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道不拾遗     
商鞅,原名卫鞅,卫国人,战国时期政治家。他在秦孝公时任秦国的宰相,因功劳显赫而受封商地15邑,故称商鞅。为进行国家的改革,秦孝公听从了他的建议,任他为宰相。他制定了一系列新法;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商鞅变法"。变法令下达后,商鞅将一根3丈长的木头放在国都的南门,贴出告示说:有谁能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赐10两黄金。但人们都以为是骗人的,无人响应。商鞅又将赏金增至50两黄金,  相似文献   

2.
诚信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华夏子孙,龙的传人,继承它,弘扬它,是民族的召唤,祖国的需要。秦国人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他说:"谁能把它扛到北门去,赏黄金10两。"可没人相信这是真的,也自然就没人去扛。几天后,商鞅将赏金加到了50两,终于有人动心了。扛完木头,那人便真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古就是一个注重诚信的国度,人们都把诚信列为言行的最高标尺,比如商鞅。春秋战国时代,商鞅为了使秦国变得富裕强大,要在全国进行变法。但是当时人们不相信他的话,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起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这么简单的事能得到如此之高的奖赏,因此没人愿意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  相似文献   

4.
五 商鞅在秦的变法斗争 吴起变法所取得的成效,为二十年后商鞅变法开创了道路。战国中期的政治活动家把吴起、商鞅相提并论,高度评价他们“明法令,禁奸本”,“罢无能,废无用”,“霸主强国”,“攘地千里”的功绩;叹惜他们“致功而不见德”,“名可法而身死”。这种吴、商并列的评价表明:当时人就把商鞅变法看作是吴起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大秦帝国》使商鞅变法再次成为热门话题.秦都栎阳也成为人们闲时的谈资。商鞅在何地变法?秦都栎阳在现在何地?一般人会想起咸阳.实际上商鞅的第一次变法是在当时的秦都栎阳.第二次变法的首要法令便是迁都咸阳。秦都栎阳故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东北的古城屯、御宝屯一带。  相似文献   

6.
商鞅变法之初,为了让百姓信服自己的权威,就在都城南门竖起一根约3丈长的大木头,并发出告示说:“能将此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  相似文献   

7.
《更法》篇写的是杰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坚持革新变法的事情。事情发生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战国中期秦国。当时秦孝公想要改变管理国家的办法,颁布垦荒法令,这本来是发展经济、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统治、推动社会前进的进步措施。但他怕天下的人议论他,所以犹豫不决,便同他手下的商鞅、甘龙、杜挚三人商量。甘龙、杜挚是儒家代表,极力反对变法,于是展开了一场论战。论战中,商鞅总结历史经验,列举大量历史事实,痛斥了甘、杜  相似文献   

8.
先秦女霸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乱,最后还是由秦国统一了天下。但是秦国为什么能够从战国七雄势均力敌的局面一跃而成为一统天下的秦帝国,这中间最关键的人是谁?有人说,是变法的商鞅;也有人说,是秦始皇。但是,商鞅变法之后,也只能把秦国带上战国七雄的位置,而秦始皇  相似文献   

9.
秦孝公“焚书”: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此看来,商鞅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焚书的人。但商鞅的“燔《诗》《书》”主张,在实际上并没有认真执行,因而对古代文化没有什么大的破坏性。秦始皇“焚书”: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欢宴朝中臣僚。博士淳于越在宴会上反对实行郡县制,主张恢复古代的分封  相似文献   

10.
去年秋有人写论文称述商鞅变法促进奴隶使用制发展,今年夏更有人写论文称述商鞅新法为奴隶占有制的法律。这些说法都从商鞅变法使秦国公有制开始转变为私有制的角度考察而提出商鞅新法和封建制无关的结论。但是,我们探讨史实却不能不认定商鞅变法的重要性,可从它对秦汉帝国封建土地制成长的影响中看出,并没有具体史实表明商君变法对奴隶制超过重大作用。商鞅变法纵使不是扭转正在发展的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趋势,至少它是通过这种趋势来助长封建制的成长的。依据史料记载,我们只能肯定秦国在变法前,它的公有制早已转变为私有制并发展了奴隶使用制,而在变法后却又导致封建制的成长。下文先从西周春秋时的秦国社会的发展作为讨论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  相似文献   

12.
商鞅燔书 商鞅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改革家。早年是魏相公叔痤的家臣,后来入秦。秦孝公在位时,发愤图强,下令求贤。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主张,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秦国任用商鞅先后两次变法,使泰国富强起来,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灭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商鞅又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提出焚书主张的人。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据《韩非子·和氏》载:“商君孝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孝公行之。”由于在实际行动上没有认真执行商鞅的主张,所以对中国文化典籍没有造成重大破坏。 李斯焚书 据《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公元前213年……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如此弗禁,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禁之便!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令下30日不烧,黥为城旦。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这就是李斯提出的焚书建议被秦始皇采纳了。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焚书,使中国古代的无数文化典籍被烧毁,严重地摧残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杨晔 《作文》2023,(3):53-54
<正>有这样一个寓言:在一次肩负重木前行的途中,有人感觉木头过于沉重,就自作聪明把木头削减至更短小,于是行程果然轻松快捷很多。直到有一天遇到沟壑,捷足先登的轻装者根本无法前行。过了很久,肩负大木头的人赶到,他把木头搭在沟壑上,然后继续前进。因贪图轻便而削减木头的人难以前行,即使追悔莫及也无济于事。  相似文献   

14.
商鞅(约公元前390年-338年)①,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学界对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由他主持的变法活动,对商鞅生平特别是他在秦孝公去世之前的一段经历即"孝公欲傅商君"一事则鲜有人关注②.本文拟在前贤研究基础上,补充管见.  相似文献   

15.
A一大早,杜晨和他的舍友木头从操场跑步回来。“不得了了,有人来踢舍了!”木头在宿舍门前对着杜晨大喊。跟在后面的杜晨赶紧跑上前。一看傻眼了,只见宿舍的门上不知道被谁画了很大的一只猪,旁边注明:杜晨是个自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马丁·加德纳的名著《啊哈!灵机一动》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奇妙的切割”.故事的主人公兰莎是个测量员,他善于把各种形状的木头分割成若干形状相同的小块.一次,有人请他把一块木头分割成形状相同的四块(图1),兰莎对这块木头这样分割(图2).又有一次,有人请他把一块土地划分为形状相同的四部分(图3).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经过一番苦思冥想,他终于解决了问题(图4).  相似文献   

17.
商鞅变法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次重要改革 ,历来都是教学的重点。现行中学课本中商鞅变法的内容主要有 :废分封行县制 ;实行什伍连坐法 ;奖励军功 ,实行军功爵制 ;废井田 ,开阡陌 ,用法律的形式肯定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奖励耕织 ;统一度量衡 ;以及“燔诗书明法令”。商鞅变法的重要意义是打击了奴隶主阶级的特权 ,建立了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 ,使秦国强大起来 ,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其实 ,除此而外 ,秦国强大还有另一重要原因———秦国实行客卿制。这也是秦国政治上由弱变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秦国推行的一次意义深远的改革。商鞅变法既为秦的强盛奠定了基础,也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典型地体现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关于《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这一课题,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据此,本课教学应讲清这样一些问题:什么样的时代,什么样的人催生了商鞅变法?怎样的措施顺应了怎样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19.
在南京     
正1.啜泣一直有人出生,带着新鲜的哭声;一直有人攒钱,想把痛苦的心,从贫困的躯体里赎出;一直有人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把一堆木头做成迎亲的花轿,还是打成一具棺木?死去的亲人,灵魂变成了雪花。在这轻飘飘的雪花中,我们的肉身更沉。  相似文献   

20.
吴久辉 《学子》2013,(10):97
在讲授新课标人教版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商鞅变法时,一位学生针对教材对商鞅的介绍"商鞅原名公孙鞅,出生于卫国贵族家庭,又称卫鞅"提问":中国古代,宗法制盛行,姓名中的姓往往是归宗认祖的重要标识,为什么商鞅的名字鞅没有改,而姓却改了呢?而且出现多个姓呢?"其实商鞅姓名中的商,公孙,卫是商鞅的氏,并不是商鞅的姓"姬"。说明学生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