识马一浮之后,后者却坚决反对这一思路,致使熊十力对<新唯识论>初稿渐生疑虑,并于最终决定修改此稿.由熊十力本人改定的前半部与主要由马一浮改定的后半部一样不再延续"以变易为体"的思路,而逐渐转向马一浮所主张的"变中见常"思路,即从非现成性本体论转向现成性本体论.这次转变实为熊十力自1923年以来的第三次思想变化.  相似文献   

16.
马一浮为中国现代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学创始人之一,1939年夏,马先生于四川嘉定乌尤寺创办“复性书院”,导引人群“复性”,书院之施设是马一浮先生学术思想的一次集中阐释。笔者拟就“复性”思想与现代西方文明之间的整合试作一商榷性的反思。  相似文献   

17.
马一浮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国学大师。他在批评章太炎等国学观的同时,提出国学者乃六艺之学的国学观,认为传统儒家的六艺之学可以代表我国固有的一切学术,甚至还可以之统摄西方一切学术。他提出这一观点的目的,一方面是为反对当时思想学术界的全盘西化而主张继承传统文化的血脉;另一方面则是期以学术救国,以六艺之学改变世道人心而达到“复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在马一浮的理论体系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是马一浮文化哲学的建构方法和思维手段,其判教的实质是从文化现象中提取出一种文化观念,即他所谓的六艺,其目的在于肯定和论证这一核心观念;另一方面,据六艺判教展示了马一浮的文化史观,表明了他对以往文化成果的宏观考察和价值抉择。马一浮通过对隋唐佛学判教风规的创造性转换,依据六艺之道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西文化的未来走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考察了以往的文化成果,在判儒家文化、判儒释道三教、判中西文化的过程中,以文化哲学意义上的判教重新对中西文化作了梳理和总结,从总体上构成了马一浮的文化判教活动。在现代新儒家中,马一浮的判教立足儒家,旁涉佛道,考察古今,规模宏大,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任秋霏 《文教资料》2012,(25):104-105
本文从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四个方面来阐述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客观评价了马一浮的儒学教育思想及实践,并讨论了其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下高校国学教育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马一浮的“复性书院”四学规是其工夫论的集中体现。在对四学规的阐述中,马先生本儒家经典以立言,并融入了佛学之精华思想,兼听并观而又能圆融无碍。透过其工夫论,马先生学宗程朱的理论立场、会通儒佛的学术特征、严谨笃实的学术品格均得到了充分的表露。了解四学规的内涵,能够加深对身心修养的次第及深切必要性的认识,并可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学术的博大与圆融等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