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意识与采编实践迟全华对办报人来说,政治意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政治上把关,不仅是报社领导、发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也是所有采编人员的职责。只有强化办报人的政治意识,才能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日常采编业务中,会经常遇到涉及政治影响的一些...  相似文献   

2.
作家与报纸     
工作中我在有意识地让自己变成一个报界工作人员,写小品文,写枪杆诗。诗人们喜欢公开嘲弄别人,他们自己呢,却不会办报,更多的只是在那些不负什么责任的副刊上发表作品罢了。我呢,看着他们那些胡话连篇的抒情诗,觉得真可笑,那只是除了太太们之外谁也不感兴趣的一种雕虫小技而已。说办报人反对写深刻的题材,这真是奇谈怪论!不错,我们需要基于事实的文学。如果事实是零碎浅薄的,那么题材就不会是深刻的。……记者与作家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之  相似文献   

3.
不要错得离谱“无错不成书”,似乎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但不可说“无错不成报”。因为报纸的发行量一般比书大,错误、错字、差错,造成的影响可能比书更大,所以办报人历来是比较小心谨慎的。何况很多报纸政治色彩浓,白纸黑字一错一误,会成“千古恨”,所以报人历来责任...  相似文献   

4.
离开了报社,由办报人变成看报人,对报纸反而看得更仔细了。每天报纸一来,从头版到末版,几乎都览一遍。近年来,天津日报登的几则小小的更正却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每则更正不过几十个字,却将错误的原因、直接责任者都讲清了。其中又分为两种:一种是不点名的挑评,如“错误责任在校对”;一种是指名道姓的,如“错误是由于记者××疏忽造成的”,等等。  相似文献   

5.
要办好企业报,培育一支过硬的写作队伍是关键。对此,我深有体会。1984年以前,我厂通讯员队伍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办报人常常处于无“米”作“炊”的窘境。可现在,我们《武钢报》版面比原来  相似文献   

6.
现代报纸的专题报道如何才能形成“集束效应”,赢得读者的关注,扩大社会影响力?我们在实践中的体会是:要准确把握好“新思维、新观念、新需求、新闻性、新形态”五个创新机会。追求新思维专题报道要在“创新”上做文章。而“创新”的关键,首先是办报人要追求一种新思维。这里所谓的新思维,就是指办报人要追求、创造一种重新整合新闻资源来满足读者本质需求的思维方式。法国学者福科曾指出:每一个时代的视野都是独特的,这使得一个时代的人不可能用另一个时代的人的方式去思考。时代发展到今天,假如办报人还重复“老套套、老调调、老框框”,“…  相似文献   

7.
一年一度的报刊征订工作又将拉开序幕。有人把此项工作喻为是办报人与读报人之间的一种“双向选择”。其实这种选择对于读报人来说是种主动的参与;而对于办报人来说是种主动的吸引。 如何使报纸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怎样才能使读报人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笔者认为,相互间增进勾通交流是非常必要的。因此,作为一名报人,想说几句心里话、实在话。 话题之一:物质产品要考虑市场需求。那么作为精神产品的报纸同样要考虑市场(读者)的需要。首先,办报人要成为读报人的“贴心人”、“知心人”。社会在发展,读报人的需求也在变。如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出现了许多新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社会的变迁,会引起人们互相关系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等。作为办报人  相似文献   

8.
郗望 《新闻知识》2005,(12):78-79
时下,常听人对一些媒体的新闻报以“没看头”的怨言,此话即使不是所有读的声音,也非常值得我们办报人深思,站在广大读的位置,看看我们每天所发的新闻多少是“有看头”。因为每个办报人都知道,新闻有无可读性最终是由读说了算的。新闻必须强调可读性。  相似文献   

9.
陈晓东 《新闻三昧》2004,(10):32-32
由于负责宣传工作的原因,每到基层单位,职业习惯总让我想发现几个可以宣传的模范先进人物。但遗憾的是,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作中的劳动模范有不少,但他们大多不愿意宣传,或说怕人笑话,或说压力太大。刚开始我想不明白,认为这是他们的谨慎和谦虚,但一次一位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的朋友一语道破天机:“说起这个劳模,要不是累死,就得甘于清贫,这样的劳模,我看当上还不如不当吧。”  相似文献   

10.
“个性化服务”的理念应当成为办报人的核心理念。差异化处理是媒介影响受众的重要手段。报纸要从“报道的媒介”走向“认识的媒介”。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同志要求“从事报纸工作的人,心里要想着群众,为他们的福利服务,也为教育和组织群众服务。”这里实际是教育办报人必须坚持群众路线,树立群众观点。 近几年来,《准噶尔时报》社认真处理群众来信来访,同人民群众保持着水乳交融、心息相通、亲密无间、休戚与共关系。  相似文献   

12.
杂谈二则     
一、“喂!是我吗?”“喂!是我吗?”要不是在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的发问一定是非常滑稽可笑的。可是,在今天许多广播电台的听众参与节目里,这种发问1小时也许可以听到数十次。接通一个热线电话,就会有一声惊喜的询问:“是我吗?”主持人总会诚挚地回答:“是你!”然后,谈话开始。或点  相似文献   

13.
西方记者把客观公正的口号喊得很响亮,他们自己也明白,纯客观是骗人的神话,他们在不少新闻著作中承认编辑、记者在选择报道题材、角度、安排版画、写标题等等是体现了办报人的意图的,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为了争取读者的信任,让读者确信他们是毫无主观考虑,是“公正而又真实地”反映现实,就尽力要掩盖他们的真正意图,因此在写作技巧上想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在口气上决不能有记者的‘我’字表现出来,明明是记者的观点,却要通过别人的口说出来,因此,“此间消息灵通人士”、“中国问题观察家”等代名词应运而生。在用句方面,也避免带有记者的主观因素。忌用主观的形容词,如果说××人穿著时髦,不如说他身著××著名服装公司出品的八十年代的流行服装。说此人是有勇无谋,不如选择事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4.
行外人问笔者:报纸副刊与正刊有什么区别?答曰:正刊较“硬”,副刊较“软”。但,硬中有软,软中有硬。一阵开怀而笑。调侃归调侃,继而慢慢道来。或深入浅出,或专业阐述。就地市晚报副刊而言,晚报的“软”性定位,赋予办报人丰富多样、不拘一格的办报空间。然而,要做到软得恰到“好处”,否则,就会碰到“痛处”,这就是办报人遇到的“难处...  相似文献   

15.
有两位读者在评报栏前边看边对话; 甲:“编辑记者的文学水平够高了,怎么还有这么多差错?”乙:“谁吃饭不掉几个饭粒?编辑、记者也是人不是神,一点差错都没有是不可能的。”他们的对话有贬也有谅解,但确实值得办报人深思。“吃饭掉饭粒”“吃馍掉馍花”,跟“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是一个意思,这是对“差错”的一种开脱和自谅,这种差错难免论也是影响报纸编校质量的思想障碍。  相似文献   

16.
离开新闻战线两年了。摆脱了审稿、看大样、签付印等等繁忙的事务,不再尝上夜班之苦,特别是不再担心挨“骂”,真是一大解放。现在,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些问题了。这也许是我从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岗位上退下来后“塞翁失马”之福吧! 由办报人变成看报人、由审稿者变成作者、由新闻工作到实际工作,角度不同了,对一些问题也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如何对待挨“骂”的问题;我想得较多。挨“骂”之后  相似文献   

17.
前些年,我看了广西大学虞达文同志的一篇论文,题目是《探索读者内心活动的奥秘》。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读者问题从来是办报人必须首先考虑和认真对待的问题,这个问题所以如此尖锐,是因为读者的向背好恶,直接决定着报纸的盛衰存亡。”当时,我所以把这段话记下来,是因为我觉着它有份量,是说给总编辑听的。几年过去了,在我思考的问  相似文献   

18.
前些年常有读者问我:当编辑乏味吗?套话老话连篇的会议报道,我们都看厌烦了。尚未等我答话,他们又会十分理解地补上一句:不过,你们是党报,没办法的。 这话听得真不是滋味!难道党报就该办成这般模样? 改,先从办报人的观念做起,确立信息传播、舆  相似文献   

19.
离开新闻战线两年了。摆脱了审稿、看大样、签付印等等繁忙的事务,不再尝上夜班之苦,特别是不再担心挨“骂”,真是一大解放。现在,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些问题了。这也许是我从自己所热爱的新闻岗位上退下来后“塞翁失马”之福吧!由办报人变成看报人、由审稿者变成作者、由新闻工作到实际  相似文献   

20.
资产阶级报纸的办报人及其编辑记者,很坦率地承认他们的一个想法是赚钱。美国报纸批评家A·J·利布林就指出:“新闻的社会职能是通消息,但是它的作用是赚钱。”美国《底特律新闻》的记者杰克·海顿更鲜明地指出:“办报是一种企业。它的招牌上是有污点的,而且还会不断有新的污点出现。新闻记者也不是什么神人。他们贪财的程度甚至超过了他们之中大多数人嗜酒的程度。作为一个整体来看,新闻记者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帮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