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在教学《离骚》第一课时时,笔者介绍作者时讲到,屈原被流放后,因不愿看到楚国的灭亡,在迷惘和痛苦中,最终自沉于汨罗江中,以明其忠贞爱国之怀。突然,有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屈原为什么要自杀呢?他非死不可吗?假如屈原不死,情况会怎么样?"对于学生的这一连串的提问,笔者一时感到有些意外,因为在过去的教学中,我们都在强调屈原的自投汨罗江而死是其执著追求理想和忠君爱国的表现,很少考虑到上述问题。但笔者也隐约意识到这正是个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教学的良好契机。于是,笔者决定改变原来的教学计划,顺着学生提问的思路来个逆向思维,反弹琵琶。所以,笔者在停顿片刻后,顺势说:"这位同学的问题提得好。尽管以前我对  相似文献   

2.
屈原的死是一个被冤屈、被折磨的正直善良人的痛苦、寂寞、悲剧性的死。这样的死,才有真实的感人力量,也才能更唤起人们巨大的同情和深切的怀念。  相似文献   

3.
杨贵妃之死的叙述者在由封建史官向诗人剧作家转变的同时,历史和文学文本中的贵妃之死所投射出的文化意蕴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受“以史资政”观念的影响,史官们在还原杨贵妃之死的历史场景的笔墨中,更多地投射出忠奸之争、正邪之辨的意味.从《梧桐雨》到《长生殿》,李、杨故事在细节及主题上经过白朴、洪昇二人历时近四百年的接力虚构和深挖,杨贵妃之死这一源出史实的舞台故事不仅成为中国古典戏剧中最能撼人心魄、最具诗化意味的死亡事件,而且也成了映射易代之际士人生命悲愁和精神创伤的经典文学镜像.诗意地吟咏生命底色中永不消歇的精神靡音,提炼并释放永恒的生命悲愁,是文学的一大使命.  相似文献   

4.
屈原,作为中国第一位伟大的诗人,汨罗江畔的奋力一投,为后人留下了言说不尽的生命价值追问.而同为诗人的王国维,两千年后也同样选择了自沉.屈、王之死,都完成了个体生命对生命形式的超越与升华.从二人之死出发,联系西方诗人多自杀的现实,可以运用中西文化对照比较分析,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层面上寻找答案.并藉此为出发,将时空拉至当今,探讨屈、王诗人之死的现代启示,从缺失与重构两个维度上,再次言说理想、价值与坚持,再次开掘孤独意识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5.
至今,屈原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屈原仍受到百姓的敬佩爱戴,百姓爱的是他身处逆境仍心系百姓。他的《离骚》世代传唱,不仅是因为《离骚》中的深刻内涵,更因为通过离骚,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屈原的人格魅力,感受到了他那种宁死不屈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屈原博文强志,熟谙礼仪,故能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自觉不自觉间渗透礼制于《离骚》文字之中,包括崇祖之礼、命名取字之礼、茝兰赐献之礼、前驱导路之礼、盟誓之礼、陈词祈祝之礼、昏礼、卜筮之礼、佩玉之礼、大夫士去国逾竟之礼、宗庙乐舞之礼、车马礼制等。总体来看,《离骚》用礼虚实相间,多有象征义;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以周礼为本而又融入楚地习俗。东周礼崩乐坏之际,礼制并未完全丧失固有作用,作为身份等级衡量标准,依旧有其存在价值和意义,因而《离骚》用礼数量众多,涉及范围广;周代贵族熟悉礼仪,礼为社会交往之需,因而屈原可以因礼设喻,不虞其义不达;《离骚》用礼以周礼为本,融入楚地习俗,周礼直而通达,楚俗摇曳多姿,屈原可谓兼得,故能以约文、微辞表与日月争光之高志。  相似文献   

7.
屈原在自述生平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既纵横论政,又激扬“诗心”。品屈骚作品,体人品德行,足见其以“诗心”从政的特质。“政心”与“诗心”的水乳交融,是屈原“美政”理想破灭的根源之一,却亦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诗人永远的关名,并使《离骚》大音长在。  相似文献   

8.
《离骚》作为伟大爱国诗人的抒情长诗 ,充满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集中体现了屈原“内美”和“外美”的统一论的美学观点 ,并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爱美、崇美、追求美好事物 ;二是向往远大崇高的美政思想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被称为"悲剧中的悲剧",既是悲剧,死亡便是必不可少的描写,而在众多死亡中,最令人痛心的莫过于黛玉之死。黛玉之死,既是因其生长于贾府这一衰落的大家族,也是由其自身性格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屈原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 ,也是坚贞不屈 ,志洁行廉 ,勇于追求道德的一生。《离骚》真实而全面地印记着屈原苦难的一生 ,反映出他对理想道德的孜孜以求、对祖国无限之爱 ,成为他苦难岁月的灵魂绝唱。  相似文献   

11.
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长篇诗<离骚>,是流传千古的名篇,由于文字艰涩难懂,篇幅又长,加上文章条理多,线索交错,艺术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紧密结合,学习时,很难准确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屈原的人格魅力.应从结构入手,了解<离骚>的思想内容,感情发展线索以及屈原的爱国情怀.  相似文献   

12.
屈原创作的《离骚》在语言上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第一,《离骚》句式以杂言为主,参差错落,灵活自由,具抒情性;第二,《离骚》继承《诗经》比兴手法,风格瑰奇浪漫;第三,大量吸收楚地方言入诗,辞采丰富,语言华美,寓意深刻。  相似文献   

13.
屈骚作为“衣被辞人,非一代也”的具有深远影响的文学现象,具有其独特的审美意识。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屈骚的审美特质,分析了屈原的美学精神,并深入探讨了这种精神形成之原因。  相似文献   

14.
历代仿骚作品始终没有偏离《离骚》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忠君恋阙的主题。黄道周《续离骚》《续招魂》二文在艺术形式上继承屈骚;其题材内容则标新立异,抒写失怙之痛。黄道周以孝子事亲之情取代了屈骚忠臣事君之志,看似远离屈骚的题旨,其实是一致的。屈原是黄道周道德人格的楷模,因此黄道周追步屈原,以孝子比照忠臣,以孝子事亲比照忠臣事君;这一题材内容的开拓,是以黄道周忠孝一体的孝道观为前提的,并体现其致力于孝子而忠臣的道德养成的自修轨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针对《离骚》中出现的部分植物称谓进行比较,发现英译后一个事物衍生出不同的形变,指出翻译判逆结果是具有创造性的。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屈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鲁迅对屈原的相关论述为依据,探讨他们在对待国家、生死问题的观点与追求,并试图探索他们真挚的内心深处时时缠绕着的孤独情感及其产生的原因。笔者希冀在他们孤独的反抗中探讨他们的无奈和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搭建鲁迅评价中所展现的二人关系的基本图式。  相似文献   

17.
嵇康的思想性格中并无一般论者认为的所谓矛盾;嵇康之死是嵇康践履其思想的主动选择,标志其人格境界的最后完成。嵇康的思想与人格在思想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荣格“精神和谐”的理论,认为《离骚》记载着屈原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屈原一直致力于美政和修德,当美政理想和高洁志向被破坏到他不能从这些现实原则中获得心灵的支撑时,为了重建自己的精神和谐,屈原选择回归到神话。《离骚》中最具神话色彩的三次游历正是作者追求精神和谐的历程。  相似文献   

19.
屈原三论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杰出人材 ,他的文学成就一直是中国人引以自豪的重要文化遗产。但是 ,除了文学成就以外 ,屈原在他的一生辉煌又屈辱的短暂生涯中 ,还对中国政治、外交政策等作出过成绩。屈原生活在封建时代 ,他用巨大的勇气和无我的精神 ,厉行法治 ,进行改革 ;批评君王的失政 ,揭露腐朽贵族势力 ;分析形势 ,制定正确的外交政策 ,一切为国家的前途着想 ,将自己的荣辱置之度外。两千多年前的屈原在他的伟大作品里透露出深邃的智慧和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即使我们今天读来 ,也倍感亲切 ,仍然能给我们很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天问》是一篇千古奇文,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天问》通过对宇宙自然的质疑,对历史传说的质疑,表现出屈原唯物求实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