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都分.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精神文明建设时,总是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以战略眼光看待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是这一理论的一大特色。一,这一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叵的精神文明.”①从此,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日程.1982年,在他主持制定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  相似文献   

2.
(一)目前全国各地一致重视了节约粮食的问题,对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了揭发。我们感到这是完全必要的。节约粮食有重大的意义;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看: 一、从国家建设需要及农业生产发展的情况来看。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城市、工矿地区及经济作物地区的人口必然会迅速的增长,对粮食的需要量也一天天地加大。但我国的农业不可能一下子实现集体化和机械化;因而在增产方面暂时还受到限制。在这样情况下,节约粮食就有了重要的意义了。二、从巩固工农联盟来看。粮食是农民辛勤劳动的果实,农民努力增产和节约粮食;是为了支援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不是给“某些先生”们浪费的。浪费粮食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原则对民主政治建设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和实施经济政策的重要原则。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正是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之中的,这一原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体现和内在要求,对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是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指出,“要高度重视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建设稳定的粮食生产基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可以说,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农业是基础,而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改革开放20余年来,我国的粮食生产连续登上了3500亿公斤、4000亿公斤、4500亿公斤和5000亿公斤数个新台阶。今天,我们成功地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且还大幅度提高了城乡居民的食物消费水平和营养质…  相似文献   

5.
本通过对邓小平同志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的回答进行了分析论述,论证了邓小平同志对这一问题回答所构成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新的社会主义观,并完整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以及这一理论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的作用,从而阐明了一理论及其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国内形势的几个特点展望这一段的国内形势,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外交工作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令人振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按照年初制定的目标顺利发展,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一、国民经济运行比较平稳,正朝着年初制定的宏观调控目标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实施专利的问题和对策刘成斌张明我国制定专利法是为了保护发明创造专利权,鼓励发明创造,有利于发明创造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运用专利这一法律手段来保护自身的合法知...  相似文献   

8.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一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要不断进行改革,认识国情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粮食工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在粮食工作上,重视粮食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推动实施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粮食方针,强调粮食节约问题。这不但指导了新中国的粮食工作实践,也对今天中国的粮食工作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列宁新经济政策思想及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列宁新经济政策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失败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其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商业和自由贸易,利用资本主义尤其是国家资本主义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这一政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足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要不断进行改革,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是正确的认识国情,社会主义要利用资本主义文明成果。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全党全国人民正在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用这一理论教育青年,培养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学校教育特别是德育的一项带战略性的任务。政治教师是学校德育的骨干力量,担负着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应当率先学习掌握这一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了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建国后陈云长期主持全国财政工作,形成了极为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主要有: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建设同人民生活改善必须兼顾;先安排当年生产,再安排基本建设;搞好综合平衡,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重视粮食生产;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市场和商品流通;从有利于人民出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这些经济建设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八大前后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经历了“比较贴近实际——较为正确的概括——偏离社会实际而作出错误判断”这样一个发展轨迹。用这种思想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必然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沉痛的教训启示我们: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过程中,对重大历史事实进行客观、辩证、准确的分析至关重要,因为它是党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依据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自社会主义来到人世间就一直困扰着社会主义者的重要问题。对此,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逐步作出了自己的科学的回答,并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中国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里究竟如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新课题.我们知道,马克思、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之上的,而现实的社会主义却发生在经济文化都比较…  相似文献   

15.
<正>对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是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提。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党的总路线、总方针的制定。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与失败、前进与倒退,无不与对社会主义的总体认识有关。邓小平同志在总结我国建设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  相似文献   

16.
三门峡市湖滨区根据中共中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形势,紧紧抓住这一大好机遇,确定目标,制定措施,大胆实践和探索,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建国后陈云长期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主要有: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国家建设同人民生活改善必须兼顾;先安排当年生产,再安排基本建设;搞好综合平衡,使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必须重视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必须重视社会主义市场和商品流通;从有利于人民出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陈云的经济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深刻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内外形势的基础上,为落实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确保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顺利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而制定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它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必由之路,也是历史的必然选择。全面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社会主义与现代科技紧密地结合起来,对于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对于我国未来的国际地位,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科教兴国战略,是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的战略决策…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当前干部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即制定法律和规章,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依法进行科学管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制度的重大改革。这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项崭新的课题。这一改革的成功,必将有力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本文拟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学习十三大报告的体会。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理论关系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这一理论所阐明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及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所体现的立足现实同远大目标的关系,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